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躍南 閆啟云 周作義 劉鎮(zhèn)山
【摘 要】小麥赤霉病是對黃淮小麥安全生產威脅最大的生物災害,可防不可治,威脅農產品質量安全,影響農民種糧效益,小麥赤霉病危害必須用抗(耐)赤霉病品種來解決。論文介紹了小麥新品種天益科麥5號合理的產量結構、良好的特征特性、廣泛的適應性和優(yōu)良的綜合抗性,詳細地介紹了該品種的栽培技術要點。
【Abstract】Wheat gibberellic disease is the biggest biological disaster that threatens the safety production of huanghuai wheat, which can be prevented and cannot be treated. It threatens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affects farmers' grain planting efficiency. The harm of wheat gibberellic disease must be solved by resistant varieti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ational yield structure, good characteristics, wide adaptability and good comprehensive disease-resistant of the new variety of wheat Tianyike Wheat No.5, and introduces the main points of cultivation technology of this variety in detail.
【關鍵詞】天益科麥5號;選育;高產;赤霉病;栽培技術
【Keywords】Tianyike Wheat No.5; seed selection; high yielding; gibberellic disease; cultivation techniques
【中圖分類號】S512.1?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19)08-0147-02
1 引言
黃淮南片麥區(qū)是我國第一大麥區(qū),常年小麥播種面積866.7萬/hm2以上,面積和總產均占全國的40%以上,該麥區(qū)在國家小麥生產和糧食安全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由于該麥區(qū)跨度大,生態(tài)區(qū)內小麥南北部病(逆)害(赤霉病、紋枯病、白粉病、銹病等病害,凍害、倒春寒、熱害、穗發(fā)芽等逆害)時有發(fā)生。 2000年以來,隨著氣候變化、耕作制度(稻麥兩熟、秸稈還田)的改變,本麥區(qū)多種病(逆)害頻繁發(fā)生,特別是赤霉病發(fā)病頻率明顯加快、程度加重,赤霉病區(qū)向山東、河北延伸擴展速度非常驚人,已經上升為黃淮麥區(qū)小麥第一大病害。2010、2012、2015年均為重度發(fā)生,其中,2012年安徽省小麥赤霉病發(fā)病面積達到164萬hm2,占全省播種面積的68.35%,嚴重危害田塊造成減產30%~50%,產品不能糧飼,創(chuàng)安徽省小麥赤霉病發(fā)生、危害歷史之最。江蘇、河南兩省也因小麥赤霉病危害造成嚴重減產減收,山東、河北也都不同程度遭受危害。安徽華成種業(yè)股份有限公司依據(jù)黃淮麥區(qū)氣候和品種利用特點,于2007年以淮麥0566為母本,洛麥23為父本進行雜交,經過連續(xù)當?shù)卣T發(fā)、南方病區(qū)自然發(fā)病鑒定,系譜法連續(xù)按目標性狀選擇,于2012年選育出半冬性高產、廣適、中感赤霉病小麥品系天益科麥5號,2017年經國家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審定編號:國審麥20170003。2019年獲國家新品種權保護(CNA20151582.3)。該品種審定兩年來在其適宜區(qū)域表現(xiàn)豐產性好,適應性強,綜合抗性優(yōu)良,對赤霉病的抗性達到了能夠非常有效防控的水平,被全國種業(yè)大會專家推薦為黃淮南片冬麥區(qū)苗頭品種[1]。
2 特征特性
2.1 農藝性狀與形態(tài)特征
半冬性,全生育期226天,與對照品種周麥18熟期相當。幼苗半匍匐,葉片較長,分蘗力較強,耐倒春寒能力中等。株高88.5cm,株型緊湊,較抗倒伏。旗葉短寬,上沖,穗層厚,熟相較好。穗近長方形,白殼、長芒、白粒,籽粒半角質,飽滿度中等。畝穗數(shù)39.6萬穗,穗粒數(shù)34.7粒,千粒重45.0克。
2.2 抗性
中國農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鑒定,2014年、2015年結果:赤霉病為中感/中感;條銹病為慢/高感;白粉病為中感/高感;葉銹病為高感/中感;紋枯病為高感/中感。兩年抗性鑒定結果可以看出,該品種對5種主要病害都有一定的水平抗性,特別是對赤霉病具有較好的抗(耐)性,在生產中表現(xiàn)為“易于防治(控)”。
2.3 品質
國家黃淮南片區(qū)試抽混合樣化驗,2014年、2015年品質檢測結果為:容重812g/L、814g/L;蛋白質(干基)14.72%、15.08%;濕面筋32.8%、31.2%;沉降值30.4mL、34.9mL;吸水量55.7mL、56.1mL;穩(wěn)定時間4.4min、5.0min,最大抗延阻力218E.U.、208E.U.;拉伸面積48cm2、48cm2;延伸性151mm、163mm;硬度指數(shù)50、45。
3 產量表現(xiàn)
2013-2014年度,黃淮冬麥區(qū)南片冬水組品種區(qū)試,平均產量8901.0kg/hm2,比對照周麥18增產5.8%,極顯著,20點匯總,19點增產。2014-2015年度續(xù)試,平均產量8358.0kg/hm2,比周麥18增產7.4%,極顯著,19點匯總,19點增產。2015-2016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產量8499.0kg/hm2,比周麥18號增產7.2%,21點匯總,21點增產。
4 栽培技術要點
4.1 適宜種植區(qū)域
安徽省沿淮、淮北地區(qū),江蘇省淮北麥區(qū),適宜河南省(南部長江中下游麥區(qū)除外)早中茬地和陜西省西安、渭南、咸陽、銅川和寶雞市灌區(qū)[2]。
4.2 適宜播期和密度
正常年份在10月10日至11月中旬均可種植,適宜播期為10月10日至25日。 適宜播期內基本苗高產田塊240~270萬/hm2,中產田塊330~375萬/hm2。適播期后每推遲3d每hm2播種量增加7.5kg。
4.3 科學施用肥料
有條件可進行測土配方施肥并增施有機肥,該品種比較耐肥,為獲得更高的產量,一般中高產田塊每hm2施純氮300kg、磷(P2O5)150kg、鉀(K2O)110kg、鋅肥1kg[3]。其中氮肥基肥和拔節(jié)孕穗肥分別占65%和35%,有機肥、磷、鉀肥作為基肥一次性施入。
4.4 提高播種質量
精細整地,做到上虛下實,播前曬種并用紋霉凈等拌種,可減輕或推遲紋枯病發(fā)病。足墑下種,及時查苗補缺,苗全、苗勻、苗壯是高產的基礎,七分種三分管。
4.5 加強田間管理
夜凍日消時澆越冬水有利于壯苗促根,并能有效防止或減輕冬季凍害,是奪取小麥高產的重要措施之一。春節(jié)前后做好化學除草,中期做好病蟲害防治,中后期注意防治葉銹病和白粉病,做好“一噴三防”是奪取小麥高產的又一重要措施。
【參考文獻】
【1】胡衛(wèi)國,張玉娥,趙虹,等.小麥抗倒性評價方法的比較分析[J].西北農業(yè)學報,2018,27(12):1780-1788.
【2】周素英,蔡士俠.小麥新品種濉 1216 的選育與應用[J].中國種業(yè),2017(5):59-60.
【3】周羊梅,顧正中,王安邦,等.高產抗病小麥新品種淮麥35 選育及性狀分析[J].江蘇農業(yè)科學, 2017,45(1):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