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月
摘? ? 要:本文基于村落空心化現象,在外部空間設計的視角下運用相關設計理論,從開放空間、道路與停車、綠地系統三個方面分析了村落的外部空間特征。以期在村落的改造中更加深層次的把握村莊外部空間形態。
關鍵詞:空心化;村落;外部空間分析
1? 研究背景
空心化內涵與影響:村落空心化是指村落中的青壯年勞動力流向城市工作,造成農村人口老齡化;同時由于村莊建設規劃的不合理,導致村莊外延的異常膨脹和村莊內部的急劇荒蕪,形成了村莊空間形態上空心分布狀況。至今,村落空心化的問題已經造成了我國土地資源浪費,弱化了村落中的鄰里交往,嚴重威脅著我國的農業發展。
外部空間理論:外部空間是從自然當中由框架所劃定的空間,與無線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外部空間是由人創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環境,是比自然更有意義的空間。
空心化在金橋村外部空間的表現:第一,原有的開放空間閑置,如村內原來祠堂前的廣場已經荒廢。第二,村莊道路規劃沒有及時調整,如村內沒有汽車停車場地。第三,綠化用地閑置,如岸邊的小樹林已經荒廢。
外部空間分析。
2? 外部開放空間
每個村落都有因為村民活動或自發或有意形成的開放空間,這類空間在金橋村主要以兩種類型存在:第一種為村落的中心開放空間,主要是指村民在公共聚會過程中,為村民公共活動有意識的創造的儀式性場所;第二類為村落的節點開放空間,主要是指村民在平時的生產生活中,通過各種自發行為所創造的靈活性場所。
(1)中心開放空間:這類空間在金橋村主要為兩處,一處為村委會議事場所,另一處為村入口識別性場所。在村委會議事場所中,其場所面積約為30[×]50,形狀約為長方形。該場所周圍場地較為開敞,與道路緊鄰,場地中零散的布置一些石頭座椅,其形態圍繞圈形布置。可以看到,該場地在以往的村民議事活動中使用較頻繁,所以用地選擇在村落中民居布置較為集中的地方;且形態較為方正,可以看到明顯的經過人為處理,但是在鄉村空心化過程中,集會活動變少,場地中已經慢慢的長滿各類雜草;此外,由于年輕勞動力的缺乏,場地布置很久沒有更新,大體維持空心化之前的設施布置狀態。第二種空間為村落的入口空間,村落入口空間的存在主要是加強村落的識別性,是外來人員對村落第一印象的重要場景(主要為村民外娶人員)以及村民等候外來打工人員的場地,具有很強的儀式需要,筆者觀察到村落入口有一處水井,其場所面積大概約為10[×]20 ,形狀約為長方形。該場所兩側有建筑圍合,與道路緊鄰。可以看到,村莊入口有水井標志物,也是明顯經過人工處理,只不過村內活動人員大多是老人和小孩,他們外出活動少,基本在村內活動,節假日回來探親的也是本村人。所以漸漸忽視了對于村莊入口識別性的塑造,如今村落入口場地也已經雜草叢生,被村民用來堆放柴火,水井已經廢棄。
(2)節點開放空間:這類空間主要以村民的宅前空地,宅間空地,路旁大樹下三處為主。宅前空地就是村民們家門前的空地,大概十幾平方米左右,緊鄰宅間道路。有些由于該戶村民遷出,空地無人打理,已經被其他村民用來堆放雜物;有的宅前空地上簡單布置了一些石板凳,是為了方便平時老人們聊天,打牌等活動,因為相對來說他們的行動能力較差,所以大多選擇在宅前空地上活動。宅間空地主要為住宅與住宅之間的空余場地,由于村落布局相對松散,所以宅間空地相對面積很大,但是此類空間由于沒有界定,開放性強的原因,導致村民們對于這塊空地沒有歸屬感,他們大多將它用來堆放雜物和垃圾。在暑期調研中,經常看到老人們坐在路邊大樹下乘涼,兒童們在路邊玩耍。這種現象頻繁的緣故是因為老人們大多感覺孤獨,喜歡熱鬧,并且由于老人們的節約意識較強,再加上農村室內空間品質比較低,所以老人們更喜歡自然環境。
3? 交通與停車
交通與停車也是外部空間環境的重要構成部分。這類空間在金橋村主要以兩種類型存在,第一種為動態交通空間,主要是指用于人、車、物的流動空間,另一類主要為靜態交通空間,只要是指車輛的停放。
3.1? 動態交通空間
這里就以街巷為例展開描述。金橋村的主街寬度為3m~5m,兩側建筑高度3m~6m,巷道寬度為1.5m~2.5m,街巷兩側建筑高度大概在3m~7m左右。在街巷尺度方面,街道的寬高比也是決定街道尺度的重要因素,蘆原義信認為:當D/H<1時,兩座建筑相互干涉,有壓抑感。當1
3.2? 靜態交通空間
村內沒有專門規劃出集中的停車場地,村莊內日常的停車地點主要就是自己家中或者院子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村民家中都購置了汽車,根據需求應當對這些車輛的停放作出場地規劃。但是這些人大都在外,只有逢年過節才回來,對該場地的使用頻率很低。而在村內常住的老人們又大多以步行為主,偶爾會有幾個身體素質好的老人使用電動車。但這并不需要專門的場地。所以停車區域并未建設。
4? 綠地系統
每個村落中都會存在各種類型和規模的綠化用地,這里就對兩種綠化用地展開說明,第一類是集中綠地。主要指的是在村落中最主要的小樹林。第二類為村落的宅間綠地,主要指的是住宅與住宅之間的綠化用地。
4.1? 集中綠地
金橋村的小樹林緊鄰河道,其綠地規模為20*30,場地里種植了很多樟樹,還零散的布置了些長條石。可以看到,以前因為村民們經常在河邊洗衣做飯,這片綠地還能起到臨時休息聊天的作用。但是在鄉村空心化過程中,這樣的生活場景逐漸淡化,場地已經很久無人涉足,堆滿了枯枝敗葉。
4.2? ?宅間綠地
金橋村內的宅間綠地主要以菜地為主,菜地大概是每戶人家10m2左右,用竹竿和網圈起來,里面種了各種常見的蔬菜如包菜、青菜、蔥等,由于行動不便,而且自己的子女大都不在身邊,老人們很少去集市買菜,大都自給自足,所以菜地的使用狀況很好。但是由于菜地的建設是村民們的自發行為,菜地的位置和長寬比缺乏統一規劃設計,導致宅間綠地缺乏整體性,呈現混亂的狀態。
5? 結束語
村落在空心化的過程中,在外部空間中會呈現出與其他村落有別的形態特征。本文從開放空間、道路與停車、綠地系統三方面進行了解析,認為在空心化村落整治過程中應考分認知外部空間形態,分析其形成原因,把握尺度和設計要素,更好的為村民營造適合的外部空間環境。
參考文獻:
[1] 尹培桐.(日)蘆原義信.外部空間設計[M].譯.江蘇鳳凰出版社.
[2] 候文靜.淺談農村空心化問題[J].學術研究,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