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臨滄以農業為主,種植的糧食作物主要是水稻、小麥、和玉米。每年發生的水稻病害以稻瘟病、水稻紋枯病、水稻白葉枯病等為主。為揭示出當地水稻稻瘟病的發生規律,為稻瘟病的防治尋找方向,筆者通過科學的調查方法了解當地過去六年間水稻病害狀況,通過分析資料表明:水稻稻瘟病在2012年發生面積最大,病害發生的原因與水稻的品種抗性、上一年的菌源數量、氣候條件和栽培措施有關,其中氣候條件和病害的大面積發生有密切關系;引起稻瘟病成災的主要原因是氣候變暖,水稻種植結構復雜,且不科學的栽培措施及農藥的濫用。本文針對水稻稻瘟病的發生原因,提出科學的防治對策,為當地水稻稻瘟病的預測和防治奠定一定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水稻;稻瘟病;發生特點;防治建議
1.緒論
1.1我國水稻種植現狀
水稻為一年生,禾本科植物,是我國消耗量最大的糧食作物之一,全國有60%的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食。隨著中國人口的增長,我國對稻米的消費量穩定增長。自21世紀以來,我國水稻種植面積穩定,常年播種面積3000萬hm2左右,稻米產量穩定[1]。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耕地面積逐漸減少,土壤肥力下降,水稻的栽培及病害防治成本增加,使水稻的比較效益偏低,嚴重影響了農民種植水稻的積極性[2]。且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稻米的需求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人們對好看、好吃的優質米的需求較為迫切。因此,在提高稻谷綜合生產能力、確保糧食總產和單產不斷提高的基礎上,提高稻米品質和安全性,提高種植水稻的經濟效益具有重要意義[3]。
1.2臨滄市水稻種植現狀
臨滄市因瀕臨瀾滄江而得名,國土面積2.4萬平方公里,轄1區7縣,有3個少數民族自治縣、23個少數民族,總人口260萬。臨滄地處太平洋與印度洋兩大水系的地理分水線上,北回歸線穿境而過,年平均氣溫18.6℃,森林覆蓋率達65%,是目前我國具有代表性的避暑避寒、宜居宜游城市。臨滄處在橫斷山系怒山山脈南延部分,是滇西分縱谷區的一部分,亞熱帶低緯高原山地季風氣候,水資源豐富,是國家重要的水電能源基地,云南大部分蔗糖和酒產品的出產地,是全球茶樹和茶文化起源的中心,是普洱茶原產地和滇紅茶、大葉種蒸青綠茶的誕生地、國內紅茶產量最高以及面積最大的澳洲堅果產地[4]。臨滄是農業大市,種植的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和玉米為主。近年推廣的水稻品種粳稻有滇雜35、滇雜36、楚粳27;雜交秈稻有兩優1259、兩優2186、宜優673、2優6號;常規稻有臨秈24、德優16、德優12、文稻20等。由于種植結構的調整,水稻種植面積逐年萎縮,2017年水稻種植面積61.72萬畝,產量在22.6萬噸。每年發生的水稻病害以稻瘟病、水稻紋枯病、水稻白葉枯病、等為主。由于臨滄屬亞熱帶低緯高原山地季風氣候,地形地勢復雜,是一個多種氣候類型的地區。主要受印度洋暖濕氣流和西南季風的影響,四季之分不明顯,但干雨季分明,雨水較多,日照時間長,年平均日照數在2000個小時以上,年平均氣溫為18.6℃,無霜期317-357天,年均降雨量920-1750毫米,年均日照1894.1-2261.6小時,立體氣候明顯[5],因此農作物病害發生數量、種類多,是造成作物產量降低和農民經濟損失的主要因素。為揭示出當地水稻稻瘟病的發生規律,為病害的防治尋找方向,筆者在本課題的研究中,首先是通過科學的調查方法了解當地過去六年間水稻稻瘟病的發生情況,在此基礎上歸納病害的危害特征,提出科學的防治對策,為當地水稻稻瘟病的預測和防治奠定理論依據。
2.水稻稻瘟病防治研究進展
稻瘟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1637年,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中就有稻瘟病的記載。其后,日本(1700)、意大利(1839)等許多國家作過記載和描述。稻瘟病分布廣泛,全世界約有80余個國家和地區發生此病,我國南北稻區都曾經出現過。病害大范圍的侵害會導致稻米產量降低20%-50%,特別重的田塊甚至顆粒無收。
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發現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是化學防治,抗病育種,生物防治和栽培管理。通過對稻瘟病化學防治藥劑的歷史沿革與研究,文章指出化學農藥三環唑對稻瘟病的防治有較好的效果[6]。但農藥的長期應用,不但會破壞環境,并且會導致病菌形成抗性,因此在當今保護生態環境的緊迫要求下,化學藥劑在生產應用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通過對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研究,認為利用水稻稻瘟病的抗病品種是防治稻瘟病較好的方法,但由于環境的影響使稻瘟病菌的致病性變異產生新的小種,因此開發利用生物農藥防治水稻稻瘟病是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7]。生物防治主要是通過有益微生物對病原物各種不利影響來實現的,具有對環境無污染,對人畜無毒,對植物無副作用等優點。目前能夠用來制作農藥的微生物包括了枯草芽孢桿菌β-332、伯克霍爾德菌屬T392、熒光假單胞菌ABPf-1、鏈霉菌Hmp-S14和哈茨木霉NF9菌株等;而植物則主要是復方白毛藤、印度楝樹種子、南藥植物、孜然種子等,通過科學的方法從這些植物體內提取有效成分并制成農藥[8]。
經過學者們的不懈努力,在水稻稻瘟病的生物防治方面積累了可觀的成果,不過至今尚未構建起系統性的框架。大部分學者都是在實驗室內進行研究的,很少有學者在耕田中展開研究,所以至今也沒有找到有效的拮抗菌株。
3. 材料與方法
3.1材料來源
根據臨滄歷年來的年平均溫度以及年降雨量的變化情況,收集、梳理臨滄2012-2017年間病蟲害方面的信息,以及《臨滄市植保工作年報》,《臨滄農業》,《臨滄市植保工作錄》,《臨滄市氣象資料》等,從中摘選出對本課題研究有價值的信息和數據,據此繪制圖表等方便分析和研究。
3.1.1溫度動態變化
從下圖中可以看出,2007年和2011年年平均溫度最低,為18.0℃;2010年和2014年的年平均溫度最高,為18.6℃。
3.1.2降水動態變化
從下圖中可以看出,年降水量最低的是2012年,為879.9mm,最高的是2017年,為1357.1mm。
3.2方法
3.2.1文獻查閱法
主要通過中國知網(http://www.cnki.net/)來搜集大量的文獻,通過對文獻的研究和整理,將本文的理論基礎做好。根據國內研究的現狀及研究的理論依據,搜集國內研究農作物病蟲害特別是水稻病害方面的期刊。
3.2.2實地調查法
各縣區植保站工作人員實地調查病蟲害的危害情況。
3.2.3數據統計分析法
通過對臨滄市近年來主要水稻主要病害流行情況(發生面積、病株率)和防治措施及工作的成效(防治面積、挽回經濟損失)的分析總結,同時比較分析了平均氣溫、降水等氣象因子的變化對病害發生的影響。
4.結果與分析
4.1稻瘟病發生特點
稻瘟病2012年發生面積最大,以后逐年減少,2015年發生面積最少,后發生面積又逐漸增加。經查,2012年全市雨量充沛,6-9月單點性大雨、暴雨日多,時雨時晴天氣有利于稻瘟病的發生和流行。2017年實地調查全市稻瘟病發生22.24萬畝次,比上年多0.5萬畝次,發生占水稻種植面積的35.87%,防治面積22.59萬畝次經防治挽回糧食損失375.3萬公斤,實際損失161萬公斤,總體發生程度為中等發生,其中葉瘟發生面積8.15萬畝次,為中偏輕發生,穗瘟發生面積14.09萬畝次,總體為中等發生,云縣、滄源等局部中偏重發生。葉瘟最早5月12日在雙江始見,全市普遍發病高峰期在6月中旬-8月中旬,田內平均病葉率為2%-39%,平均為11.59%,平均病情指數5.56;穗瘟發病始見期最早7月7日(雙江),發病高峰期7月中旬至9月中旬,發病田平均病穗率為17.33%。
4.2水稻稻瘟病發生原因分析
4.2.1品種抗性
水稻株型緊湊,葉片窄而挺的品種抗病性強;水稻表皮細胞硅質化程度與抗侵入和抗擴展能力正相關;不耐肥水的品種易感病,同一品種的不同生育抗病程度也不一樣。
4.2.2菌源數量
大部分稻瘟病菌都是通過菌絲體、分生孢子的形式寄宿在稻谷、稻株、雜草中渡過寒冷季節的,這是次年病蟲害的主要來源。播種前,未對稻種進行消毒處理,容易擴大稻瘟病的發生面積。
4.2.3氣候條件
水稻處在感病階段,氣溫不超過20-30℃,特別是在24-28℃,陰雨天氣較為頻繁,相對濕度超過90%,為稻瘟病的大范圍傳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如果多日晴朗,且相對濕度降低到85%以下,病害的蔓延就會受到阻礙。據調查2012年降水來臨較早,5月中旬全市雨季相繼來臨,6-9月雨量充沛,單點性大雨、暴雨日多,時雨時晴天氣有利于穗頸瘟的發生流行,穗頸瘟發生較重。
4.2.4栽培措施
水稻對病害的抗性,以及田間小氣候,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栽培管理技術的影響,尤其是施肥和灌水。如果過度施灑氮肥,或施肥時間較晚,就會導致稻株中碳氮比降低,游離氮和酰胺態氮含量提高,因此出現戀青披葉的問題,硅質化細胞減少,這會給病菌的侵染和傳播創造更好的條件。過度施灑磷肥、鉀肥,也會促進病害程度的惡化。經常性采用冷水進行灌溉,會導致土壤中的氧分減少,稻株的生理活動形成有毒物質,抑制根系的發育,使病害惡化,對已經發病的田塊,進行短期曬田,會使稻株體內含氮量增加。光合作用降低,碳同化作用減小,對病害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曬田過度,亦不利于稻株生長,而加重發病。我市氣候環境復雜,水稻移栽時間不一致,田間水稻生育期差異大,苗情復雜,有利于病害的擴展蔓延;由于高毒害性農藥被禁止應用,而很多農民對替代型農藥的了解十分有限,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掌握其用藥方法,更有甚者完全忽視了病蟲害防治的重要性,導致稻米的產量難以提高。
4.3稻瘟病的防治建議
4.3.1選用抗病良種
如果種植小種專化性抗病稻株,應該采取搭配或輪換的方式進行交替種植,也就是種植不同品種的稻株,避免品種抗原單一化,從而使病菌生理小種的組成保持穩定。
4.3.2加強肥水管理
肥、水的有效管理,一方面能夠營造出更好的農田環境,抑制病菌的繁殖和傳播,同時也能夠為稻株的生長創造更好的環境,提高稻株的整體健康水平,使其對病害和蟲害具有更強的抗性,實現更高的稻谷產量。各種肥料的配合應用,同時還施加一定的草木灰肥料,從而提供硅酸。綠肥埋青量合理,同時施撒一定的石灰,促進其腐爛,提高pH值。冷浸田主要施灑磷肥。水肥管理必須密切配合。搞好農田基本建設,降低地下水位,合理排灌,以水調肥,促控結合,滿足水稻生育期對水分的需求。一般在保水返青后,分蘗期淺水勤灌,促進分蘗,達到一定苗數后適度曬田,控制無效分蘗,使葉片迅速落黃,復水后應干干濕濕,既可以控制田間小氣候,又可使稻株體內可溶性氮化物減少,碳水化合物增加,促進根系生長,增加吸收營養和硅酸鹽,增強抗性。
4.3.3控制菌源
在秋季,深耕水田,有助于殺滅土壤和稻株體中的菌類。盡快處理那些被病害侵染的稻株,予以深埋或焚燒處理,切忌使用患病植株搭建牲畜棚、氈房等,避免病菌的傳染。發現患病的種子后,進行消毒處理,徹底殺滅病菌[9] 。
4.3.4藥劑防治
種子消毒:通過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對種子予以殺菌處理;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在稀釋250倍后,能夠有效的殺菌消毒,整個過程持續2-3天,消毒后無需清洗,可直接催芽育種。將40%異稻瘟靜乳油、菌度清水劑、三環唑(克瘟唑)可濕性粉劑、50%稻瘟肽可濕性粉劑分別稀釋500倍、500倍、1000倍、1000倍,都能夠用來對秧苗進行消毒[10] 。在稻株生長中期,將異稻瘟凈、40%稻瘟靈(富士一號)乳油分別稀釋500倍和1000倍,能夠有效的阻止葉瘟病的傳播。本田主要通過稀釋600倍的40%稻瘟靈(富土一號)乳油進行消毒滅菌處理[39] 。
5.討論與建議
5.1討論
通過資料對比分析表明,水稻稻瘟病在2012年大面積發病,主要原因是越冬菌源數量多,農戶在栽培管理中措施不當,導致稻株的抗病性降低,并且水稻稻瘟病的傳播需要良好的天氣作為基礎,并且病害早期不會出現明顯的癥狀,所以在實踐中很難把握最佳的防治時機。再加上病害是不可逆的,因此稻農難免會因此蒙受損失。
5.2建議
5.2.1選用抗性品種
選用高產、優質的抗性品種,是防治稻瘟病的經濟有效的措施。同時,要合理布局品種,不同品種搭配或輪換交替種植,避免長期單一大面積種植同一品種,使品種抗性下降。
5.2.2減少菌源基數
對水稻進行低茬收割,翻土曬田或者灌水浸田,清除田間的病株殘體或將稻草集中堆漚,破壞病菌的越冬環境,使越冬菌源基數變小。
5.2.3加強預測預報等
加強稻瘟病的田間調查和預測預報,利用現代化通訊技術如微信等快捷及時地發布病蟲情報,在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發生、防治適期,深入到各縣區督促重大病蟲害的防控。做好專業化統防統治工作,盡量降低農藥的用量,減輕對環境、食物安全造成的影響,為產品安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積極開展防控技術宣傳培訓,舉辦各種培訓宣傳活動,手把手的給農戶傳授技術。
5.2.4種養結合
如稻田養魚,通過稻田生態系統中生物結構的改變,即種水稻又養魚,實現一水兩用、一田兩用,發揮稻田的最大功能[11-13]。一般稻田的水溶性低于養魚稻田,養魚稻田中的水稻分蘗率提高、有效穗數增多,為水稻豐產打下堅實基礎[14];同時,稻田養魚明顯降低了稻飛虱、螟蟲的發生[15],并且對水稻病害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6]。 中國稻魚文化內涵深厚、特點鮮明,截止目前,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云南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貴州從江侗鄉稻魚鴨系統相繼被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為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17]。臨滄市氣候條件多樣,水文資源豐富,稻田養魚具有一定的發展前景。因此把優質水稻品種+優質養殖品種有機結合起來,深入試驗和拓展創新,大力推廣健康種養技術。發展稻田綠色綜合種養,既能節水、節地,實現生態資源綜合循環利用,助力農業面源污染減量大行動,對促進綠色高質高效農產品持續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吳媛媛. 我國水稻生產現狀[J].新農業,2018,(07):27-28.
[2] 王越.我國稻谷生產安全的挑戰與應對[R].貴陽:貴州大學,2016:2-3.
[3] 張陪江主編.水稻優質高效栽培[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1-2.
[4] 系統管理員.臨滄市概況[EB/01].http://www.lincang.gov.cn/lcsrmzf/lcszf/zjlc/lcgk/2953/index.html,2018-06-15.
[5] 朱勇生.云南臨滄地區竹鼠養殖業發展優勢分析[J].農民致富之友,2017,07(10):128.
[6] 張傳清,周明國,朱國念.稻瘟病化學防治藥劑的歷史沿革與研究現狀[J].農藥學學報,2009,11(1):72-80.
[7] 溫小紅,謝明杰,姜健等.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研究進展[J].中國農學通報,2013,29(3):190-195.
[8] 高云,顏培玲,宋小娟等.水稻稻瘟病研究進展[J].安徽農學通報,2018,24(08):62-65.
[9] 李小闖.稻瘟病的危害與綜合防治[J].農技服務,2010,(12):1585-1586.
[10] 王維超.稻瘟病的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1,(5):165-166.
[11] 谷婕,吳濤,黃璜等.我國稻田養魚經營的發展進程與展望[J].作物研究. 2017,31(6):597-601
[12] 曾蕓,王思明. 稻田養魚的發展歷程及動因分析——以貴州稻田養魚為例[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3):79-83.
[13] 黃璜,劉小燕,戴振炎等. 湖南省稻田養魚生產與農業供給側改革[J]. 作物研究,2016,30(6):656-660.
[14] 劉元生,孟慶紅,何騰兵等. 稻田生態養魚水質動態與水稻生長及經濟效益研究[J]. 耕作與栽培,2003(5):5-6.
[15] 彭廷柏,肖慶元.湘北紅壤低丘崗地農業持續發展研究[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169-174.
[16] 徐振寶,郭永慶,薄月玲等.稻田養魚技術研究[J]. 北方水稻,2011,41(4):50-56.
[17] 龐乾林.稻之路[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197-210.
作者簡介:
李彥彥(1984-),女,傣族,云南云縣,大學本科,講師,研究方向:植物病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