韓妙昕
摘 要:公費師范生教育制度的出現,給予有志青年更多的發展機會和發展空間,以公費的方式讓更多因學費問題而放棄學業的學生有了學習的機會。也給予鄉村知識青年成為振興鄉村做出貢獻提供可能。不僅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機會,也使得鄉村能夠在有知識的領導帶領下振興鄉村。打破傳統的鄉村發展禁錮,使鄉村發展有新的可能和新的希望。為此,本文主要對公費師范生的培養教育以及公費師范生如何助力鄉村振興的措施進行闡述。
關鍵詞:公費;助力鄉村;措施
一、概述
自我國以免費師范生教育為核心的教師教育改革政策實施以來。不僅幫助貧困學子圓了大學夢、教師夢,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全社會對教師職業的重視、推動了我國鄉村地區教師隊伍建設和鄉村教育發展。然而,在新理念與舊現狀、高關注度與低現實性、高熱情與差環境、學生身份與教師角色之間的諸多矛盾不斷沖擊著教師專業精神的培育、影響著免費師范生教育政策的積極落實和鄉村教育的振興與騰飛。為此,積極開展學習期心理認知規劃、提升入職前心理調適教育、強化入職后職業認知調整、增強終身學習意識等,不僅有利于教師專業精神的塑造,而且將成為推進免費師范生教育可持續發展、促進鄉村教育振興的關鍵。
文化是關系鄉村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近代以來傳統文化體系在鄉村的解體,鄉村開始走上衰敗之路,中國共產黨以共產主義文化引領鄉村走上重新整合的道路,并于新中國建設初期作出重要貢獻。在城鄉發展不平衡的當下,在充分吸收傳統精髓和理解現實需求的基礎上對鄉村文化進行再造,可以為鄉村振興打好文化基礎。
二、發展公費師范教育,助力鄉村振興
公費師范生政策制定的初衷是為鄉村教育培養高水平的教師。公費師范生包括部屬高校高非師范生、部屬高校專項中的公費師范生和省屬高校公費師范生,其中省屬高校公費師范生培養是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在此筆者僅就省屬高校公費師范生培養發表見解。筆者認為,省屬公費師范生政策在培養鄉村師資上仍然存在諸多亟待破解的矛盾,這些矛盾不僅需要頂層設計釋放強勁的政策后續力,更需要地方政府在政策的執行落實中把準矛盾的主要方面,精準發力。
首先,保障鄉村教師隊伍的穩定性,要求合理調整公費師范生城鎮和鄉村生源比例。政策要求到城鎮學校任教的部屬高校公費師范生,必須到縣級以下農村中小學從教至少1年,而省屬高校公費師范生到農村中小學從事教育工作的履約時間調整為至少5年。這是為了吸引城鎮優秀學生報考師范,并給予他們更多的上升空間。然而正是這部分學生,成了違約的高發人群,即使能履行服務年限的承諾,遠走高飛也是遲早的事。再者,城鎮學生家庭擁有相對廣闊的上升空間,他們報考師范,其中不乏混文憑的。近幾年,城鎮公職人員子女“拿到文憑就走人”的現象引發了地方教育部門的高度關注。在以縣級為主的定向委培招生中,城鎮學生具有更加強大的競爭力,更容易被錄取。但來自城鎮的公費師范生的高違約率不僅降低了政策效力,也擠兌了那些立志鄉村教育的本土學生。因此,必須及時調整政策,強化公費師范生本土化培養,合理調整城鎮和鄉村學生招生比例,以切實提高公費師范生履約比例。不少縣級政府要求考生簽約到戶口所在地的鄉鎮,履約期內不得調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次,鄉村師資嚴重的結構性短缺呼吁公費師范生培養階段性擴招。鄉村學校生師比、班師比嚴重失調是一個公認的事實,它造成的一人多科、一人包班、課務繁重等現象嚴重制約了鄉村教育質量。在抓緊消除大班額政策壓力下,擴班放大了師資結構性短缺的矛盾,使得不少鄉村教師不得不承擔更加繁重的教學任務,這種壓力還會隨著55人班級的逐步落地越來越沉重,矛盾越來越激化。這不僅考驗著鄉村教師的身體承受能力,更容易滋生不良的情緒。為了應對這種突如其來的“加壓”,不少縣級政府不得不重啟“代課教師”政策。所以,為消除大班額,填補師資“空缺”一刻也不能遲疑。公費師范生培養階段性增編、擴招呼喚縣級政府拿出切實有力的舉措。鄉村師資嚴重的性別失調亟待積極應對。鄉村學校男教師越來越少,在教育界早有預警,可是師范院校的“女兒國”現象還在不斷加劇。這主要是因為,鄉村教師工資待遇仍然難以滿足心理預期,男孩子在養家糊口上承擔著更多的責任,這種傳統觀念消解了男生從事教育事業的意愿。另外在振興鄉村方面,鄉村文化的整合程度與鄉村秩序存在緊密關聯,基于歷史經驗和現實需求對當前鄉村文化進行再造,可以為鄉村振興打好文化基礎。首先,要重視傳統文化在鄉村文化整合中的重要作用。在鄉村建設中,應將傳統文化中的鄉愁、鄉賢、宗族等有益元素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文化體系當中,使之發揮積極作用。其次,要進一步總結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鄉村建設經驗,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鄉村文化治理體系,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村民自治的價值理念高度融合,在自治、德治與法治相結合的框架下完善我國鄉村文化體系,增強鄉村文化自信,構建鄉村文化話語體系。再次,要深度挖掘和發揚當前鄉村現有文化資源,通過進一步的政策支持、價值引導和多方參與,使農村文化產業逐步成長壯大,為鄉村營造濃厚的文化市場氛圍。最后,加大對農民鄉村文化意識和從業能力的培訓和教育,切實以鄉村本位為出發點,通過增強農民的主體性,提升農民的主體能力來驅動鄉村文化的進一步整合。
三、總結
公費師范生的培養是振興鄉村的一種重要教育手段,而鄉村文化的興衰與鄉村的發展緊密相隨,在充分審視歷史經驗和認清現實情境的基礎上,對鄉村文化進行深度挖掘,可以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文化基礎,也為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融合創造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研究基本問題,深化對城市化問題的認識[N]. 張一鳴. 中國經濟時報. 2018-09-27 (008)
[2]把教育扶貧擺在脫貧攻堅突出位置來抓[N]. 龍平. 中國教育報. 2018-11-09 (001)
[3]全省深化農村改革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推進會召開[N]. 齊興福. 甘肅日報. 2016-06-30 (001)
[4]回顧農村改革歷程 總結農村改革經驗[N]. 王文安. 晉中日報. 2018-11-21 (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