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春 路晨雯 汪濤

一、夏季養生的原則
夏季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季節,人體也相應進入較快的新陳代謝階段,陽氣在外,伏陰于內,常常感煩躁、胃口不佳、乏力、汗多。中醫養生提倡順應四季,人體在這一階段,也應順應自然,在這陽氣升發的季節,提升自己的陽氣,為來年的健康打下基礎。
《黃帝內經》之《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有云:“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意思是說在這壯美秀麗的季節,人們應當晚睡早起,不要厭倦于天長日熱,要調神精氣,不怒不躁,讓自身的陽氣自然宣發,順應夏氣。總的來說,夏季養生,在精神上宜調神靜氣,戒躁戒怒;起居上宜晚睡早起,注意避暑;飲食上,宜春夏養陽,省苦增辛。
1.調神靜氣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夏三月……使志無怒。”意思是說夏季人們不應動怒,怒則傷肝,使肝氣過于充盛,根據相生原理,心氣易太過,夏季本應“通于夏氣”,卻適得其反。此外,夏季炎熱,應注意“用熱遠熱”,如《攝生消息論·夏季攝生消息》所說:“更宜調息凈心, 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于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與之相反,夏季宜多保持心情愉快,乃是養生之道,心主喜,保持心情愉快,可以調暢心氣,得以外泄。
2.夜臥早起
而夏季的晚睡早起,乃是因為要順應夏季的晝長夜短,晚睡也不是一味地要求晚睡,而是因為夏季日落的延后可適當推遲休息時間。所謂“順于正陽,以消暑氣”,即是這個道理。另外,當暑氣過盛之時,也應注意避暑,以防暑氣太過,損傷人體正氣。但現代人群多喜歡使用空調、電扇,特別是將冷風直對人體皮膚,夏季皮膚腠理疏松,毛孔多張開,這樣容易使得寒邪入侵,導致氣滯血瘀,損傷體質。正確的夏季避暑方法,因如《攝生消息論·夏季攝生消息》中所記載:“惟宜虛堂、凈室、水亭木陰,潔凈空敞之處,自然清涼。”
3.少苦增辛
《攝生消息論》有云:“夏三月屬火,主于長養。心氣火旺,味屬苦。火能克金,金屬肺,肺主辛,當夏飲食之味,以減苦增辛以養肺。”夏季炎熱,心火容易亢盛,火克金,容易損傷肺氣,而苦味入心,辛味入肺,故夏天可適當地減少苦味,而食用一點辛味的食物,如紫蘇、生姜、砂仁、豆蔻等。
二、夏季脾胃運化的特點
到了夏季,人們普遍會感覺到煩躁,困倦,乏力,特別是惡心,食欲不佳。楊維佳副主任醫師指出:其原因在于夏季多“暑”“濕”,而脾喜燥惡濕,故容易損傷脾胃,影響水谷運化,消化能力下降。暑、濕有礙于脾胃,影響到食物消化、輸送營養,易使人感到疲乏,體力虛弱,運動能力下降。而食物消化不良,會導致代謝的廢物無法運輸出去,從而進一步降低食欲。暑天人體出汗增多,大量水分流失后導致血液濃縮,血液中代謝廢物比例增加,在血液循環過程中不能為機體提供足夠能量養分從而出現頭暈惡心等各種不良反應,如此下去容易導致惡性循環。
另外,夏季炎熱,人們又多貪涼爽之飲食,容易損傷脾胃陽氣,引起腹瀉、腹痛等,故夏季應注意切勿多食寒涼之物。在中醫夏季養生中,自古提倡“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提出“冬吃蘿卜夏吃姜”。故順應夏季陽氣的升發,提升自己內在的陽氣,適當進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夏季溫補脾胃的方法
自古有云:“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內經》認為春夏之季節,自然界陽氣逐漸旺盛。人們也應順應自然,借此陽氣升發之際,適當進補來提升自身的陽氣。故陽虛、怕冷、易感冒的人群在夏季應適當進食補陽溫燥之品,減少甚至不吃寒涼飲食。當然,如果素來存在陰虛、內熱、陽亢的人群,當咨詢專業醫生意見后進補,勿擅自使用大量溫燥之品。
此外,在夏天食用生姜是一個溫補脾胃的好方法。姜,辛溫。辛能散,具有發汗、解表之功效,還可溫中止嘔,溫肺化痰。“形寒飲冷則傷肺”,夏季陽浮于外,陰寒內盛,當過食寒涼之物時,容易損傷肺胃,而姜能發散肺胃之寒從而溫補肺胃。砂仁、豆蔻、羅勒、紫蘇也可作為夏季助運脾胃的常用佐料。
此外,夏季溫補,應注意不宜過涼,不宜過溫,亦不宜過于滋膩,而要兼顧于“清補”。濕為夏之主氣,夏季暑濕之氣過重,脾又喜燥惡濕,濕邪容易困脾,從而影響脾胃消化、吸收水谷精微,故夏季也要注意健脾化濕,消食開胃,可以進食藥粥而食療,如西瓜皮粥、蘆根粥、荷葉粥、絲瓜粥,以達到健脾開胃的目的,也可補充夏季人體因為炎熱丟失的許多水分,維持體內水液平衡。
四、冬病夏治
夏季三伏時令,為自然界和機體陽氣最旺之時,通過溫補陽氣,散寒驅邪,活血通絡等治療措施,一方面能增強機體抵抗病邪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于祛除陰寒之病邪,從而達到治療或預防上述冬季易發生或加重的疾病的目的。而冬病夏治的手段不僅僅是“三伏貼”,還可以是飲食調理、湯藥空腹,甚至膏方調理。
浙江醫院中醫內科的楊維佳副主任醫師在門診中發現一些脾胃虛寒的人,在三伏天的時候,平時常見的大便稀溏、容易腹瀉的癥狀好轉了,平時不敢碰的生冷也可以稍微吃一點了。對于這些患者,此時最好不要因為癥狀的減輕而掉以輕心,而應該抓住時機,培養陽氣,未病先防,這也是冬病夏治的一種。
湯藥內服,可以根據疾病、癥狀以及個人體質的不同,辨證施以不同的方藥,更具有針對性。三伏天陽氣旺盛,既是防病保健的好時機,也是治療虛寒性疾病的好時機。對于肺氣虛寒的患者(反復上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老慢支、哮喘等),可以用甘草干姜湯、六君子湯等補土生金,健脾益肺。
針對脾胃虛寒的患者(畏寒怕冷,手足不溫,消化不良,遇生冷、空調、風扇等即腹痛腹瀉者),可以溫補脾胃,以助陽化濕。
而對于腎氣虛寒的患者(關節炎、腰背冷痛,腰膝酸軟,小便清長或頻數、遺尿等),則可以溫補脾胃,以后天滋先天。
血虛肝寒的雷諾病、婦科病(如痛經、月經不調等),則可以溫補脾胃,以助氣血生化。
此外,中藥外治也有助于冬病夏治,門診中,一部分冬季手足冰冷的患者,讓她們在夏季,用浙江醫院自制的“通絡活血散”泡腳后,癥狀有了明顯的緩解。
五、夏季養生食譜
夏季養生食補有別于其他季節,下面給大家提供幾個食譜,以供參考:
●四神干姜湯
用料:排骨250g(豬肚、豬小腸均可),薏仁30g,蓮子(去芯)或黨參30g,芡實15g,茯苓15g,干姜3~5g,鹽少許。
做法:排骨洗凈,入沸水中氽煮2分鐘去除腥氣。將薏仁、蓮子(或黨參)、芡實和茯苓用清水沖洗干凈放入鍋中,倒入適量清水(約1000mL),大火燒沸后放入排骨、干姜,繼續用小火燒煮30~60分鐘。加鹽調味。
功效:溫中健脾,除濕止瀉。
注意事項:適宜脾胃虛寒,受涼易腹瀉者。大便干結、口氣穢臭者不宜食用。
●絲瓜姜絲粥
用料:絲瓜150g,大米100g,生姜10g。
做法:將絲瓜洗凈,切片;大米淘洗干凈,備用。生姜切細絲或切成生姜米,備用。鍋內加水適量,放入大米煮粥,八成熟時加入絲瓜片、生姜絲,再煮至粥熟即成。
功效:開胃進食,益氣清暑。
●西葫蘆燒豆腐
用料:西葫蘆300g,豆腐200g,鹽、蔥花、豬油各適量。
做法:將西葫蘆去瓤,洗凈。入沸水焯一下,撈出洗去苦味切段;豆腐切小塊。油鍋燒熟,下蔥花,煸香,放入豆腐、鹽和適量的水燒至入味,加西葫蘆至入味即成。
功效:清解暑熱,益胃生津。
●農家四寶
用料:香芋、南瓜、淮山、番薯各250g,碎適量。
做法:將香芋、 南瓜、淮山、番薯去皮切成3cm厚的薄片,加入碎珧柱,一起蒸熟,用高湯打芡即可。
功效:甘潤益脾。
●荷葉茯苓粥
用料:荷葉1張(鮮、干均可),茯苓50g,粳米或小米100g,白糖適量。
做法:先將荷葉煎湯去渣,把茯苓、洗凈的粳米或小米加入藥湯中,同煮為粥,出鍋前將白糖入鍋。
功效:利濕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