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勇
摘 要:新課程改革不僅僅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非常重視,而且高度注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如果學生對英語的學習有著非常大的興趣,他們會有一個相當積極和快樂的心情,那么他們學習英語的最大的感受就是快樂,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初中英語;寓教于樂;課堂教學;快樂學習
前言: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英語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然而今天,許多學生對于英語的學習持消極態度,深受學習英語之苦,對英語感到無比煩惱。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該在隨著時代的發展,運用新的思維方式,通過調整英語教學策略,及時準確地進行教學,扭轉這種不利局面,使學生愿意學習英語。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對教學語言進行精心的組織,精心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產生快樂的感情,實施素質教育,克服學生學習英語的疲勞,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必然途徑,現筆者就針對如何使他們快樂地學習英語進行深入的探討。
一、注重課堂的導入,吸引學生參與英語課堂
現在學生對于英語學科的學習的積極性不高,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英語課堂的氣氛比較枯燥,在大多數學生的印象中,英語教學的時候,老師都留著錄音機來播放錄音的課文,把相當多的語法點寫在黑板上,這樣學生就可以用書面形式進行記憶了。但事實上,教師可以用一些生動活潑的替代方法來進行索然無趣的語言教學,讓他們在快樂歡快的課堂氛圍中掌握英語語言的學習。活躍的課堂環境和幽默的教學方法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英語課文的內容。
二、教師營造快樂的課堂氣氛
初中英語教材具有滿足學生需求和興趣的特點。只要教師緊緊抓住教材的特點,巧妙地創造一個愉快的學習環境,學生就會深深地被這種愉快的氛圍所影響,進而喚醒他們進行英語學習的興趣。例如:我們在教學中,在講解一些小課文的時候,我們可以采用放磁帶、聽歌曲的方法,選擇一些輕柔舒緩的歌曲,讓學生們伴著音樂閱讀課文,并在美妙的音樂聲中進行交流討論。這樣,極大程度上活躍了課堂的氣氛,消除了學生的厭煩情緒,增強了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
三、掌握并靈活運用授課的技巧
GO FOR IT 這套教材比較靈活,貼近實際,教師要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使用,設計的教學活動要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吸引和組織學生的積極加入課堂”,通過思考、討論、交流、合作、探索,鼓勵學生學習和使用英語,以完成預期的學習任務。在初一進行It’s raining 單元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結合題目和生詞的特點,通過一首英文歌曲Rhythm of Rain 進行生詞的引入,以喚起學生的注意力。當學生們被提問說出歌曲中出現了什么樣的天氣狀況時,當學生說rainy時,我們就可以通過這里的rainy,引出其他有關天氣的新單詞,從而進行本單元的教學。通過展示各種天氣情況的真實場景,讓學生直接感受到相應的視覺效果,并同時在發音方面給出比較具體的指導,使學生能夠很快并且準確地掌握單詞的發音,并讓學生多多進行單詞的閱讀,糾正他們部分不標準的發音。讓學生比較這些詞和動詞類的詞在結構上的差異,讓他們發現這些詞其實是在動詞的最后加上y組成的,通過這種方法,讓他們快速地掌握對這些詞的記憶能力。
四、靈活多變的課后作業
上課后的作業是鞏固課堂內容的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形式過于固定的話可能會產生相反的效果,所以要請各位教師注意到這一點。我們應該根據當代學生的學習特點,課后作業結合新舊形式,做到多彩多樣,靈活變化,不再拘泥于已有的模板。抄單詞已經是一種很古老的布置作業的方法了 。很多人認為這種教學方法與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背道而馳,但這種舊的教學方法可以通過新的作業形式表現出來。
五、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積極的表揚
如上所述,初中學生的興趣往往不能持續很長的時間,他們對新事物的興趣更大,但要想長時間保持他們的注意力是相當困難的。除了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外,教師對他們積極地肯定和表揚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英語教學中,語篇、詞匯和語言是我們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有的學生掌握慢,這個時候他們就比較需要老師的鼓勵和肯定。鼓勵和表揚是用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的,是他們樹立良好的英語學習的信心的重要途徑。例如,“你真棒啊,你怎么這么厲害!”“哇,你記憶背誦得真快啊!”“真棒,你背誦得相當好,老師都沒有你背得好。”這種恰當的肯定和表揚要比嚴厲的批評好太多,這樣學生才有信心多學點東西,而且恰當的肢體語言也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當學生回答對問題時,教師可以豎起大拇指,表達對學生答案的肯定和學生回答對問題的表揚。當學生們回答錯誤時,教師要面露微笑,積極鼓勵他們改正自己的錯誤。
結語:正如我們每個人所知道的那樣,外語的教學應該融入學生日常的生活中,如果學生打從心底喜歡學習英語,那樣往往可以調動他們所有的積極因素。我們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時,應該探索教材中的創新因素,鼓勵學生進行創新。
參考文獻:
[1]夸美紐斯.大教育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76—84
[2]韓立福.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2006.4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