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2018年10月3日,王某與藥房簽訂了一份為期1年的勞動合同,并在勞動合同中約定“當事人一方違反合同,應承擔違約責任,向對方支付違約金1000元”。該藥房在簽訂勞動合同之際,收取了王某“違約金”1000元。2019年3月9日,王某因該藥房工資低且未辦理社會保險而辭職,并請求該藥房退還“違約金”1000元,但該藥房以王某提前辭職屬違約行為拒不退還已收取的“違約金”。對此,該藥房解釋,收取違約金,主要考慮到營業員屬于技術工種,需要培訓后方能上崗。為了防止人員隨意流動,增強其責任感,防止商業秘密外泄等,才收取了違約金。
針對雙方的說法,其爭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該藥房是否對王某進行了專項技術培訓?(2)該藥房可否在建立勞動關系時收取違約金?(3)王某的離職是否導致違約責任?
經調查,該藥房是一家普通藥店,并未取得“專業技術培訓”資質,對王某只是進行了簡單的內部上崗培訓,且未產生任何額外培訓費用。雙方在勞動合同中約定:合同期1年,工資為2420元加提成,違約金1000元等。王某按藥房的要求繳納了違約金1000元。后因大藥房的工資低且未按規定繳納社會保險,決定辭職。辭職行為合法,不應承擔違約責任。
說法:一些用人單位為防止勞動者隨意流動,利用締約時的強勢地位,以約定“違約責任”的形式向勞動者收取“違約金”。一旦勞動者辭職,用人單位就以勞動者辭職屬違約行為而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先前收取的“違約金”不再退還。
根據勞動部《關于嚴禁用人單位錄用職工非法收費的通知》(勞部發〔1995〕346號)以及《勞動力市場管理規定》第十條第四項等規定,用人單位招用人員時不得向被錄用人員收取抵押金、抵押物、保證金或者以其他形式收取財物等。同時,《勞動合同法》第九條也明確禁止用人單位在招用勞動者時以任何名義向勞動者收取財物,對于用人單位違反上述規定的,勞動行政部門應給予處罰。
因此,本案中藥房在雙方訂立勞動合同時收取的“違約金”其性質應當為“押金”,其行為應認定為是一種非法收取財物的行為,并由勞動行政部門據此予以處罰。
案例:許某與某企業簽訂了2年期限的勞動合同,合同中約定試用期為6個月,試用期的工資為勞動合同約定工資的70%,但身邊的幾個朋友都認為自己的試用期時間太長,許某也拿不定主意,特來職工法律援助工作站進行咨詢,該勞動合同關于試用期限及工資的約定是否合法?
說法:《勞動合同法》規定了試用期期限和工資:勞動合同期限三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一個月;勞動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滿三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二個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試用期不得超過六個月。
試用期的工資不得低于本單位相同崗位最低檔工資或者勞動合同約定工資的80%,并不得低于用人單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資標準。
第八十三條規定: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與勞動者約定試用期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違法約定的試用期已經履行的,由用人單位以勞動者試用期滿月工資為標準,按已經履行的超過法定試用期的期間向勞動者支付賠償金。
本案中,許某與某企業簽訂的6個月試用期及其工資的約定明顯違反《勞動合同法》的強制性規定,屬無效條款。如果許某的試用期還未實際履行,他可以申請勞動行政部門責令其改正;如果試用期違法部分已經實際履行,則應由用人單位以勞動者試用期滿后的月工資為標準,向許某支付賠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