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
2019年8月21日晚,《永聯杯·越美中華·越劇青年演員大匯演》終于迎來收官時刻——“越美之夜”。歷時100天,“金藝獎”“佳藝獎”“新藝獎”各歸其主。
《越美中華》活動由上海市劇協、浙江省劇協、江蘇省劇協、福建省劇協擔任指導單位。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東方衛視中心公益媒體中心、國廣東方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共同主辦,CIBN《東方大劇院》、七彩戲劇頻道承辦。
活動名為“大匯演”,已經開宗明義告訴大家,這是一次交流的聚會。24家專業團體、藝術學校的近200名青年演員集中亮相,仿佛一次盛大隆重的閱兵,越劇舞臺就是他們堅守的陣地。
正值盛夏酷暑,選手們揮汗如雨地備戰,有的因為傷病等因素中途退賽,更多則是克服了各種困難堅持不懈。臺風來襲,一度阻礙了部分選手參賽的腳步,他們從福建、北京、杭州等地一路披荊斬棘,提著行李直奔展示舞臺,連化妝都是在高鐵餐車上完成……這一切,都只為臺上十幾分鐘的綻放。終于他們迎來屬于他們的夜晚,那些練功房里的突擊沖刺、賽場上的奮力拼搏、領獎臺上的光輝閃耀,將成為屬于這一代青年演員和觀眾的珍貴記憶。
看“越美中華”,看到什么?
1.看到越劇的劇種整體風貌
優秀的院團常常根基深厚,風格大氣、細膩、精致,并形成規范、精密的運轉體系;頂級院團追求唯美極致,具有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可以開創和引領舞臺風格;與此同時,大量基層院團,流露質樸、生動的氣韻,迸發著蓬勃、鮮活的生命力,是越劇的根基,更是劇種生態圈里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
2.看到“同”和“異”
同出一源,相同的氣質風格和審美追求之下,各院團有自己的主打流派、看家劇目、挑梁演員、種子選手,同一個戲,同樣的劇情,也可能有不同流派、獨特演法、創意編排。這些都是有價值的交流。
3.看到劇團的“家底兒”
越劇這個年輕的劇種,一直努力追求舞臺綜合藝術的唯美表達。鮮活藝術形象背后,是演員與眾多舞臺環節的磨合協作。伴奏、服裝、造型等諸多環節密切配合,才能讓演員呈現最好的狀態,這都取決于團隊的整體實力。
受時長和比賽訴求的限制,選手們的參賽選段有很高的重合率。如何從中獨辟蹊徑,抓住觀眾的眼球,是劇團的藝術眼光和水準的較量。有些院團,可以在很短的時間里為選手打造一個全新的原創作品,編、導、音、美全都重新創作,令人贊嘆。
各種“家底兒”中,人無疑是最重要的。所有舞臺手段,都要靠演員本身的唱念做打去體現。如果說演員的天賦條件決定了祖師爺賞不賞飯,那么后天努力,決定了演員能不能端住這個飯碗。短短十來分鐘的亮相,能從中看到他們此前的所有付出。一分汗水,一分收獲,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院團積攢人才,演員積攢本領,就是在積累希望。
4.看到越劇人血脈交融的情誼
走進“越美中華”的賽場——大寧劇場的后臺,少見劍拔弩張的氣氛,反而更像一場來自五湖四海的團聚。常見劇團間學習借鑒、取長補短之誼,師長們拜師授徒、傳道授業之恩,選手間同門學藝、切磋交流之緣,幕后支援化妝、借用舞美之助,臺下互相觀摩捧場、真誠喝彩之情……這一次,再次詮釋了越劇界團結一心的要義。
5.看到越劇的觀眾基礎
從各地趕來的戲迷后援團,舉著燈牌,拉著橫幅,喊著口號,堪比流行音樂演唱會。這是越劇比賽首次與新媒體深度融合,網絡投票井噴增長,實時點評積極踴躍……越劇,堪稱戲曲百花園中為數不多的有望實現粉絲經濟的劇種。
“越美中華”尤其值得贊許之處在于,“小眾”“小流派”“小行當”帶給大家的驚喜。
與為數眾多的“越女”相比,男演員是越劇舞臺的小眾群體,此前幾次全國性的越劇比賽都將他們排除在外。而這一次,上海越劇院、浙江越劇團最年輕一代的男演員已經嶄露頭角,有的甚至挑起了大梁、有了原創作品。
老生、老旦、大面、小丑等越劇舞臺上很難作為主角的行當,都涌現出了一批人才,且風采、實力不俗,優秀者一樣能得到觀眾的認同。只是適合他們的戲太少,讓人頗為遺憾。
流派的冷熱不均由來已久,這一次我們驚喜地看到,小流派在不少劇團占據了一席之地。南京越劇團的獨家招牌——竺派正綿延不息;福建芳華越劇團除了以尹派當家,張派等流派也已生根發芽;而在上海日漸式微的戚派、畢派,在浙江的一些院團有了復興的希望。
行當齊整、流派紛呈、男女合演齊頭并進,才能有力促進越劇的健康、良性發展。
縱觀全程,欣喜之余,也想對年輕的越劇人提出一些期許:不少選手以從兄弟劇種移植的劇目參賽,基于學習、拓寬視野的目標固然無可厚非,前輩老藝術家也有很多成功的范例。然而,每個劇種在語言、音樂、表演、節奏、審美等各方面都有自身的鮮明特點,應該怎么學,學什么,為什么,都是今后必須思考的問題。在磨練基本功、博采眾家長的同時,也不要丟了劇種特色。
所有參賽選手都還如此年輕,在劇團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不會局限在一場小小的比賽。演藝之路悠遠綿長,不是百米賽,而是馬拉松。期待他們以青春描繪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