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波
摘? ? 要:通過分析抗旱造林技術的實施情況,可見其中存在的問題不容小覷,只有采用有效的措施解決其中的問題,才可確保抗旱造林技術在林業工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為我國林業工程的長遠發展提供動力。在林業工程中合理應用抗旱造林技術在促進我國森林覆蓋率全面提升的同時,對推動生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為確保抗旱造林技術在林業工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相關管理部門需重視其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尋求解決措施以實現推動林業工程長遠發展的目標。
關鍵詞:林業工程;抗旱造林技術
1? 前言
在林業工程建設過程中,抗旱技術的引入大大提高了林業生產效率,保證了林業種植質量。為進一步研究該項技術,相關工作的開展要以區域性林業種植實際為主,積極探索更加有效的技術,以保證林業建設水平不斷提高。
2? 林業工程中抗旱造林技術的相關問題
2.1? 水資源稀缺、土地貧瘠
雖然我國地大物博,但適宜開展植樹造林的區域相對有限,尤其是在干旱并且土地貧瘠的地區開展林業工程更具難度。同時,干旱的貧瘠土地不僅水源稀缺,而且土壤條件惡劣,無法為大部分植物的生長提供良好機會,一般植物甚至無法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存活與良好發育。此外,植物在干旱的環境下易流失大量的水分,久而久之必將枯萎或死亡,故水資源稀缺并且土地貧瘠的地區植物存活率相對較低。
2.2? 干旱地區樹種選擇困難
如何選用適宜在干旱條件下生存的樹種進行種植一直是困擾相關領域與部門的難題。具體來說,大部分植物雖然具備抗旱能力,但不可作為造林的樹種,并且不適宜在部分地區中進行普及與培育。同時,不同的氣候環境以及地理位置均可對不同樹種造成不同的影響,這就需要相關部門結合造林的環境合理選擇樹種,并且還需充分考慮樹木的美觀性與抗病蟲害能力。
2.3? 造林操作缺乏規范性
林業工程工作具有復雜的特點,同時在操作工程中需要一定的技術性,并且需保證操作的規范性,以此保障樹種的成功存活與良好發育。但分析我國目前林業工程的現狀可見,在進行抗旱造林過程中,因造林條件與環境惡劣,再加上抗旱造林技術未得到全面普及,大部分造林工程的操作并不規范,大量損失造林工程的人力與資源等。
3? 有效的技術措施
3.1? 整地
開展抗旱造林技術并非單純選擇樹種進行栽培,有效應用藥物或其它手段即可保證樹種的良好生存,可以說抗旱造林技術需要的是包括改善土壤、采集必要水資源等措施的系統化技術體系。這就需要在栽種樹木前首先對土地進行整改,通過松動土壤促進土壤中通氣量的增加,盡可能保證樹種達到造林土壤的條件。造林需要通過整地控制出苗率,改善并保證幼林生長環境。為有效改善造林成活情況,需要結合實際種植情況對林區土地進行適時提前整地,充分發揮整地的效果。例如:通過整地可實現積蓄水分,墑情保持,控制并增加土壤含水率;以整地方式加速土壤熟化,提升土地種植質量,保持并增加土壤肥力。利用充足光照,促進植被發生光合作用,及時消滅土壤病蟲害。常見的造林整地最佳時機為種植前半年,也可在種植前一年雨季進行整地。通常在干旱地區有特殊的地質條件、氣候狀況,因此整地時需要注意蓄水保土、堅持以少破壞原地質風貌為基本原則,以魚鱗坑為主要樹坑類型進行整地,以實際種植情況確定坑的規模。利用適宜的規格提升保墑效果,增強土壤對水資源的蓄積能力。
3.2? 幼樹撫育管理
完成苗木栽植后,需要根據種植情況進行適宜的撫育工作。良好的撫育工作可有效減少區域內的災害情況、降低干旱發生率,因此需要將造林技術與科學技術相結合,提升造林抗旱性。同時,提升林木品種的成活率、發育速度。為有效提升林木的成活率,需要對幼苗進行統一管理,在栽植初期需要對其進行修枝處理,促進緩苗期幼苗迅速生根發芽、提升生長速度與質量。在林木種植過程中,需要結合林木的具體生長環境、實際發育情況等確定科學的撫育管理計劃與措施,不斷優化林木的成長環境。主要措施包括:幼林管理、除草松土等,通常需要根據幼苗的生長情況,在三年內進行2~3次除草,造林第二年,及時調查苗木成活率并適時補植。在起苗后受裸根幼苗根系生長自然條件的限制,極易發生枯死現象,為了緩解根系發育過細的問題,需要優選苗木,選擇根系發達的壯苗,保證種植過程中可充分吸收土壤營養物質,有效吸收水分,進而保證苗木具有較強的抗旱能力。在栽植苗木過程中,要堅持隨起苗隨栽植的原則,最大限度地降低苗木根系水分蒸發的可能性。
3.3? 采用容器苗造林
在干旱地區進行苗木種植時,常見的為使用容器苗技術進行造林,在土地貧瘠的淺山區效果顯著。為保證貧瘠土地、溝坡、梁峁等低質土壤中的樹苗成活率,降低種植經濟損失,控制苗木生長質量,需要及時采用容器苗技術。在干旱地區常見的容器苗技術品種為油松、樟子松、側柏等,通過容器苗技術改善抗旱造林情況,實施技術改革,提高樹苗成活率。栽植樹苗時為保障不破壞土地,需要在除去容器底過程中確保其他位置不動,保障根系的完整性,大大提升苗木成活率。控制樹苗入穴深度,保墑壓土,用細土覆蓋坑口。通常情況下,容器苗種植裸根苗成活率遠高于普通樹木成活率,有實踐數據證明采用容器技術種植成活率明顯提升,利用容器可保證根系的完整性,有效縮減種植時的緩苗耗時,促進苗木更早進入良好的生長狀態,提高苗木成活率、促進其生長。
3.4? 采用覆膜造林技術
林業種植需要充分覆膜技術,提高抗旱造林技術的有效率,增加林木成活率,采用覆膜提高林木的生長質量,有效減低林木枯死率。應用覆膜技術處理后的土地,土壤濕度有所改善,可控制根系蒸發率,并有助于提升苗木生長發育的溫度。利用覆膜技術,將苗木控制在相對高溫、條件相對穩定的區域內,利用此方式大大提高林木種植成活率,保障林木種植質量。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需要結合實際種植情況,由外向內預留一道縫隙,將樹苗種植在已處理完備的淺鍋底型樹坑中,控制穴洞邊緣始終不高于地面,保障覆土厚度為6cm左右,保障土壤無透氣,確定土壤空隙。控制栽植澆水率,提高其成活率。
3.5? 貯存水資源
實施開展林業工程抗旱造林技術時,需要重點解決水資源問題,通常情況下,常見的水資源供給方式有兩種:一是對水資源應用保水劑,利用新型高分子樹脂材料,在保證原有狀態的情況下,促進水資源的充分吸收,當水資源呈現飽和時,可在土地中利用水資源,保障短時間內苗木水分充足,滿足其生長所必需的水資源。二是水資源供給方式為應用覆膜技術,通過對苗木覆膜,有效控制并減少水分蒸發率,保障土地水分減少流失,最大限度地保證苗木生長所需水資源,控制幼苗時期的蓄水量,為苗木生長提供水分保障。
3.6? 造林密度與林分結構
為充分建立林木可抗旱的空間,促使抗旱林形成良好的生長結構,需要根據林木具體生長情況,選擇最佳的種植密度,為苗木生長發育提供充分的營養吸收空間。例如:干旱地區需要根據土壤缺水情況適宜選擇稀植方式。同時也可根據土壤含水量適當采用混交林進行種植,常見的混交林類為針闊混交、喬灌混交等,同時要結合種植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宜苗木株距、調節行距,促進并增加林木吸收土壤營養物質,保證林木光照充足。
4? 結語
林業工程建設利國利民,為進一步提高建設水平,有效分析林業抗旱技術是必要的,相關研究人員要不斷提高專業水平,積極引入更加完善的技術措施,確保林業工程建設長效發展。
參考文獻:
[1] 仲冰.林業工程抗旱造林技術措施[J].科學技術創新,2018(31):127~128.
[2] 張新彬.林業工程抗旱造林技術措施[J].現代農業研究,2018(2):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