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夢娜
阿爾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在《第三次浪潮》(the third wave)中提出了人類社會的三個浪潮:第一次浪潮是關于互聯網的建立。它創造了互聯網基礎設施,給美國乃至全世界帶來了網絡。大部分都集中于硬件、軟件、網絡、服務等領域,他們建立了核心基礎設施,百廢待興的起步階段,發展舉步維艱。第二次浪潮是關于在互聯網上開發應用和服務,大約發生在世紀之交。當很多人都開始上網后,行業里的重心開始往應用和服務偏移了。第三次浪潮初露矛頭,重心將轉向把互聯網無縫整合到人們的生活中。書中描繪了一個電子化的世界,基于共同的意趣而不是地理位置,人們可以參與到一個互動的世界,并且獲得一系列服務和信息。即他預言了互聯網的商業化。他在書中寫道:“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明天會使我們所有人大吃一驚。”(The sole certainty is that tomorrow will surprise us all.)
區塊鏈是公路一樣的底層基礎設施,搭載在其上的智能合約,就像是汽車,在將來的實際應用中,起到鏈接產業和基礎設施的作用。就像現在的國際網路和在其上運作的應用一樣。
智能合約是包含合約參與者、合約資源集合、自動狀態機以及合約事務集合的以數字形式定義的承諾,簡而言之就是傳統合約智慧化的數據網絡版本。智能合約的智慧化體現在不僅是在區塊鏈上運行計算機程序,當滿足源代碼中的寫入條件時,智能合約將自動執行合約事務。
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智能合約內容是不可公開、不可篡改、永久存在、自動執行的,這些特點為它在金融領域履行過程中客觀公正、節約成本、減少糾紛的優勢奠定了基礎。

圖1
萊斯利·蘭伯特(Leslie Lamport)提出了一個針對點對點通信中的基本問題——分布式系統一致性問題,也就是拜占庭將軍問題(Byzantine failures)。這個問題的核心在于:在整個系統中的隨意一個節點都無法信任與之交互的對方時,如何建立共識基礎從而進行安全有效的信息交互而避免泄露及篡改。
區塊鏈的共識機制除了工作量證明機制(POW)還有很多種,例如POS、DPOW 等。任何一種共識機制都各有利弊并不完美,換言之沒有一種萬能共識機制可以適用于所有應用場景,為了解決不同的特定問題,新的共識機制也應運而生。
比特幣錢包中有一個私鑰和一個公鑰,私鑰是保證比特幣安全性的重要部分,只能由持有者擁有,而公鑰則是交易方實現交易的門戶。私鑰和公鑰的單一轉換性確保了轉賬來源方的隱私與安全。私鑰可以轉化為公鑰,公匙不能反向轉化為私鑰。私鑰是一串隨機數字,可以通過橢圓曲線運算,轉化成另一串數字,也就是公鑰。緊接著運用一則單向性hash 函數計算,得到比特幣地址。前述的一系列計算使用的都不是對應方程,輸入值對應相應的輸出值,而用輸出值反推輸入值則會得到多個結果,缺少函數中的關鍵數據,也就無法用公鑰反推出私鑰,保障了私鑰的安全隱秘性。
分布式賬本可以理解為交易記賬由鏈上的多個節點共同完成,且所有節點記錄的都是同一套完整的賬本,同時每個節點都可以參與驗證交易的合法性。開源Hyperledger Fabric 區塊鏈就是借助了分布式賬本技術得以實現。
區塊鏈技術可以將獨立分散的每一個單中心,集合為有多方介入的統一多中心化體系。假設在信息不對稱的環境之下,借助統一多中心化體系可以構建一個較為健全的可信任中心體系,將大幅提高信任度和傳輸效率,同時也可降低交易成本。
區塊鏈現在的主要應用領域為金融、證券、保險等。以交易雙方必須建立信任關系的需求切入,隨著普及度、應用效率及社會知名度的逐步,區塊鏈將逐漸向各行各業滲透。例如股東會投票、政治選舉、博彩等領域,已經有區塊鏈的初步應用。
智能合約的特性,不可篡改和去中心化,保障了合約的完美執行,并且杜絕了造假、篡改信息,違約等行為出現的可能性。傳統的有形資產管理有諸多不便,外界的干擾因素過多,如果借助區塊鏈技術將有形資產轉化為數據智能資產,可以消除人為的干擾因素,也便于授權和實時監控。無形資產比如知識產權保護等,也可以通過區塊鏈實現智慧化管理。
根據上述內容可以預測區塊鏈技術可能會給金融發展帶來以下4 方面機遇。
1)區塊鏈將提高減少商業信用成本的可能性。傳統銀行業有政府背書及法律制度規范,天然具有較好的信用度,而新興的行業如互聯網金融企業則需要付出非常高昂的成本才能建立基礎的信任度,這也是新興行業發展受限制的諸多原因中重要的一點。利用區塊鏈的不可逆性及不可追溯性,確保杜絕了了新興行業的數據造假篡改的可能性。相較而言,使用區塊鏈技術建立信任度的成本較低。
2)區塊鏈實時追蹤數據變更,無需進行事后審計,提高效率與準確度的同時降低了企業的成本。
3)區塊鏈技術適用于金融監管。區塊鏈分布式系統完全透明、公開、不可篡改,既能實時追蹤記錄資金的流入流出情況,又可以極大程度降低在結算與支付時的出錯率。
4)區塊鏈技術能夠消除傳統數據共享的弊端,建立更完善的征信體系。現存的中心化數據存儲去中心化變為分布式數據存儲,保證了數據的不可篡改性,加之其具有的可追溯性,若有造假、篡改數據行為的出現,可隨時追溯到數據源頭。數據節點的同步性和查詢方式的訪問權限設置,也確保了數據的及時性和信息的安全隱秘性。同時選擇密碼協議來避免造假可能,所有的交易數據都被完整的保存為公開透明的鏈上數據,進一步便可建立新的區塊鏈企業信用黑白名單。
出現機遇的同時不可避免的要面臨一些挑戰,預測區塊鏈技術應用于金融發展可能會帶來3 個方面的挑戰。
1)區塊鏈技術當前發展的缺陷限制。在實際運用中,區塊鏈技術還在初期探索階段,每秒只能達到8 次的交易數據,與現在的主流第三方支付工具,如支付寶、微信等,每秒可達上萬筆交易量的數據相比,差距懸殊。
2)區塊鏈技術涉及到密碼學、信息學、人工智能、計算機等跨學科、跨領域的多方面技術,這些不同領域的技術環環相扣密不可分,研發難度極高,牽一發而動全身使得整個開發成本都過高。
3)區塊鏈技術應用短期內無法形成規模。由于其技術要求高,成本昂貴等原因限制,除了比特幣運用了較大量的區塊鏈的技術、而在其余的金融領域極少涉及。區塊鏈技術科普難度大,社會知名度并不高,大部分投資人不了解區塊鏈技術,也使得區塊鏈技術難以成為金融領域的主流。
區塊鏈可以說是一個為了交易過程中各方建立信任機制的數學解決方案。雖然目前在實際應用上技術還不成熟,也面臨著很多挑戰。然而,以區塊鏈技術重新構建新的征信機制等的設想一旦成為現實,現在運行的金融商業模式將發生巨大的改變,甚至于將從根本上改變現行的交易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