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征
提起糖尿病的危害,人們往往對糖尿病性腎病、眼底病變、糖尿病足等耳熟能詳,卻容易忽略一種發生在骨骼系統的糖尿病慢性并發癥,其危害性大,致殘、致死率高,是導致糖友骨骼長期疼痛和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它就是不容小覷的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癥。
糖尿病和骨質疏松有什么聯系?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癥和普通的骨質疏松癥有什么區別呢?
先說骨質疏松,大家對它并不陌生,它好發于中老年人,特別是絕經后女性。國外曾做過統計,在超過50歲的人群中,有1/4的女性和1/8的男性都患有骨質疏松癥。我們的骨骼由兩部分組成:膠原等蛋白質形成的骨基質,和以鈣、磷化合物為主的骨鹽。骨鹽沉積在骨基質上構成骨骼。牢固堅硬的骨骼并非一成不變,而是一直保持著“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動態平衡,從這個角度上可以說,我們的骨骼每天都是“新”的。但是,這個平衡一旦被打破,就可能會出現各種類型的骨病。例如,當“骨形成”的速度跟不上“骨吸收”,骨骼中骨量減少、骨組織微結構破壞,就會引起骨質疏松癥,使得骨脆性和骨折風險大大增加。
骨質疏松癥從病因上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骨質疏松往往是由于老年人骨形成能力降低,或者絕經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導致骨吸收增加所致,而本文介紹的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癥屬于繼發性的一種。
糖尿病的典型癥狀是多飲、多尿,而大量的鈣、磷礦物質就會隨著尿液排除體外,如果此時缺乏必要的鈣劑補充,就會造成糖友的“鈣負平衡”,繼而引發一系列的激素水平變化,促使溶骨作用增強,最終導致骨質脫鈣、骨質疏松。此外,糖尿病患者體內的活性維生素D水平往往偏低,這會影響鈣、磷等礦物質在腸道內的吸收。2型糖尿病所特有的胰島素敏感性下降對于骨骼的破壞更是雪上加霜,它會影響蛋白質的正常代謝,使骨基質合成減少。所有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最終導致糖友骨基質減少,骨小梁破壞,骨密度降低,成為骨質疏松癥的高發人群。
由于導致疾病發生的機制不同,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癥與原發性骨質疏松癥在疾病表現、治療方法和治療效果上也存在很大差異。
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癥的臨床表現兼有糖尿病及骨質疏松癥兩方面的特點,多見于病史較長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在疾病早期,患者常無明顯癥狀,但隨著病情的進展,會逐漸出現腰背部疼痛、駝背畸形、身高變矮、四肢無力、小腿抽筋。嚴重者可出現自發性骨折或在輕微外力作用下(如咳嗽、打噴嚏、彎腰、負重、擠壓、跌倒等情況)發生骨折,骨折部位以胸腰椎、髖部及腕部等處最為多見。
在治療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癥時,也必須把控制糖尿病作為重中之重。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糖尿病病情控制穩定,也就解除了骨質疏松癥的重大誘因。
一般來說,糖友常規食譜中的鈣、鎂、鋅含量明顯不足。因此,糖友要保持營養均衡,不能過度節食,平時應多吃鈣含量豐富的食物,如牛奶等奶制品、富含鈣質的蔬菜及豆類等,這是預防、延緩和治療骨質疏松癥的前提和基礎。
運動同樣重要。規律性的有氧運動,如慢跑、快走、游泳等,不僅能夠幫助糖友控制血糖和體重,還有助于強健骨骼,預防骨質疏松癥。另外,充足日曬可以促使皮膚合成更多的活性維生素D,促進腸道內鈣的吸收,因此,建議糖友每天有不少于半小時的日曬時間。
除此以外,糖友還必須戒除一切不利于骨骼健康的生活習慣,比如吸煙、酗酒、大量飲咖啡、濃茶等。
糖尿病會導致、加重骨質疏松癥,這是壞消息;好消息是,比起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治療的起效慢、療程長、效果不明顯,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癥經有效治療后,起效較快、療程相對短、效果更明顯。
當然,實際情況永遠比理論情況復雜得多。由于很多糖友同時存在年齡增加、活動量少、性激素水平降低、遺傳等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的病因,所以,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癥與原發性骨質疏松往往也會并存,有時臨床工作中很難把它們嚴格區別開來。但這些困難大可留給醫生慢慢研究,對于患者,只需要明白:糖尿病,要治;骨質疏松,更要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