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曉琳
摘 要:居住區中最活躍的群體就是喜好戶外活動的兒童,當下兒童受學業、電子科技、信息化的影響,他們熱愛自然、天真無邪的內心正受到侵蝕。社區兒童景觀勢在必行,營造一處能吸引兒童戶外游戲的場地顯得尤為重要。目前,中國兒童戶外活動場所的建設的確得到了每個居住區景觀設計項目的關注,基本每個居住區都配有簡單的兒童游樂設施。本文就居住區兒童活動場地的營造,提出設計建議和意見。
關鍵詞:居住區;兒童活動場地;設計
一、居住區兒童活動場地的設計目標和任務
居住區兒童活動場地的主要功能就是供孩子游戲。在游戲中,孩子可以伸展身體的各個器官,使體能指標得以發展、動作要領得以練習;在游戲中,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而產生愉快的心情,使良好情緒得以體現、剩余精力得以釋放。所以,設計兒童活動場地的目標應該是為孩子提供一個學習技能、拓展想象的空間,同時也是為孩子提供一個與人交流、相互合作的場地,而最應該的是給他們一段快樂的游戲時光。根據兒童的年齡與心理行為特征,兒童活動場地一般分為三大區域,即三個年齡階段活動場地:
1、幼兒期兒童活動場地(1~3歲)
低齡兒童因為安全意識較弱,必須要成年人的隨時看護,因此在低齡兒童活動場地的邊上要設置可供成人看護嬰幼兒曬太陽的休息平臺。為促進幼兒感官智力發展,可設置彩色的學步道、搖搖車、沙坑等。沙坑位置應設置在遠離風口、日照充足的區域。
2、童年期兒童活動場地(3~6歲)
童年期兒童是智力開發最為迅速、對外界事物特別敏感的階段。他們活動量較大,喜歡智力型、冒險型活動設施,如攀登設施、跳床、迷宮等。這一時期的兒童,會對自然界新奇的植物、奇妙的聲音、可愛的生物感到興奮不已,因此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結合綠化在地塊中增加一些具有主題特色的自然生態的場地,如百草園、昆蟲園。這些主題園既能滿足兒童的游樂趣味,還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
3、學齡少年期兒童活動場地(6~10歲)
針對學齡少年期兒童,場地中會設置一組大型綜合攀爬設施,便于提高兒童肢體協調方面的成長需求。該區域的游樂項目可加入一些文化性的內容,如在一定范圍內設置具有解說性的植物標識牌,或是設置一些互動探險類游戲器械,還可以增加一些自然科普設施,激發少年兒童對科學知識的興趣。
二、設計原則
1、可持續發展
根據兒童的成長特征,其認知、語言、情緒、興趣、人格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所區別,其環境要求機制也會變得更為復雜、多變。如1~10歲兒童的認知過程是由被動變為主動、行為由模仿轉換為創造。這些均對兒童場地的劃分有著實際指導意義。在設計兒童戶外活動場地時可以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身體特征、活動尺度來區分功能空間。如兒童與成人身高有明顯的差異,一個成人座椅(450mm)的高度,低齡兒童必須攀爬才能使用;而學齡兒童能攀爬的地方,嬰幼兒卻無法觸及。
2、因地制宜
設計時結合原有地形,將中心綠地與兒童活動場地結合,不僅能拓展游戲空間,更能提升空間游樂的趣味性。在活動場地中間加設攀爬綠地,突顯兒童活動區域的自然風貌。如筆者團隊為長沙市望府里兒童場地設計方案時,就是利用活動場地的自然堆坡與綜合滑梯、沙坑相結合的模式,在遠離住宅處設置兒童活動區域,同時利用鄉土樹種楊梅、橘子樹等果樹打造一處科教娛樂于一體的兒童天地。
3、資源均好性布置
童活動場地應選擇在場地位置適中,可達性好的位置,服務半徑應滿足各區位兒童需求,不宜設置在偏僻角落。服務半徑應符合居住區設計規范要求,組團級以下的活動場地大小控制在150~450m2,每個兒童活動面積約為3.2m2;選址宜選擇在綠地中;兒童活動場地的服務半徑在50m以內較為適宜。
4、生態性和安全性
活動場地設計時主要出入口設有專門的幼兒車放置區,低齡兒童活動區設有遮陰納涼的景觀廊架,方便家長看護。在構筑物和景觀小品的細節設計上也很到位:盡可能不出現銳角,避免兒童活動時發生意外傷害;兒童活動場地選擇陽光充足、風速較低的位置,必要的地方設有適當的蔭庇設施。
三、設計要素
1、色彩控制
豐富多彩的顏色可以刺激兒童的視覺感官。設計師可以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來設計活動場地,也可以設計特定主體來激發孩子們對場地的認識。如錦州綠城首府景觀項目中,筆者團隊在設計兒童活動場地時,主要以海洋為主題,選用舒緩的藍色為基調,再搭配紅色、橘色的游戲小品,結合綠地整體空間色彩豐富多姿。
2、道路要求
全齡活動場地中設有內部道路和外部道路兩種。外部道路主要指與外部園路連接的道路和場地出入口,而內部道路主要指場地中具有趣味性和實用性的游戲道路。如兒童騎車道路、學步道等游戲小徑,其寬度一般在0.8~1.5m,材料同游戲場地一樣。
3、邊界限定
邊界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劃分內外場地的邊界,一般通過道路、軟景、構筑物小品來圍合場地空間,形成一個半開敞形式的活動空間;另一種是對內部場地劃分的邊界,可以通過鋪裝顏色、游戲路徑來劃分。總之邊界不應是僵硬的劃分,而是安全的限定。
4、植物搭配
兒童游玩時間一般在上午9點~11點和下午4點~6點這兩個時間段,這段時間游戲場地應能滿足充足的陽光。兒童活動場地植物設計以自然式結構為主,表現為種植層次豐富,喬灌木以及地被草本共同營造上層喬木均勻布置,中層樹形開展、飽滿,下層灌木和草坪曲線柔美的觀賞層次。
在游戲場地中可以設置一些落葉喬木,滿足夏日納涼、冬日曬光的日照需求。活動場地周邊既要有色彩豐富的植被,也要避免種植帶刺植物、易過敏和有毒的植物。喬木可選用季向變化明顯、樹形優美的色葉樹、果樹,在林下區域可以種植色彩絢爛的草花,這樣兒童可以通過認識這些形狀各異的樹葉、顏色不同的果實來激發他們對大自然的認知能力。
5、游戲器械
在兒童活動場地中應提供多種形式的活動器械供兒童選擇,以增強主題的趣味性。設計時可以沿不同路徑或主題放置設施(如海盜船跳床、大象滑梯等),同時還可以根據兒童的不同年級階段分齡設置游戲器械,這樣可以讓孩子們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能力的增加依次使用。在兒童活動區域也可以加設一些成人健身鍛煉的器械,便于看護孩子的家長使用。
6、標志物
針對場地形態特征設置主題雕塑。可以是攀爬小品,也可以是認知墻,甚至可以是一種帶有童趣的鋪地形式,讓人一眼便知這個場地是屬于孩子們的“游戲領地”。
結語:每一個孩子都是與生俱來的想象大師,充滿了無限的創造力。我們能否在給孩子傳授知識的同時讓他們盡可能多地發揮想象的空間,讓孩子的天分在游戲中得以發揮和成長。作為設計師,能否在設計中給孩子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居住區兒童活動場地真正成為孩子的游戲空間,成為孩子成長的搖籃,這才是我們作為設計師的成功。
參考文獻:
[1]宋廣瑩.探析居住區兒童活動場地景觀設計[J].現代裝飾(理論),2016(2)
[2]陳傳榮.對居住區兒童游戲場地的設計思考[J].藝術科技,2016,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