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膀胱癌患者尿液分離培養出可穩定擴增傳代的膀胱癌細胞,為膀胱癌早診早治及晚期患者藥敏篩選平臺建立提供堅實基礎。這一堪稱“世界首次”的研究成果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郭劍明教授團隊、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基礎醫學院黨永軍教授研究團隊,以及美國喬治城大學劉學峰教授團隊協作完成。近日,該研究成果論文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蛋白和細胞》上。
膀胱癌是泌尿生殖系統發病率極高的惡性腫瘤之一,其早期淺表性膀胱癌的5年復發率高達60%~80%,一旦發生進展,預后差,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患者5年死亡率高達65%。晚期膀胱癌患者的常規治療副反應大、耐受性差、療效也有限,亟需建立藥敏篩選平臺來指導患者的個體化治療,但技術難點主要在于腫瘤原代細胞的培養傳代與獲取細胞的無創化。郭劍明介紹,本研究為國際首次通過患者尿液無創獲取膀胱癌腫瘤原代細胞,并建立大規模的自動化藥篩平臺,可以在短時間內了解膀胱癌患者對海量抗腫瘤藥物的敏感性,從而實現抗腫瘤治療的個體化預測。
針對膀胱癌的早診早治,該研究同樣具有優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泌尿外科副主任醫師姜帥表示,該成果可從基因角度了解每個患者可能存在的基因突變,對其病因進行精準分析。該技術平臺可以在健康人群中進行篩查,以期早發現膀胱腫瘤性病變。另外,通過早期識別,有助于找到疾病快速進展的突變攜帶者,從而讓這類患者有機會參加個體定制的臨床試驗,從初診即可獲得最佳的精準治療。
英國伯明翰大學日前發布研究稱找到一種新方法,能破壞腫瘤細胞周圍的“保護墻”,從而有效殺死癌細胞。
該校學者領銜的研究團隊從200名新確診癌癥患者身上獲取了髓源性抑制細胞(MDSCs)的樣本,這類細胞能夠發出大量化學信號把腫瘤細胞屏蔽起來,導致免疫系統和免疫療法無法發揮作用,并阻止能殺死腫瘤細胞的T細胞被激活。
據這份已刊登在《E生物醫學》上的報告揭示,研究團隊發現在很多類型的癌癥中,一種名為CD33的蛋白質都存在于MDSCs的表面,而一種已用于治療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抗體藥物能夠針對CD33發揮作用,最終殺滅MDSCs并恢復T細胞攻擊腫瘤細胞的能力。報告作者之一、伯明翰大學的弗朗西斯·穆賽博士說,現有的免疫療法常常無法有效殺死腫瘤細胞,原因在于很多時候免疫系統無法接觸到它們。下一步,研究團隊計劃通過臨床試驗來驗證這種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據新一期《自然·通訊》雜志發表的論文顯示,英國研究人員發現了與攝入鈉和鉀數量有關的基因位點。鈉是食鹽的主要成分,相關發現有助于深入理解吃鹽量與心血管疾病等風險之間的關系。
研究團隊分析了近50萬人的相關數據,通過尿液中鈉和鉀的含量推斷他們日常飲食中這兩種元素的攝入量,并與他們的基因組數據進行對照。研究人員找到了59個基因位點,它們要么與鈉或者鉀的攝入量相關,要么與兩者都相關。研究顯示,一些吃鹽量較多的人在這些基因位點上容易出現變異,而這些變異又與肥胖、血脂異常、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風險有關。
論文作者之一、英國帝國理工學院阿巴斯·德甘教授說,這項發現能夠更多了解鈉攝入量與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間的關聯,進一步證實“減少吃鹽量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這類說法。
記者近日從浙江大學獲悉,該校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朱善寬教授團隊聯合美國斯坦福大學預防研究中心科研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通訊》發表最新成果,深入闡釋了腸道菌群和脂肪分布在不同性別之間的復雜關系。
據了解,現有的科學研究已經證實腸道菌群與肥胖之間的關系,但腸道菌群與脂肪分布的關系以及其在不同性別之間的差異尚不明確。腸道菌群非常復雜,所包含的數量比整個人體其他菌群的總和還要多。在此前大視野下觀察人體腸道菌群與肥胖關系的研究中,普遍發現男性和女性在腸道菌群的豐度、多樣性與脂肪分布的關系呈現出相似的特征。
由朱善寬教授領銜的中外科研團隊則將研究的視角深入到了菌群類別(taxa)層面。“從外形上來看,肥胖大致可以分為兩種——‘梨形與‘蘋果形。”朱善寬解釋道,其中“蘋果形”肥胖,就是指腹部脂肪堆積過多。科研人員采用大型人群隊列研究方式,選取了222人作為研究對象,并按照“梨形”與“蘋果形”人群各分成4個組別,進行研究觀察后發現,腸道菌群與脂肪分布的關系體現出明顯的性別差異。
在這項歷時近3年的研究中,科研人員從數百個高豐度taxa中篩選出20個與脂肪分布有關的taxa,其中男性13個,女性7個,男女之間并未發現明顯taxa層面的重合。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來源于同樣2個菌屬“霍爾德曼氏菌”和“吉米菌”的不同菌群類別,其與脂肪分布在男性和女性中呈現相反的關系。該研究說明,在不同性別人群中,同樣的菌屬可因組成菌種的差異導致出現不同的與脂肪分布之間的關系。
朱善寬表示,這項研究對與腹型肥胖相關的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對這些疾病的相關研究,應該考慮到腸道菌群的性別差異。
在實驗室里造出人類器官不再只是科幻電影中的情節。美國《細胞代謝》雜志刊登一項新研究稱,科學家已經成功利用基因工程造出一個微型人類肝臟,可模擬肝病發展進程,測試藥物的毒性及治療方法的有效性。
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病理學副教授亞歷杭德羅·索托·古鐵雷斯博士團隊將人類干細胞轉化為功能性的三維肝臟組織(肝臟細胞)。改良后的肝臟細胞被植入剝離自身細胞的大鼠肝臟中,大約28天之后制成一個直徑為5~7厘米的3D微型肝臟。該人造肝臟具有血管和正常肝臟的其他結構特征,可以模擬非酒精性脂肪肝和更嚴重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癥狀,有助深入探索肝病發病過程,找到有效的干預方法。觀察發現,80%的人類肝臟脂肪處理缺陷均可在人造肝臟中顯現,這意味著人造肝臟與患者的脂肪肝十分相似。
古鐵雷斯博士表示,人造肝臟這一新技術醫療應用前景廣闊,下一步研究團隊將借助人造肝臟測試新藥物并發現新的致病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