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曉晨
摘? ? 要:殯儀館是民用建筑中較為特殊的類型之一,特殊而稀少,又出于種種“忌諱”,常被人有意或無意忽視,由于忽視故而缺少重視。在極度缺少相關資料和參考的情況下,我希望用自己的重視,給予建筑使用者以最大的尊重。
關鍵詞:人文精神;分解體量;院落
1? ?引言
“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辭海》。人文代表著人類文化中的先進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進的價值觀。其集中體現的是: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簡而言之,人文,即重視人的文化。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文”一詞被越來越頻繁地提及,在基本滿足物質生活需求后,個人價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和重視,無關貧富貴賤,每個人都希望咋社會生活中得到尊重和理解。而建筑,作為承載人類社會生活的容器,其內涵的人文精神也愈加成為設計中不可忽視的因素。
2? 項目背景
鐘山縣殯儀館位于鐘山縣燕塘村委月小村篩基谷。基地遠離市區,屬于峰叢谷地地貌區,東、南、西三面環山,通過現狀小道與北面2公里323國道連接,小道兩旁為旱地,主要種植玉米等農作物。基地地處偏遠,周邊無任何現狀建筑,配套更無從談起。對于殯儀館設計,這樣的現狀環境和風水條件倒是十分“應景”。
項目總用地面積為47721.61㎡,而建設規模僅有5000㎡左右。如何將“大場地”與“小建筑”關聯起來,形成建筑的領域感,并在其中注入人文精神成為設計的解題關鍵。
3? 設計立意
設計從一開始就沒有采取集中大體量集成布置的方式,而是將其分解為辦公配套區、儀式區、守靈區、工作區、火化區、祭拜區等6個大小、高度和尺度各不相同的獨立體量,沿基地主軸由北往南錯落分布;在北側與國道連接入口處留出大片空地作為入口廣場,并利用場地最南側靠山處不宜建設的地段設置室外祭拜區,形成“由北到南——由外到內——由世俗到祭拜”的功能層次。
“庭院”作為核心理念建立起全新的建筑次序,功能及各項設計也依次展開,庭院空間極好地解決了場地對建筑體量的挑戰。各個單體之間拉開距離,建筑體塊被分散布置在用地中,在保證建筑功能流線的完整性前提下,部分交通空間外化成廊道,建筑體塊與廊道之間的空隙形成多個院落,形成了人們對空間邊界的限定,區分內外,明確領域。各個院落或靜態獨立封閉,或動態滲透層疊,在與建筑體塊的虛實共生中,整個建筑群體與用地的尺度得到優化和協調,從而解決“大場地,小建筑”的問題。這樣的布局方式既減小了建筑的外部尺度,構建了一個相互對話的群體,讓它們更好地在如孤島般的環境關系下建立起一種內部的關聯性;又能把內部公共空間壓縮到最小,使單體之間的外部空間融入建筑群體的空間語境中來,以實現最大的開放性。
因單體分散而加長的交通流線沒有成為負擔,它與坐落其間的庭院一起,為殯儀館這個聞者生畏的建筑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性。寬大的入口廣場給祭奠者提供了足夠的儀式感,進入建筑群體后,進行各項祭祀活動,心理經過層層洗禮和沖擊,再走過長廊,穿行在各具風景的內院中,讓原本沉重的氣氛和心理情緒在與自然融合的建筑環境中得到充分的緩解。這種對建筑使用者內心的尊重和關懷,正契合“人文精神”的核心價值。
4? 延續人文精神的建筑表達
辦公配套區作為整個地塊的臨路展示面,將辦公和宿舍兩個功能分離,中間插入門廳對人流進行合理的組織和分流,三個體塊橫向展開,擴大建筑展示面寬,為項目在323國道一側提供了水平延展的視野,提升項目的領域感。門廳后方利用游廊圍合出一個四方形庭院,為訪客進入儀式區提供一個緩沖空間。其中部設置照壁,避免氣沖,也提示訪客前方將是一個莊嚴肅穆的場所,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祭祀人群私密性。辦公樓和宿舍樓南側的景觀水體則將生活工作場所與儀式祭奠場所最大程度地分隔開,照壁后的涼亭則承擔了辦公配套區與儀式區空間連接的節點。
守靈區在主庭院西側偏居一隅,功能上與后勤流線有便捷的聯系,配備專有庭院,使用上更具私密性,避免受到與其他區域過度的干擾。
做到不同使用功能的分離,是建筑設計中對人最基本的尊重。
儀式區分為室外和室內兩部分。室內部分三個告別廳一字排開,一大兩小布置,中部留出內庭,提供采光和通風條件,也避免了三者在使用時的互相干擾。每個告別廳前方都根據配置廣場作為使用功能上的延續。室內室外部分通過告別廳前方的走廊灰空間連接,形成空間上的連續。品字形廣場組合,周邊綠植水體環繞,配合告別廳中軸對稱的體量,空間清晰明確,易于識別,強調了項目特殊建筑的禮儀性,使這一庭院成為整個空間序列的高潮。建筑空間、使用功能與使用者情緒高度融合,讓建筑得到人們的情感認同。
工作區在儀式區和守靈區南側,通過封閉連廊與前兩者聯系,形成“后臺處理”格局,西側有專用的后勤通道聯系外部,東側通過庭院水體與房客經行區域進行隔離。“庭院式布局”的設計理念同樣沒有忽視這一相對冷門的區域。通過建筑體量和連廊的變化形成兩進內院,陽光空氣取代陰冷潮濕,親近自然,還工作以其本來面目,讓勞動者得到應有的尊重。
火化區根據工作區的操作流程延續布置,家屬在告別儀式后沿長廊來到這里與逝者做最后的告別。作為院落空間的終點,水面系統將各個院落串聯起來,一方面給人行的路徑提供了邊界和指向性,一方面建立了院落之間的視覺聯系和想象空間。水體邊界的處理也被賦予了更多折線而非直線,以體現水的流動和連續性,使水體與建筑和人的互動有了更多可能性。如果把水面定義為一種建筑材料的話,在這個庭院中,建筑在水面上形成連續的倒影畫面,這些畫面隨著自然中陰晴云雨的變化而呈現出不同的狀態,似乎在倒影的世界中,建筑真的被溶解了,而人世間的生死別離也會逐漸消融在永恒的自然之中。
坐落于場地最南面的祭拜區,考慮到其使用人群和使用時間,與其他分區的聯系相對較弱。類似中國傳統寺廟院落的布局形式,建立起人與自然和傳統的某種帶有歸屬感的關系。逝者在這里找到歸屬,生者仍需回歸理性,回歸生活世間萬物終歸塵土,好好生活才是對逝去親友最大的尊重。
5? 結語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建筑的要求顯然已不僅僅是“堅固、美觀、實用”,未來建筑設計所要承載的“精神屬性”會越來越高。建筑為人所用,反過來也應該給人以精神上的歸屬感。建筑師在如今不斷加快的設計周期中,還是要“不忘初心”,靜下心來潛心設計,賦予建筑以“人文”的靈魂。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為“經濟復興”后的“人文復興”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崔木揚,文佳.徽州建筑中的人文精神[J].山西建筑,2010(5):25~27.
[2] 羅通.辦公建筑的人文關懷[D].天津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