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

前段時間,久未露面的陳志朋,忽然登上了熱搜。在節目《出圈》中,他談及了之前回應蘇有朋節目約飯的事情。“禮貌上的大家都得回應。現在網友們特別直接,你不回應的話,又說你怎么不合群。”
對公眾,這是不留話柄的無奈應付。對其他兩個成員,真的就只是禮貌。就算回應了,也可能沒法履行。因為3個人私下很少聚會,甚至連群聊也沒有。
我們曾以為,一起經歷過青春,相約一生一起走的人,如今卻成了泛泛之交,甚至路人。原來,再刻骨的友情,都敵不過人走茶涼。
30多年前,蘇有朋、陳志朋、吳奇隆還是現象級偶像團體小虎隊的成員,那時,他們是親密無間、榮譽與共的兄弟。
大哥吳奇隆每天騎著摩托載陳志朋往返,細心的他,擔心弟弟餓,總給他多買一個便當留路上吃。蘇有朋年齡小不敢一個人睡,晚上總要兩個哥哥陪著,但也會和陳志朋在吳奇隆內心苦悶時,聽他傾訴,分擔痛苦。
隨著成員相繼服兵役和市場萎縮,1997年小虎隊被迫解散,三人從此各奔東西。
起初,他們互相助陣,惺惺相惜。后來,吳奇隆轉戰商場,蘇有朋專注影視,陳志朋投身歌舞劇,交集和聯系漸少。
那年春晚,某位主持人在后臺看見陳志朋,手指著他,脫口而出,“你就是小虎隊里最不紅的吧”。
這件事傷了他的心,被比較,被嘲諷,成為他揮之不去的噩夢。
之后,吳奇隆忙于興旺的家業,蘇有朋導演更上層樓,陳志朋,留給大家的只剩“辣眼睛”的不甘掙扎。問及彼此,不是太忙不清楚,就是網上聽說。
到去年,3人的關系就變成了陳志朋和媒體下面的對話:
“轉型后身邊的藝人朋友。”“沒有。”
“和蘇有朋聯系多還是吳奇隆多?”
“都一樣少。”而今年,直接變成了禮貌應付。從親密到熟悉,到聽聞,最后變成客氣,終于,兄弟成了路人。
沒有反目,沒有撕扯,似乎每個人都曾努力過,但說不上哪里微妙,就遠了。
人生有時太過殘忍,又無可奈何。
生活一路奔波捶打,有人快有人慢,有人風光有人落魄,差距太大,漸漸形同陌路。
陳奕迅在《最佳損友》里唱道:為何舊知己,在最后,變不到老友。
我們曾經那么要好,最后還是敗給了時間和現實。
去年,吳孟達在《十三邀》里被問到和周星馳的關系。
前一秒還在品味兩人默契合作的他,眼神忽然沒了光彩,他抬頭又低頭,猛吸口氣,艱難咽下去才開口:“我有時候也在想什么原因,就好像現在有一點老死不相往來那種感覺。”
當搬離了原來環境后,兩人聯系越來越少,想再開口都糾結起來。公開場合見到,一句“星仔來了”客套完就沒了下文。反復多次后,除了遺憾不知該說什么。
自從2001年《少林足球》后,這對成就了31部作品的老搭檔,再沒合作過。
18年間,兩人雖偶有關心,終究是漸行漸遠。說不清為什么,又都默契地沒問原因。
即便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游。
其實,陳志朋、蘇有朋、吳奇隆,吳孟達和周星馳,都是平凡世界里無數的你和我。
當我們逐漸長大成熟,身邊的人越來越多,卻變得越孤單。
曾經說好不散的友情,可能說著說著就散了,看著看著就淡了,曾經你們無縫穿入彼此的空間,如今TA的朋友圈變成一條橫線。曾經你們無話不說,知道對方所有秘密,如今卻連了解都成為一種奢侈。
年輕時說好一起吃到老玩到老的誓言,還未變老已風吹四散。
陳奕迅在《最佳損友》里唱道:來年陌生的,是昨日最親的某某。
不打擾,似乎成了我們留給故人最后的溫柔。
好友間的關系是如何變淡的?有人說是環境變了,陪伴少了;有人說是階級不一樣了,反差太大;有人說是觀念不同,聊不下去。
歲月在變遷,彼此在成長。一個人的社交能量有限,有些人要進來,就注定有人離開。
就像《山河故人》里說的:“每個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遲早是要分開的。”
迎來送往,才是生命的常態。
有些人只能共青春,有些人一句話就涼了。但時間會篩選出對的人。就像高曉松和老狼。
年輕時,他們一起在清華草坪砸過酒瓶子,在海南打地鋪共患難,后來,由于理念不同兩人摔了桌子,從此分道揚鑣。
前年,老狼參加《我是歌手》。決賽上,作為幫唱嘉賓的高曉松為給老友撐場子,從不燙頭的他專門燙了頭。
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不是時刻圍在身邊,甜言蜜語。而是彼此珍惜,互相理解;各自忙亂,互相牽掛。就是雖然你我身在他處,為了夢想各自奮斗,為了生活各自忙亂,我依然時刻牽心著你的現狀。真正的好朋友,不會因為時間、距離、環境、圈子的變化而遠離。
只要你有需要,他們一定會第一時間出現在你身邊。
就算全世界都遠離你,也總有那么一個人,會堅定不移地陪著你,與全世界為敵。
如果你身邊也有這樣的朋友,請好好維護吧,畢竟“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不過懂得彼此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