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山西是我國現存各類古建筑最多的省份,共計4萬余處,因此山西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筑的寶庫”。在中國古老的大地上,山西的古建筑上迄唐代,下至民國,歷經千余年,構成了我國建筑史上出類拔萃,氣魄雄渾的標本體系。故也享有“中國古代建筑博物館”之美譽。筆者從審美角度通過對山西古建筑的藝術特征進行探討,進一步分析山西古建筑結構及其優越的價值。
關鍵詞:山西古建筑;審美角度;古建筑寶庫
山西輪廓略呈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是典型的為黃土廣泛覆蓋的山地高原,其保存的古建筑堪稱是一座文化、藝術的寶庫。五千年地上看山西,古建筑是晉人共同的驕傲,從立體結構、平面布局,到表面雕刻的不同之處,都十分講究建筑形態,并且取得了極高的藝術成就,蘊含著深層的意義。正如《考工記》所述:“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p>
一、山西古建筑的造型結構
1.屋頂
山西的屋頂各式各樣,既有平頂、坡頂、尖頂,也有歇山頂、卷棚頂等。但無論是何樣式的屋頂無一不具備優美舒緩的屋面曲線和先陡急后緩曲的藝術性曲線,起間隔內外和防御風雨侵襲的作用,不僅能夠豐富屋頂的多樣化還受力均勻。攢尖頂建筑物上的翼角和屋脊上形態各異的脊獸不僅豐富和烘托了中國古建筑的美感還增添了身臨過往歲月的年代感。山西地處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其屋頂具有較為鮮明的地域性特征,顯得更加渾厚、莊嚴。
2.梁架
山西的古建筑都具有豐富的結構框架。我們所見的建筑內部的不同美感是由各種立柱、橫梁等部件縱橫交錯形成的各種梁架的樣式變化而產生。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就是東方建筑所持有的斗拱,它連接著屋檐和屋內之間的梁與天花板,不僅起著修飾屋頂的作用,也強化了其特有的藝術氣息。斗拱有著千變萬化的特點,每一建筑的斗拱做法可能都不一樣。它進一步強化了山西古建筑的藝術價值,對建筑本身的形態有著重要作用。
3.門窗
門是古建筑中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按照其獨有的形狀可把門分為拱卷門廈、屋頂式門廈等。如屋頂式門廈的上方是用飛禽走獸、植被花卉等多種多樣許多具有代表不同特點的吉祥寓意的圖案裝飾而成,下部是由檐柱、抱鼓石和門檻組成的整體,其中間是木門或鐵門或者鑲嵌乳釘,上面還有著不同意義的各種門環。中國古建筑自古就注重文化的修飾,處處皆景,處處有情,山西古建筑的窗式有長窗、半窗、漏窗三種。與其他建筑部分不同,窗欞的構建具有獨特的創造性與靈活性,不同形式的窗欞代表著不同的藝術價值。在古代建筑來看,窗欞上的木格子,就是所謂的“欞”。古人們通過這些木頭格子的不同圖案,來表達自己的心境與情懷。古代的窗欞,不僅調節了院子中的整體氛圍,為環境增添生機盎然的幽深美,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墻體的變化得到豐富,增添了院子中的藝術效果。
二、山西古建筑的美學價值
1.山西古建筑具有自然美
每一座古代建筑,雖然沒有固定的模式與絕對的標準,卻與當地的地理、自然環境相匹配,都具備了適用、堅固、美觀的三個要素。山西無論民宅,寺廟和其他古建筑,它的和諧統一格局都是由幾座或多座錯落有致的建筑物圍繞而成的。如位于五臺縣陽白鄉李家村的南禪寺,分為兩個院落,共有殿堂六座,即大佛殿、東西配殿及南過門殿等。院落相連,梁架規矩、整齊堅固,南禪寺已成為從古代延續至今的山西古建筑的代表寺廟。
2.山西古建筑具有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美
山西古建筑中城市規劃﹑建筑群﹑園林等很多方面都是和諧統一的,推動了我國民族與現代化建筑的未來發展。為我國學者的相關研究提供了參考性價值。山西古建筑在建設過程中,與自然環境相得益彰,時刻遵循著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在我國教育局新頒布的關于旅游文化的保護政策中也重點提到,要格外重視山西古建筑中自然環境的未來發展趨勢,在發展過程中將建筑與自然,人文有機地融合到一起,努力建設具有當地特色的建筑景觀。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山西古建筑之所以能夠具有獨特的文化地位,是由于古代匠人運用獨特的審美實現了建筑藝術和技術的完美統一,是在經歷了朝代的沉浮和千年的時間沉淀依舊屹立不倒的文化性建筑。魯迅曾說過:“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即為別國所注意?!鄙轿魅俗鹬厝褰?,只接受天理自然的安排,也旨在求得符合天理, 推崇自然的、而非人為的美。正是由于這些地域文化特征,山西人將建筑構造也升華為以順應自然為首。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穿透悠遠,山西古建筑猶如一座座立體藝術博物館一樣,將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審美特征代入到建筑審美中,希望有關部門通過加強對山西古建筑的保護,留住這一道具有獨特藝術氣息的風景建筑。
參考文獻:
[1] 史向紅.淺析山西古建筑的特色[J].福建建筑,2001(1):55-56。
[2] 黃藝農.中國古建筑審美特征[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8 (5):98-99.
[3] 亢智毅、黃琪《晉中民居空間簡析》,《四川建筑》2002年1期。
[4] 轉引自汪正章著《建筑美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1年6月。
[5] 孟聰齡、馬軍鵬《從“天人合一”談山西傳統民居的美學思想》,《建筑學報》,2004年2期。
[6] 魯迅《致陳煙橋》,《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作者簡介:
韓帥芳(1998-),女,漢族,山西呂梁,學歷:四川大學藝術學院在讀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