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視和加強勞動教育,是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的明確要求。為此,要重新審視新時代勞動形式的分化和勞動教育的內涵。20世紀80年代,情緒勞動作為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之外的第三種勞動類型而提出,并被視為后工業時代的重要勞動形式。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為避免造成未來人才新的片面化發展,并切實提升教師的育人能力和身心健康水平,需要從三個方面加強情緒勞動教育:一是要加強研究與探索,夯實理論基礎;二是要研制體系框架和系列主題,確保內容科學;三是要探索全員參與和實踐落實的路徑,堅持師生共育。
【關鍵詞】人工智能;勞動教育;情緒勞動
【作者簡介】王新波,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科研處,副處長、副研究員、應用心理學博士,主要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學與教的心理學(北京100088)
重視和加強勞動教育,是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對培養時代新人的明確要求,也是我國教育事業對“社會主義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根本原則的一貫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這就要求勞動教育以促進年輕一代認識勞動價值、樹立勞動目標、培養勞動情感、學會勞動技能為目標,而實現這一目標的基本前提是對新時代勞動分化和勞動教育的內涵形成科學全面的認識。
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創造了世界,勞動創造了歷史,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同時,勞動的形式會隨著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遷而發生變化或分化,繼而也會對人類自身的發展產生影響。在馬克思、恩格斯所處的時代,社會分工的日益精細化使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產生了分離,并導致勞動者出現片面化發展的傾向。片面發展的個體會喪失適應工種變化和創造更多勞動財富的能力。因此,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現代教育的目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具體而言就是要使人的生產勞動能力得到全面發展。

隨著后工業時代的到來,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再次發生重大變遷,大量人口開始從事以人際互動為基礎的服務性行業。就其工作的性質而言,這些員工主要從事的既不是傳統的體力勞動,也不是腦力勞動,而是一種新的勞動形式。為概括這一新的分化,美國學者霍克希爾德(Arlie Russell Hochschild)基于對服務性行業員工勞動特征的系統分析,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情緒勞動”(emotional labor,也被譯成情緒工作或情感勞動)概念,用以描述個體在公眾場合“通過自我情緒管控呈現出得體的表情和肢體語言,以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并獲得顧客信賴,從而產生交換價值”的勞動形式。由于情緒勞動者必須依據組織要求來規范自己的情緒表達,這需要個體運用自我調節(如表層扮演、深層扮演、失調扮演、自動調節)、人際調節等策略來管理自己的情緒,為此個體將付出意志努力,消耗自身的心理資源。因此情緒勞動的強度很大,有時候并不亞于體力或腦力勞動,持續的嚴重透支甚至會導致情緒耗竭、職業倦怠、高離職意向等不良后果。不過,心理學研究也同時表明,通過學習和訓練可以優化情緒勞動策略,提高工作效率,增進員工的成就感和身心健康水平,消除或降低不良后果的發生幾率。
情緒勞動概念一經提出立即獲得了學界的認可,并被廣泛應用到對商業、醫療、咨詢、教育等諸多領域的勞動分析之中。
1.教育教學活動中伴隨著高強度情緒勞動
由于教師幾乎每天都要面對數十名學生,除了腦力、體力的付出外,還將產生大量的情緒活動,并且世界各國在教師職業行為規范中幾乎都有明確的情緒表達規定和情感育人要求,因此在Glomb和Mueller(2004)根據情緒勞動需求所列的職業排行榜中,教師作為學校工作者位居第二。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職業與服務業存在一定差別。服務業貫穿著“顧客永遠是對的”原則,員工在與顧客的互動中并不占據優勢地位。但教師在與學生的互動中處于權威地位,且教學對象相對固定,教師的自然情緒表達行為出現的頻率較其他行業高,不當行為出現的風險更大。因此,教師情緒勞動的作用機制、勞動策略都有其特殊之處,且對教師的情緒管理能力和心理資源儲備挑戰巨大。

相關研究分析還表明,現實中不少師生沖突、家校沖突、懲戒過當等失范行為的發生,多是由于情緒勞動策略不當或失控所致。同時,學生、家校、親子之間的溝通問題與沖突事件,乃至自殘、自殺、網癮、校園欺凌等危機事件當中有不少也與情緒管理問題有關。因此,情緒勞動問題越來越成為各級各類學校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
2.新時代要求加強對師生的情緒勞動教育
“互聯網+”時代已經到來,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即將迎來“人工智能+”時代。到那時,相當比例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都將由人工智能替代完成,人類未來所從事的勞動中情緒勞動的比重將大幅度提高。因而,我們需要用新的規律性認識來豐富勞動教育的內涵,把情緒勞動的內容補充到新時代勞動教育的規劃之中,避免新一代勞動者出現新的片面化發展。因此,加強情緒勞動教育,提高師生的情緒勞動素養應該成為學校勞動教育的重要內容。并且,在勞動教育的實施過程中要堅持師生共育,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首先,要加強針對教師的情緒勞動教育。教師是學生的示范者和引路人,會勞動的教師才能教出會勞動的學生。—方面,關懷、愛心、同情、嚴慈相濟等在教師職業道德要求中占有重要位置,具有重要育人功能,教師需要學會通過恰當的情緒情感表達提高育人質量的能力。另—方面,教師在繁重的情緒勞動付出之后,面對心理資源的消耗,必須具備有效運用調節策略維護身心健康免受損傷的能力。為此,學校需要根據本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實際,充分了解教師的情緒勞動狀況,有計劃、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系統的教師情緒勞動教育。在教師隊伍中普及情緒勞動知識,引導教師認識、分析并優化自己的情緒勞動策略,不斷提高人際互動的能力和水平,促進工作滿意度和職業幸福感的提升,繼而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其次,要充實面向學生的情緒勞動教育。學生將成為未來社會中各行各業的從業者。有觀點認為,在以互聯網為特征的現代經濟體系中“所有經濟都是服務經濟、服務是一切經濟交換的根本基礎”。情緒勞動是服務經濟的核心特征,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不學會情緒勞動,就無法適應未來社會經濟形態的需求。因而,學校對學生開展勞動教育,除了體力勞動、腦力勞動方面的教育外,還應該充實情緒勞動教育的相關內容,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了解情緒勞動的基本知識,掌握情緒勞動的基本技能,形成正確的情緒勞動價值觀。
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無論是教師素養提升,還是學生能力培養,都需要未雨綢繆、超前規劃。面對新時代新要求,加強情緒勞動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學界、政府部門和學校共同重視、各司其職、形成合力,充分調動“生師家校社”五大主體積極性,加強情緒勞動教育的落地實施。
1.加強情緒勞動教育的研究與探索,夯實理論基礎
經過社會學、心理學、管理學、組織行為學等學科30多年的研究與探索,情緒勞動在概念內涵、心理機制、影響因素、策略分析及員工培訓等方面形成了比較豐富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但國內情緒勞動研究,特別是情緒勞動教育的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關于情緒勞動的概念模型、測量維度、效應模式以及教育機制等理論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和應用轉化。教育科研領域迫切需要針對情緒勞動教育的意義、價值、目標、原則、內容、途徑、形式等方面的內容展開系統研究,尤其要將情緒勞動與體力、腦力勞動的聯系和區別研究透徹,把情緒勞動的學習價值和教育意義闡釋清楚,用實驗、試點、比較、驗證等方式積極探索情緒勞動策略訓練和成效體驗的有效途徑,為把情緒勞動教育納入新時代勞動教育體系做好理論準備和路徑探索。
2.研制情緒勞動教育的體系框架和系列主題,確保內容科學
當前,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都在認真研究貫徹全國教育大會提出的“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的要求,關于升級版的勞動教育規劃設計正在全面開展與落實之中。因此,在本階段發出把情緒勞動教育納入勞動教育體系構建的呼吁是恰逢其時的。在規劃設計中要根據情緒勞動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瞄準未來人工智能時代的需求,通過深入淺出的內容設計,讓學生系統了解什么是情緒勞動,為什么要重視情緒勞動,情緒勞動有哪些策略,如何避免情緒勞動帶來的負面效應,如何做一名人工智能時代合格的情緒勞動者,等等。而這些內容的設計還需要與學生的身心成長規律相適應,與學校其他各育的內容相融合,與鮮活的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并且要做好大中小幼一體化的主題銜接和層次深化。與此同時,有關部門還要協同各方共同關注教師的情緒付出,提供盡可能的社會支持和資源投入,以便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并積極維護教師隊伍的身心健康。
3.探索情緒勞動教育全員參與和實踐落實的路徑,堅持師生共育
從學校實踐角度而言,重視和加強情緒勞動教育要堅持“理念先行、科研引領、問題切入、師生共育”的原則,從學校總體規劃、科研教研、教師培訓、教育教學等四大環節強化落實。
第一,就情緒勞動教育的重要價值達成共識。學校要將情緒勞動教育納入學校總體規劃,特別是納入校園文化建設、教師隊伍建設和育人方案的總體設計當中。從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高度看待情緒勞動教育的重要性,讓科學開展情緒勞動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
第二,組建教科研團隊開展校本研究。聘請本領域專家為指導或與高校(科研機構)開展科研協作,組織骨干教科研力量成立校本研究團隊,系統學習和研究相關理論,從專業視角圍繞本校近一段時間以來所面臨的教師情緒勞動典型問題開展會診研討,比如師生或家校矛盾的化解、課堂教學活力激發、新手教師壓力疏導、班主任情緒枯竭和教師職業倦怠應對等現實問題;圍繞學生學業情緒、社會情緒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情緒勞動技能欠缺等育人問題,設立系列實踐課題,開展行動研究。在問題解決中探索總結基本規律,形成切實管用的研究方案。
第三,加大教師情緒勞動技能培訓和輔導力度。基于本校教師情緒勞動現狀,通過多種形式開展教師情緒勞動技能培訓,使情緒勞動素養成為教師專業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維護身心健康的重要保健因素。通過培訓與輔導,讓教師確立積極情緒的主導地位,擺脫表層扮演策略依賴,培養深層行為模式,把自然行為逐步內化到自己的職業角色中,不斷提高職業成就感,“以彌補情緒耗竭和去個性化對個體的腐蝕”。
第四,拓展情緒勞動教育的途徑和載體。在現實生活中情緒勞動無處不在。比如,我國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其中第三維目標就直接涉及情緒勞動教育的核心內容。同時在學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培訓等課程中也都有圍繞“情緒管理與調適”的相關主題內容。因此,學校可以廣開渠道,通過校本課程、系列講座、社團活動、專題項目學習、學科課程滲透、心育內容深化、科普展示宣傳、社會實踐體驗等多種途徑和載體開展情緒勞動教育。由于情緒具有內在性、體驗性和交互性特點,在通過上述途徑開展情緒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只要把握住情緒勞動的本質,突出學生的親身體驗、內化生成和品質培養,就一定能夠實現情緒勞動教育的目標。
責任編輯 錢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