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常建
摘要:國家中心城市是國家城鎮等級體系中處于頂端的核心城市,具有綜合服務、產業集群、物流樞紐、對外開放和人文凝聚等多方面的綜合功能。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其綜合功能能否有效發揮,關鍵在于鄭州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與其周邊的國家中心城市武漢相比,目前,鄭州經濟發展存在經濟總量偏低、經濟投入偏少、經濟集聚力不夠等問題。加快鄭州經濟發展,必須加快項目引進、優化經濟結構、促進城市融合發展等。
關鍵詞:經濟;國家中心城市;鄭州
中圖分類號:F29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9)09-0121-02
2016年底,國家發改委下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2017年初,國家發改委又發布《關于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指導意見》,進一步對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提出多方面要求。從此,鄭州開啟了全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新時代、新征程。
一、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經濟發展現狀
近年來,鄭州市委、市政府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積極融入“一帶一路”戰略,搶抓“三區一群”(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試驗區、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原城市群)發展重大機遇,堅持開放創新雙驅動,促進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總體呈現出地位不斷提升、資源加快集聚、各界普遍看好、發展穩中有進、民生不斷改善的良好態勢和局面。2018年鄭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8年全市完成生產總值10 143.3億元,完美進入GDP萬億俱樂部,人均生產總值101 349元。具體到各行業來看,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557.3億元,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798億元,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380.4億元,金融業增加值1 145.8億元,房地產業增加值693.9億元,營利性服務業增加值924.3億元,非營利性服務業增加值1 036.4億元。全市年末總人口1 013.6萬,民生福利總指數為110.1%,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2.51%。
二、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中經濟發展問題分析
對照國家中心城市定位,與國內相鄰的國家中心城市武漢市相比,鄭州市發展還存在不少短板問題。
(一)經濟發展總量偏低
2018年,鄭州市全年實現生產總值進入萬億行列,但仍然偏低,僅是武漢市的68.3%,常住人口人均生產總值僅是武漢市的75%。鄭州第一產業增加值147.1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4 450.7億元,其中全部工業增加值3 746.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5 545.5億元。武漢第一產業增加值362.0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6 377.75億元,其中全部工業增加值5 076.21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8 107.54億元。鄭州全部工業增加值僅是武漢的73.8%。從增長速度來看,武漢人均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6.4%,鄭州比上年增長5.8%,武漢第三產業增加值比上一年增長10.1%,鄭州增長8.3%。2018年底鄭州市總人口1 013.6萬人,城鎮人口占73.4%,武漢市總人口1 108.1萬人,城鎮人口占80.29%,人口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人口指標也是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從地區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常住人口數量三個指標來反映經濟總量,鄭州與武漢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二)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不足
固定資產投資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投入的重要指標。2018年鄭州市固定資產投資與上一年相比,第一產業投資增長33.3%,第二產業投資增長9.8%,第三產業投資增長10.9%。基礎設施投資增長41.7%,產業集聚區固定資產投資下降0.9%。而武漢市第一產業投資下降35.6%,第二產業投資增長12.1%,第三產業投資增長10.4%,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增長11.1%(如表)。兩市相比較,鄭州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增長速度較大,而武漢市主要投資在第二產業。在第一產業投資中,武漢市不增反降。投資方向不同,將會嚴重影響兩市未來經濟發展速度,鄭州與武漢經濟總量差距會越拉越大。另外,在招商引資上,鄭州與武漢也有不小的差距。2018年武漢市實際利用外資109.27億美元,增長13.3%。鄭州市2018年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僅42.1億美元,只增長4.0%,僅是武漢市的38.5%。
(三)經濟集聚能力較弱
2018年河南省生產總值達48 055.86億元,穩居全國第五,作為河南省省會的鄭州,經濟總量在全省經濟總量中的僅占比21%。湖北省完成生產總值39 366.55億元,位居全國第七,作為湖北省省會的武漢,經濟總量在全省經濟總量中的占比達到37.7%。首位度低說明在全省區域經濟集聚能力較弱。目前,鄭州尚未形成有規模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工業大而不強,產業發展層次總體較低,具有高附加值、行業領先水平的產品少,傳統資源型產業占比仍在40%以上,產業的創新力、競爭力不強?,F代服務業主導作用不明顯,2018年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僅為54.7%,與其他國家中心城市相比有明顯差距。從國際集聚來看,鄭州國際化程度不高。武漢有5家領事館,鄭州尚無一家。在鄭州全球500強企業數量不足100家,而武漢有266家。鄭州國際友好城市數量僅是武漢的二分之一。
三、強力推進鄭州經濟發展的對策
(一)以項目建設為抓手
在國家中心城市的“國家”視域下,把項目放到鄭州城市發展第一位,發動全市抓項目。在樹立“創新”的思維下,盤活項目招商引資方式和渠道。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指導下,突出項目帶動的針對性和適合性,量身定做,量商定引。要“走出去”,做到項目互引互帶,在提高舉措聚力的實效上,強化項目建設要素保障,全力保障項目用地、項目籌措資金渠道暢通。在項目質量全面提升上,發揮政府作用。擴大項目建設種類,發揮經濟項目的引領作用,發揮文化項目的積極影響作用,建設好生態項目,要在城市品質服務管理上,增強項目招商儲備的虹吸效應。實施智慧城市工程項目化,推進國家中心城市建設。
(二)產業結構高級化
產業結構高級化是指產業結構在合理、協調的基礎上,其素質和效益向更高層次進化,具有非農化、服務化特征。用第三產業與第二產業產值之比的經濟服務化指數來測度產業結構高級化。通過2018年相關數據分析發現,鄭州市產業結構高級化程度(1.24)在我國確定建設的國家中心城市中位于最末位。要充分發揮電子信息、汽車制造、裝備制造、新材料等四大戰略支撐產業集群優勢,依托現有傳統產業基礎,大力實施“互聯網+傳統產業”行動計劃,重點建設全國重要的現代食品制造基地、鋁精深加工產業基地、品牌服裝生產基地和貿易中心、新興現代家居制造和展示銷售中心。激勵優勢傳統產業進行技術轉型和商業模式轉型,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快智能化改造,拉長產業鏈條,整合優勢資源,激發企業活力。推動現有高污染、高能耗企業加快轉型,創造條件集中布局推動集約化再造,實施循環綠色改造計劃,在確保雙降基礎上升級為環境友好型企業。
(三)加快城市融合發展
《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推動鄭州與開封、新鄉、焦作、許昌四市深度融合,建設現代化大都市區,形成帶動周邊、輻射全國、聯通國際的核心區域?!倍嗄陙恚鞘猩疃热诤习l展雖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就目前的發展而言,還遠未達到深度融合階段。城市融合發展,不僅僅是中原的發展,而是國家推動的戰略,因此要提高站位,強化認識。著力推動“1+4”鄭州大都市區建設,強化在中原城市群帶動作用,推動城市功能整合和產業布局優化。加強區域生態、交通、市政和文化網絡共建共享,重點通過高速鐵路和城際鐵路聯通各區域,規劃研究米字形快速軌道(城際)交通建設,形成大都市區空間結構。加快重點戰略協同區建設,深入推進鄭汴金融同城、產業同城、交通同城、生態同城和教育、醫療、信息等資源共享,打造鄭汴一體化升級版。向北探索與新鄉、焦作跨黃河聯動發展,促進產業、生態、旅游融合發展,推進鄭州至許昌產業集聚發展帶建設。
(四)優化城市人口結構
城市人口規模與資源承載力和經濟發展水平具有動態平衡關系。人均GDP增長越慢,城市越早達到資源約束的人口上限。短期內,鄭州市人口規模擴張將繼續支撐城市發展,但在2035年前,鄭州必須主動調整人口年齡結構,以充足的就業崗位吸引年輕人口,才能保證到2035年勞動年齡人口比例不低于70%。以友好的就業和創業政策吸引外地高層次人才,同時留住本地高校畢業生,才能保證到2035年大專以上學歷人口比例達到33%,趕上上海目前的水平。鼓勵本市農村人口就地和就近城鎮化,鼓勵新區和非中心區市鎮承接省內遷入人口,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到2035年鄭州城鎮人口比例達到90%既定目標。
參考文獻:
[1] 孫詩瑤.鄭州市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產業結構問題研究[J].時代經貿,2018.
[責任編輯:胡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