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香港《文匯報》報道,非洲國家剛果(金)的埃博拉疫情已持續超過1年,造成逾千人死亡。近日,世界衛生組織與多國研究團隊合作,成功研發出4款治療埃博拉的新藥,其中效用最好的兩款藥物,若患者在感染初期接受治療,存活率可高達9成。
埃博拉疫情2018年8月在剛果(金)爆發,2019年7月被世衛組織定性為“影響全球的公共衛生緊急事態”,更成為全球第二嚴重的埃博拉疫情。據報道,新藥的研究從2018年11月開始,科學家為約700名患者測試了4款新藥,其中第一批499名患者的初步測試結果已經出爐。
結果顯示,名為REGN-EB3和mAb114的藥物效用最佳,接受有關治療的患者的死亡率分別只有29%及34%,若患者血液中的埃博拉病毒水平不高,使用REGN-EB3后,存活率更可達94%,mAb114亦有89%。另外兩款藥物ZMapp及Remdesivir的效用則較低,分別有49%及53%的患者接受治療后死亡,故研究團隊現已決定停止測試該兩款藥物。
近日,鄧某頭面部長帶狀皰疹后,遺留劇烈神經痛,常規的止痛手段居然都無效。湖北省武漢市第一醫院疼痛科主任馮丹試探性使用抗癲癇藥物成功止住了劇痛。
65歲的鄧某因頭面部帶狀皰疹神經痛,從襄陽轉診至武漢市第一醫院疼痛科。一個多月前,鄧某頭面部長帶狀皰疹,經治療帶狀皰疹好了,卻遺留劇烈神經痛,每一兩個小時發作一次。為解除其痛苦,管床醫生采取了各種治療措施,包括藥物、理療、神經阻滯、外周電刺、射頻消融等,甚至使用了大劑量強效鎮痛藥物嗎啡。奇怪的是,上述以往行之有效的方法,對鄧某卻統統無效。
為何疼痛如此頑固?馮丹認為,既然外周神經阻斷、消融都沒有效果,很可能患者的問題并非出在外周神經上,病根可能在大腦中樞。之后的腦電圖檢查顯示有信號異常,馮丹推斷,有可能是帶狀皰疹病毒誘發癲癇,導致常規方法無效,建議試探性使用抗癲癇藥物。果然,一經使用抗癲癇藥物,效果立竿見影,鄧某的疼痛癥狀完全消失。經一周的抗癲癇治療,鄧某達到臨床治愈標準,于近日出院。馮丹介紹,帶狀皰疹病毒誘發的痛性癲癇并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