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花都”和“中國百合第一縣”的桂冠,使地處遼冀蒙三省區交會處的朝陽凌源市名滿天下。
說起凌源地區花卉產業今日之成就,不得不提到現任凌源市現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的司海靜。走進她的世界,你會發現她人如其名,文靜、優雅而又睿智、干練,正像一朵典雅的盛世百合,炫美地盛開在遼西凌源這片情深意篤的厚土上。

受耕種習慣影響,凌源地區的溫室多年來一直以黃瓜種植為主,品種單一,農民收益低,產業風險大。為了打破這種局面,2003年,司海靜主動請纓,走山東、赴河北,全方位考察取經,最終確定了發展長季節椒類的調整方案。但在推廣初期,農戶并不認同,不愿變也不敢變,司海靜就利用午休和晚上時間,跑田間、走地頭,和老百姓促膝談心,講述種植長季節椒類的好處,并保證農業技術的支持。經過幾番勸說,終于感動了范杖子村的38戶農民,進行了科技試種。那一年,村民收入頗豐,面積為100平方米的大棚收入超4萬元,比往年種植黃瓜多收入5000余元。
經過幾年的發展,范杖子村成為凌源市遠近聞名的“椒傲”種植村,農民人均收入由原來的不足1萬元發展到現在的3萬多元,范杖子村由過去的貧困村脫胎換骨成為朝陽地區的農業示范村、小康村。2013年,該村被省農村經濟委員會授予“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稱號。產品結構的小調整收到了“四兩撥千斤”的大改變。在2018年凌源市脫貧攻堅工作中,發展蔬菜花卉產業作為產業脫貧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年完成蔬菜花卉扶貧面積7023畝,帶動脫貧3920人。
十幾年來,司海靜培養出10余名專業素質過硬的技術推廣人員,他們常年奔走在田間地頭,做調研、搞研發,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凌源農業科技戰線的“小虎隊”。他們以東遠公司示范棚為主陣地,每年都要對100多個品種進行篩選對比,經過千篩萬選,利用2-3年時間,從中選出適合凌源本地種植的品種進行推廣。目前,已累計引進國內外蔬菜花卉新品種150余種,大面積推廣50余種;引進推廣新技術20余項,推廣新設施10余項。通過科技推廣和結構調整,促進單棚增收3000元以上;經過2年的試驗、研討,制定了東方百合、玫瑰、郁金香標準化栽培技術操作規程。凌源花卉走出了一條“一產”向“三產”融合、科技促產業繁榮的新路。現在,凌源的花卉與蔬菜兩大產業比翼齊飛,為打造設施農業強市奠定了堅實基礎。
“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談及為發展農業所吃的苦,司海靜說:“個人辛苦點兒算不了什么。作為一名黨代表,我的肩上承載著黨和人民的重托,必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貢獻自己全部的力量。”
(朝陽市委組織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