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璐 宋鈴鈴
摘要:《譯準開口新語》是江戶時期第一部日本漢文笑話集,在當時十分受歡迎,亦對后世影響深遠。本文將曹操在中國古代典籍中的形象進行了梳理,在此基礎上與《譯準開口新語》中的形象進行了比照。
關鍵詞:譯準開口新語;岡白駒;中國古典人物像;曹操
一、引言
笑話(在日本也叫小咄)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語言形式,相對于其他文學,更貼近人們生活,傳播范圍也更加廣泛。至今為止,中國最早的笑話集是三國時期邯鄲淳編寫的《笑林廣記》。可見,笑話在中國出現的時期很早。在日本,中國笑話集的傳入主要在江戶時期,當時的日本,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只開放長崎港口,與中國等部分國家進行通商貿易。中國的商隊來到日本,路途遙遠,耗費時間長。所以商隊經常會帶一些當時流行的作品,當中包括明清時期的小說、笑話集等進行休閑和消遣。
在日本,有關笑話的研究是從近世開始的。近世,商人階級抬頭,逐漸形成了自由、開放的社會風氣。在這樣的背景下,比起傳統的四書五經,部分知識分子開始學習中國的市井文學。至今為止對于笑話的先行研究主要分為三種:第一種是研究中國笑話的特征。以中國的笑話集為研究對象,比如宋朝李昉寫的《太平廣記》、明朝的馮夢龍寫的《笑府》、明朝李贄寫的《開卷一笑》等。第二種是關于日本笑話集的研究。以日本的笑話集為研究對象,如日本的《笑睡醒》、《酒飯論》、《江湖笑話集》等。第三種是關于漢文笑話集的研究。以日本的漢文笑話集為研究對象,比如《譯準開口新語》、《譯準笑話》、《囨譚》等。
二、《譯準開口新語》
江戶時期著名的儒者岡白駒,為了給學習漢文的人們提供學習范本,將中國的笑話與日本的民間笑話進行融合,創作出新的笑話,這些笑話編寫成集,就是日本第一部漢文笑話集《譯準開口新語》。《譯準開口新語》的誕生開創了漢文笑話的先河,為后世的漢文笑話創作奠定了基礎。
磯部祐子在《漢文笑話『訳準開口新語』について》一文中通過收集整理日本、中國相關資料,考證出《譯準開口新語》中的100則笑話,大致分為三類:創作笑話、日本笑話、中國笑話。其中創作笑話又分五類:寄托在中國人物創作的笑話;使用中國典籍語句的笑話;反映日本文化的短笑話;故事性濃厚的長笑話;與中國笑話構思相同的笑話。本文所研究的就是寄托在中國人物上創作的笑話。
《譯準開口新語》中依次出現的中國古典人物分別是:曹操、華佗、秦武公。通過調查發現,在日本關于曹操人物形象的研究有很多,比如中川愁子的《曹操の事績とその評価》、石井仁的《曹操の學問と教養:『魏武四時食制』を中心に》等。可見日本人對曹操是十分感興趣的。
三、曹操人物像的比較
曹操在史書中的形象是“梟雄”。史書《三國志》記載:“漢末,天下大亂,雄豪并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可以看出曹操在亂世之中能夠在群雄之中脫穎而出,靠才華、謀略和膽識,在戰亂中一統北方,為后來西晉統一奠定了基礎;他求賢若渴、廣招賢士,比如許褚、典韋都是有名的武將;他英勇善戰、有勇有謀。官渡之戰,他用他的軍事才能帶領士兵們以少勝多。《魏書》記載:“太祖御軍三十余年,手不舍書。書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可見,在史書中曹操的形象是客觀的、正面的。
然而,在小說中曹操的形象卻成了是“奸雄”。《三國演義》中,曹操可以說是主角之一,小說中提到了三個比較典型的事件,來說明曹操的形象。其一,誤殺呂伯奢一家。通過整件事可以看出曹操心胸狹窄、疑心重、心狠手辣。第二件事就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中國自古以來都十分重視皇室正統的地位,曹操雖有才華、有謀略,但“挾天子以令諸侯”注定讓他成為了亂臣賊子,最終即使勝利,也始終名不正言不順。第三件事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戰”,從中可以看出曹操的謀略,尤其是曹操的禮賢下士,為他贏得了許多人才。
在戲曲中曹操的人物形象是“奸賊”。曹操作為一個反面的形象登場的戲曲作品很多,比如:《醉思鄉王粲登樓》、《莽張飛大鬧石榴園》、《關云長千里獨行》、《諸葛亮博望燒屯》、《陽平關五馬破曹》、《曹操夜走陳倉路》等。曹操在戲曲中臉譜的顏色是白色,代表著奸臣、陰險的小人形象,比如在《關云長千里獨行》中,曹操騙關羽,劉備已死,想讓關羽聽命于自己。關羽得知劉備還活著時,毅然決然的要離開曹營。曹操連用三個計策想殺害關羽,卻都沒能成功,可以看出曹操在戲曲中為人兇狠毒辣。
最后再說說曹操在日本漢文笑話集《譯準開口新語》中的形象。在這里,他是一位開明的君主。《譯準開口新語》記載:“魏武在許都,挈壺氏夜半報鼜十一聲,有司將治罪。魏武聞,召親詰問曰:「失一,理或有之,九而十一,奉職亡狀。」鼓吏頓首,自陳曰:「臣本失一,駭遽之際,欲以枹止聲,遂成十一聲。」魏武笑而原之。”笑話大致內容是:在晚上,鐘被敲響了十一聲,有司想要將敲鐘人治罪。曹操聽說了這件事,便叫來敲鐘人,親自問他:“多敲一聲,或許還有原因,但是本是九聲,卻敲了十一聲,是不是你不認真值守?”敲鐘人叩首,自辨說:“我本多敲了一下,十分惶恐,想要用枹把聲音止住,于是成了十一聲。”曹操聽了大笑,于是原諒了他。
綜上所述,曹操在史書中的形象是客觀、正面的。史書在創作的過程中講求實事求是,還原事實。因此對曹操的描述是比較客觀公正的。
在小說中曹操的形象是矛盾的。他既想要好的人才,卻又生性多疑;他既有勇有謀,卻又高傲自大。小說的創作一方面帶有創作者自身的感情因素,另一方面,小說要迎合當時市場需要。《三國演義》創作于元末明初,當時社會動蕩,少數民族入侵,為了團結力量,匡正王室,作者希望通過作品來表達百姓對于現世的訴求。因此為了突出劉備的正統地位,就用很多故事將曹操的形象進行改變,說明了曹操勝利的名不正言不順。戲曲中曹操的形象是負面的,戲曲的表演無法將角色的復雜性表現出來,因此使得人物形象極端化。比如關羽的寧折不彎;張飛的正直勇敢;劉備的禮賢下士;諸葛亮的足智多謀。而曹操在戲曲中則是奸佞之臣;詭計多端、謀權篡位的陰險小人。
《譯準開口新語》中曹操的人物形象是開明賢德的君主。在《譯準開口新語》的一百則笑話故事中,曹操在第一則笑話里就登場了。在笑話中。他心胸寬大、明辨是非,是一位難得的開明君主。可見作者對曹操的偏愛,當然其中也有順應市場需求的因素所在。在江戶時期,天皇被架空,沒有實權,日本在幕府的中央集權統治下,信奉強者為尊,而這也正符合了曹操在史書和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擁有絕對的實力,成為三國爭霸最后的贏家。隨著《三國演義》在日本的流行,曹操在江戶時期十分受歡迎,經常有人將其和日本的大將軍織田信長作對比。織田信長在日本可以說是相當重要的一位偉人了,足以看出曹操在日本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