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10月28日文章,原題:面對新的世界秩序,中國調整適應中國的成就毋庸置疑。過去40年里,它實現了主要經濟體有史以來最快的持續增長,使8.5億多人擺脫了貧困。隨著對基礎設施、科技、教育和衛生領域的投資不斷擴大,中國人的生活水平飛速提升。
但今年第3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長僅為6%,為1992年3月以來最慢增速。提高這一增長率的前景并不樂觀,尤其是當前世界正面臨同步放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最新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把今年的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下調至3%,為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也越來越拒絕接觸。美國的貿易戰表明,它正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而非潛在合作伙伴。中國不是美國保護主義的唯一受害者,美國也針對印度、歐盟和其他國家。除了面對來自美國的直接敵意之外,中國還必須應對深刻和難以預測的地緣政治和經濟轉變。這種轉變一定程度上是反全球化引起的——而推動中國崛起的正是全球化。
中國領導人一直強調國際貿易與合作的好處,以此抗擊反全球化浪潮,并重申對繼續結構性改革和開放的決心。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最近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還有充裕的進步空間。中國占全球貨物貿易的11%,但服務貿易僅占6%,這凸顯了服務業發展將(為中國)提供的增長機遇。此外,外資在中國銀行、證券和債券市場的持股比例仍低于6%。去年中國出境游客達1.5億人次,而入境游客僅占全球的0.2%。
該報告估計,到2040年,中國增加與外部世界的接觸將為全球經濟創造22萬億至37萬億美元價值。
然而,這不是說中國離不開世界,至少不是特朗普及其顧問們認為的那樣需要世界。開放符合中國的利益,也符合那些與中國往來的國家的利益,但近來的貿易敵意也凸顯中國經濟的韌性。
事實上,考慮到中國的規模,哪怕沒有對外接觸,國內經濟競爭仍足以繼續推動發展。中國經濟夠大,能同時嘗試各種不同的發展模式,卻不用擔心系統性沖擊。鮮有經濟體能做到這樣,而這正是中國正在做的。
中國在試驗和調整適應方面有著悠久的傳統,不同城市間的競爭帶來發展上的突破。中央政府如今正在培育更大的城市集群——如大灣區、長三角以及京津冀——作為進一步試驗和競爭的平臺。除此之外,中國還有大規模的財政和貨幣刺激手段,中國領導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信心,相信自己能抵御外部對其政策的指手畫腳。
在這一進程中,中國將繼續把維護社會和政治穩定作為第一要務,這是經濟長期發展的前提。對于中國來說,確保更大的開放不會帶來不穩定或腐敗等問題,需要一個強大的政府。
美國領導的單極世界秩序正迅速瓦解,中國或任何一個國家所能做的就是適應新現實。▲
(作者為香港證監會前主席安德魯·沈、香港國際金融學會會長肖耿,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