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鵬 付道美
【摘 要】從法律的角度看,產權就是財產的擁有權、控制權和處置權,它是一種絕對的排他權利,是市場能夠有效運行的基礎。產權的核心問題是對產權的界定與保護,這其中最根本、最基礎的問題是產權的計量問題。從經濟的角度看,會計是產權結構變化的產物,它是從微觀的層面來反映和監督產權的變化。會計信息作為企業各產權主體相互制衡的重要手段,具有顯著的經濟后果,影響經濟資源在相關主體的流動與分配。
【Abstract】 From the legal point of view, property rights are the ownership, control and disposal rights of possession. It is an absolute exclusive right and the basis for the market to operate effectively. The core issue of property rights is the definition and protection of property rights, of which the most fundamental and basic issue is the measurement of property rights. From an economic point of view, accounting is the product of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property rights. It reflects and supervises changes in property rights from a micro level. Accounting information, as an important means of balancing each other's property rights, has significant economic consequences and affects the flow and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resources in related subjects.
【關鍵詞】公允價值計量;經濟后果;產權保護
【Keywords】fair value measurement; economic consequences; property right protection
【中圖分類號】F23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19)08-0066-03
1 產生問題的原因
會計是產權結構變化的產物,是界定和保護不同市場主體產權的微觀基礎。作為會計的技術性根據,會計計量是會計的核心[1],不同的會計計量屬性的選擇,體現出不同的經濟結構的利益保護傾向,因此,會計計量屬性的選擇是不同市場主體共同博弈的結果。從會計恒等式來看,產權表現為資產減去負債后的余額,是扣除所有者投入后的資產增值額。從會計的角度講,為了體現產權、保護產權,要求資產和負債要用公允的會計計量方法進行計量,從而產生公允的會計計量后果。然而在委托者和代理者分離成為市場經濟結構常態的情況下,委托者需要可靠的信息來考核代理者的受托責任履行情況,從而根據委托合同,給予相應的激勵或者懲罰措施。在公司所有者比如股東不參與經營的情況下,代理者、經營者往往擁有信息優勢,此時為了達到委托者要求的業績,代理者有可能利用不同的會計計量屬性的選擇,有可能進行利潤操作,使會計計量結果有利于委托者,從而產生“道德風險”。由此可見,會計信息是市場主體交易需求的產物,但是會計信息的需求者和供給者之間存在交易成本,而交易成本的大小取決于包括會計計量屬性選擇在內的會計制度安排。顯然,不同的會計屬性選擇具有顯著不同的經濟后果,即不同的會計計量屬性安排體現不同的會計利益保護傾向,是不同經濟結構變化的產物。
2 產權保護與公允價值計量的經濟后果研究述評
近年來,大量的學者圍繞公允價值計量及經濟后果展開了研究,其主要視角是公允價值與會計相關性、穩健性的關系,公允價值與財務目標的關系,公允價值與經濟危機的關系,公允價值分層披露與信息不對稱的關系等。而對公允價值與產權保護的關系的研究還比較少,從現有的文獻看,主要圍繞公允價值計量與產權保護的之間的關系展開研究。概括來講,學者對公允價值和產權保護及經濟后果的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公允價值與產權保護的關系研究
從會計的角度看,產權等于資產扣除負債后的剩余權益,因此產權保護的核心是“財產”的界定和計價問題,即如何準確計量資產和負債。而要解決準確計量資產和負債的問題,首先要解決的是采用何種會計計量基礎。為此Hume于1969年提出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基礎,會計就可以比較準確地界定產權和保護產權,就可以發揮產權的激勵約束功能和效率功能。財產計價的不公允,就會產生“弱勢產權”和“強勢產權”,從而導致企業產權配置錯位。Johnson在1999的研究中表明,“弱勢產權”對企業的投資產生長期的負面影響。如果財產權利計價有失公允,那么圍繞財產而內化的一系列權利流將不會順利實現。
既然公允價值是保障產權準確計量的最優計量基礎,那么公允價值是否對產權有真正的保護作用?Coas于1960年指出,在產權界定清晰的情況下,不管產權配置的初始狀態如何,只要交易費用為零,市場交易能夠使資源配置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在產權與價值的比較與衡量中,任何資源配置機制要為社會所接受,都必須解決好兩類任務即充分揭示資源收益的信息及促使人們認真考慮這些信息。產權價值信息的真實、公允地披露,從而引導投資者做出正確決策,是會計反映與控制產權運動過程的核心內容[2-3]。會計的發展史就是對正當產權經濟利益進行界定和保護的歷史[4-5]。學者的研究從會計計量屬性選擇和市場資源配置視角論證了公允價值是保護產權的最好計量屬性;清晰的產權界定可以使市場有效運行,并且最終使資源配置達到最優狀態。然而對公允價值是如何實現產權保護的路徑和機制卻缺乏實質性的研究。
2.2 公允價值計量的經濟后果研究
會計的核心是計量屬性的選擇,不同的計量屬性選擇會導致不同的會計信息利益保護傾向。針對公允價值的經濟后果,學者的研究主要圍繞公允價值的相關性和可靠性展開。一部分學者通過研究表明,公允價值是提升會計信息質量相關性的最好計量屬性;王海主張強制性披露公允價值信息是保護投資者利益的可靠手段[6];從理論上講,公允價值計量的資產或者負債的價值應當與經濟意義的經濟價值一致[7];公允價值會計信息作為企業各產權主體相互制衡的重要手段,具有顯著的經濟后果,影響經濟資源在相關主體的流動與分配[8];會計的經濟后果體現產權、反映產權、維護產權;從公允價值的采用對市場實體的影響來看,公允價值的采用并沒有導致市場的波動[9];王樾等的研究表明,從經濟后果上講,公允價值明顯提高了會計信息的相關性。
而另一部分學者的研究表明,公允價值計量還存在改進空間,會計信息相關性并沒有預想的那樣明顯。朱凱等的實證研究表明:公允價值準則實施的時滯效應導致公允價值的相關性有所降低[10];上市公司的利潤分配與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不存在明顯的相關關系;由于我國公允價值計量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存在差異,使得采用公允價值計量而獲益的經濟效果無法實現;政府管制與公允價值的經濟后果沒有直接的相關關系;層級信息越可靠的資產越具有相關性,但是負債并沒有這么明顯。從現有的文獻看,學者的研究主要圍繞公允價值是否總體上提高了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來展開,而對公允價值的經濟后果是否真正做到保護產權的研究幾乎沒有。
2.3 研究述評
從以上的研究來看,公允價值會計研究體現了會計學和經濟學的融合、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并重的趨勢。學者的研究大多對公允價值的計量框架和經濟后果進行研究,而對產權保護與公允價值計量的融合研究還比較少,這也是以后研究的趨勢之一。
3 公允價值計量經濟后果解讀:基于產權保護視角
3.1 公允價值計量與產權保護相互融合
從法律的角度看,所謂的產權就是財產的擁有權、控制權、處置權,它是一種絕對的排他權利,保障市場的穩定運行。產權的核心問題是對產權的界定與保護,產權的計量問題也是其中最基本的問題。作為界定產權關系、保護產權利益的基礎性工具,會計一直是產權經濟制度有效運行的保障。市場經濟的顯著特征是社會分工的加深,其具體表現為在橫向為公司的兼并;在縱向為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因此,在股東分散且不參與經營的情況下,如何利用會計信息來緩解所有權與經營權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以保護投資者的利益,是會計信息的終極目標。不同的會計計量屬性最終會體現在資產負債表中,而從實質上講,它是反映產權、體現產權的報表。在公司治理權利隨著股東數量增長而分散化的情況下,市場需要一種公平的、自愿的、公允的、值得信賴的信息,而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無疑是最適合的計量屬性。
然而公允價值會計計量作為IASB和FASB極力推行的會計計量方式,在應用過程中產生了關于公允價值計量的相關性與可靠性、公允價值計量與經濟危機的關系等是非論戰。圍繞公允價值計量的是非的論戰表明,公允價值會計并非無懈可擊,其中一個弱點就是忽略了計量屬性選擇和公允價值運用背后所涉及的復雜的產權關系、產權結構和產權利益。會計的本質產生于委托代理關系的矛盾運動,會計的目標就是認定和解除這種受托責任。從經濟的角度看,會計是產權結構變化的產物,它是從微觀的層面來反映和監督產權的變化。會計信息作為企業各產權主體相互制衡的重要手段,可以影響經濟資源在相關主體的流動與分配。
3.2 產權保護經濟后果:基于公允價值會計目標
在產權會計學派看來,會計計量的最終目標是體現產權、保護產權。清晰的、公允的產權是市場有效運行的基礎,在有序的、嚴格的產權結構中,各交易主體獲取信息的成本最小,從而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會計目標從會計技術的角度講,可以分解為相關性和可靠性,很顯然從產權保護的視角來看,相關性是會計計量屬性選擇的第一層次的目標。然而,任何會計信息都是在一定會計計量屬性的選擇下產生,這就會因為認知和估計的不同產生可靠性問題,從而最終損害相關性。
從會計技術的角度來看,按照CAS39的規定,公允價值計量需要根據三個層次進行市場信息的輸入:第一次層次為有活躍市場報價的信息;第二層次為有相同或者相類似的市場信息;第三層次為不存在活躍市場和相同或者類似市場的會計信息。針對第三層次的會計信息,需要人為估計,需要輸入折現率、未來的現金流量、收益期數等參數,而這些參數也是憑借主觀判斷的。過多主觀判斷的市場參數導致會計計量的可靠性大打折扣,導致的經濟后果是采用公允價值計量與會計保護、維護、體現產權的初衷南轅北轍,最終損害市場有效運行的根基。因此,如何控制和優化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特別是第三層次的會計參數輸入,從而降低因為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道德風險”,使其有助于產權的清晰界定和有效保護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最終達到市場經濟下的產權制度合理化,這也是經濟發展的關鍵。
4 結語
4.1 結語
①會計產生于委托代理關系的矛盾運動,其本質是認定和解除受托責任,而認定和解除受托責任的過程,其實就是會計計量和提供會計信息的過程。市場能否真正有效運行的基礎是會計能否提供真實公允的會計信息。
②保護產權和界定產權是會計的最終目標。產權保護是市場經濟有效運行的基礎,明晰的產權界定和產權保護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市場交易的摩擦,減少交易費用。
③從經濟的角度看,會計是產權結構變化的產物,它是從微觀的層面來反映和監督產權的變化。會計信息作為企業各產權主體相互制衡的重要手段,具有顯著的經濟后果,影響經濟資源在相關主體的流動與分配。
4.2 研究展望
①會計的核心是計量屬性的選擇,不同的計量屬性會導致不同會計信息利益傾向。公允價值的會計計量屬性是基于保護投資人和相關利益者而必然選擇的一種會計計量方式,其出發點是會計的相關性而不是基于歷史成本計量方式下的穩健性。因此,如何從實證的角度論證以公允價值作為會計計量基礎是保護相關利益者產權的最好的計量屬性選擇,是需要繼續研究的問題之一。
②從經濟后果上講,公允價值明顯提高了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基于我國公允價值計量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的差異,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對產權進行保護的經濟效果究竟如何,是需要繼續研究的問題之二。
③由于過多主觀判斷的市場參數可能導致會計計量的可靠性大打折扣,進而導致的經濟后果是采用公允價值計量與會計保護、維護、體現產權的初衷不一致,阻礙市場的健康穩定運行。因此,提出改善公允價值會計信息質量的實質性措施,特別是第三層次信息輸入的可靠性,使會計保護產權的功能可以順利實現,是需要繼續研究的問題之三。
【參考文獻】
【1】葛家澍.關于財務會計中確認與披露概念問題[J].當代財經,2008(5):25-26.
【2】曹越,伍中信,CaoYue,等.產權保護、公允價值與會計改革[J].會計研究,2009(2):28-33.
【3】張榮武、伍中信.產權保護、公允價值與會計穩健性[J].會計研究,2010(1):28-34.
【4】嚴武,許榮,史清華,等.產權保護和市場信息不對稱:來自中國A-B股的證據[J].經濟研究,2012(11):128-141.
【5】張薇,伍中信,王蜜,等.產權保護導向的碳排放權會計確認與計量研究[J].會計研究,2014(3):88-94.
【6】王海.公允價值的演進邏輯與經濟后果研究[J].會計研究,2007(8):6-12.
【7】葛家澍.關于在財務會計中采用公允價值的探討[J].會計研究,2007(11):338-339.
【8】龔翔,許家林.會計法規變遷與產權保護機制演進[J].會計研究,2008(10):9-17.
【9】張金若.金融負債公允價值計量的經濟后果和理論爭鳴——關于資信狀況變動的影響[J].證券市場導報,2010(11):49-54.
【10】朱凱,趙旭穎,孫紅.會計準則改革、信息準確度與價值相關性——基于中國會計準則改革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2009(4):4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