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堯
我在很多的網站上看到過“肩周炎不經過治療,經過數月或1年以上時間后,多數患者疼痛可消失,關節功能可恢復”這句話,而且很多網友也因此而沒能積極接受治療。那么,真相是怎樣的呢?
其實,確實有一部分肩周炎是可以自愈的,但是也一定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在中國,肩周炎長期以來一直都被認為是不明原因的肩膀疼痛、功能障礙的統稱,這就導致了很多肩關節疼痛患者的誤診及誤治。比如“肩袖損傷”“肩關節周圍撞擊癥”等肩周疼痛的疾病,在治療手段和預后上與肩周炎有較大差異,一旦誤診為肩周炎,就會延誤病情。
根據美國肩肘外科醫師學會的定義,肩周炎是一類引起盂肱關節僵硬的粘連性關節囊炎,表現為肩關節周圍疼痛,肩關節各個方向主動和被動活動度降低,影像學檢查除骨量減少外無明顯異常的疾患。早在1946年,研究者就通過組織活檢發現,此類病例存在盂肱關節的關節囊攣縮及關節囊滑膜下層慢性炎癥和纖維化,因此,國外文獻多使用“凍結肩”或“粘連性關節囊炎”這兩個名稱。
我們的肩關節周圍有很多關節,包括盂肱關節、肩胛下關節、肩鎖關節、三角肌下關節等,而肩周炎是特指盂肱關節的粘連性關節囊炎。由于盂肱關節位置較深,范圍廣泛,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大多數肩周炎患者疼痛在肩部深處,并不能指出具體的疼痛部位,或者是整個肩關節區域都有壓痛。
如果沒有滿足以下特點,是不能輕易診斷為肩周炎的——
肩部疼痛:常常逐漸加重,夜間更為顯著,有些患者會夜間痛醒,睡眠受到影響;
活動受限:各個方位主動及被動活動都受限,主要以外旋、外展受限為主;
肩部怕冷:患者會出現肩部怕冷癥狀;
明顯壓痛:壓痛點常常不固定,位置較多,而且有深壓痛;
肩部萎縮:肩周炎的肌肉通常是不會出現萎縮的,但是由于疼痛,常常測出肌力下降,影響評估。
肩周炎根據癥狀的演變,分為3個時期——
疼痛期:持續約2.5~9個月,表現為逐漸加重的肩關節周圍疼痛;
僵硬期:持續約4~12個月,表現為逐漸加重的肩關節活動受限;
緩解期:持續約5~26個月,可以自愈,表現為癥狀逐漸緩解。
需要指出的是,未經治療者整個病程為12~42個月,平均30個月。但即使病情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復,仍有約60%的病例患肩活動度低于對側正常肩關節。因此,“肩周炎能自愈”這句話是不對的。
肩痛患者不能簡單地從癥狀上來自行診斷,自行治療,這樣只會耽誤病情,使治療難度加大,恢復時間增加。若發生肩膀疼痛的情況,必須及時找專家診治,以免誤診而延誤醫治。肩周炎的治療主要有2個目的:緩解疼痛;恢復關節活動度。
國際上目前使用的緩解疼痛的治療辦法如下:1.口服非甾體消炎鎮痛藥,但效果有限;2.局部痛點封閉,但長期效果并不理想;3.使用降鈣素,有肌肉注射和鼻腔噴霧兩種,尚有待深入研究;4.局部麻醉,維持時間短,沒有證據表明可以改變自然病程;5.關節擴張法,又稱為水成形術,主要針對關節腔容積減小,關節內注射40~50毫升液體(混有局麻藥及激素),有報道稱關節擴張法對于緩解疼痛和恢復關節活動度具有良好效果。
國際上目前使用的恢復關節活動度的方法有:1.麻醉下手法松解,不同手法療效也不一樣,也可能有骨折、關節脫位、肩袖損傷等風險,因此,采用這種方法一定要慎重;2.手術松解,包括開放性手術和關節鏡微創手術。隨著關節鏡的不斷發展,有些大醫院門診就可以進行關節鏡松解,療效顯著。對于注重生活質量、希望縮短自然愈合時間或者保守治療無效的肩關節炎病例,是個良好的治療手段。
肩周炎的發病機制目前仍不明確,所以單純采用以上某一種治療方式無法有效治療肩周炎,常需要多種方式聯合應用,通過多種方式緩解疼痛和恢復肩關節活動度,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滿意度。
功能鍛煉作為肩周炎常用的治療手段,除了能阻止滑膜攣縮,在肩周炎后期階段還可以幫助患者恢復肩關節正常活動度。功能鍛煉常見的幾種方法為:
鐘擺運動 弓箭步站立,上身前傾,與地面約成70°角,手臂自然下垂,患肩放松,可空手或持啞鈴,做前后、左右擺動練習,擺動至所能達到的最大幅度,并隨病情好轉逐漸增大幅度。前后、左右擺動各20次為1組,重復2組,每日2次。
肩部劃弧 自然站立,雙手下垂,肩部由前向上向后劃弧,然后肩部由后向上向前劃弧。動作的幅度逐漸由小到大,以患者自己能忍受為度,逐漸增加活動度,后期可以由患臂帶動肩關節由前向上向后劃圈,由后向上向前劃圈,幅度由小到大。
爬墻動作 面對墻壁站立,患側手扶墻壁逐漸向上移動,以爬到最高處有疼痛感并能忍受為度,停留1分鐘,在墻上做一個記號,然后再徐徐向下回到原處,反復進行,逐漸增加高度。
木棍運動 平躺姿勢,木棍橫放,雙手掌心向上握住棍子兩端,緩緩上舉到所能承受的最高點。維持20秒左右,慢慢放下手臂,然后重復上述動作3~5次。
交替拍肩 站立,兩腳分開與肩同寬,一手向對側肩部拍打,另一手向同側背部后伸,然后交替,每次拍打30~40下。
拉繩法 把滑輪(可用硬圓筒代替)固定在門框上,繩子從滑輪上(或圓筒里)穿過,雙手抓緊繩子兩端,逐漸加力,帶動患肢活動,每日拉動50~100次,并逐漸增加次數。
需要注意的是,功能鍛煉必須持之以恒、循序漸進才能收效。在生活中也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特別是避免肩部受風、寒、濕,還應注意調整姿勢,避免長期的不良姿勢造成慢性勞損,避免肩部外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