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菡 劉克勤
摘要:當前,校園文化建設在教育工作中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將其納入大學生教育工作體系,具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高職院校要主動適應“互聯網+”時代要求,充分發揮網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優秀校園文化,以文化育人的方式有效開展教育工作。在提升學生對校園文化接受、認同程度的基礎上,強化理想信念教育,培養學生養成積極向上的行動自覺。
關鍵詞:校園文化;高職大學生;教育
一、將校園文化建設融入高職大學生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一)探索融合路徑是建設文化強校的需要
建設高水平高職院校,必須高度重視校園文化建設,既有利于增強校園凝聚力,更有利于積淀優良傳統,凝練優秀文化,建設文化強校。因此,高職院校必須始終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和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在辦學育人過程中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引導師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積極有效的校園文化建設和教育為大學生提供精神指引。
(二)探索融合路徑是提升高職院校文化傳播功能的需要
文化傳承與創新是現代高職院校不可忽視的重要使命之一。當前,高職院校可能將更多的辦學精力投入到技能型人才培養和產學研服務等方面,而忽視了肩負的文化傳承的本質功能。我們應積極挖掘、凝練優秀校園文化,并通過教育的有效途徑將其傳播給在校大學生群體。
(三)打造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是培育高質量職業技能人才的需要
人才競爭是國家競爭的基礎,也是信息時代世界競爭的主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進入新時代,必然要求高職院校培養更多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職能型人才,這既是辦好高等級職業教育的基礎,也是建設高水平高職院校的目標。在此形勢下,高職院校要積極回應國家和社會的期盼,主動擔當作為,切實回歸人才培養的本位。
二、探索融合路徑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對校園文化凝練不足。當前,國家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健康發展,在高職院校迅速發展的過程中,校園的面積逐漸擴大,招生規模在逐年增加,但是在對校園自然環境建設和人文環境打造的過程中,缺乏與校園文化本身的研究與結合,在此基礎上開展的教育與校園文化的鍥合度也就顯得不夠有深度。
(二)校園文化宣傳力度不夠。在高職院校建設的過程中,對校園道路、樓宇、食堂、宿舍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命名等過程缺乏宣傳,對于它們的文化內涵僅局限于一部分相關人員。對于需要結合校園文化內涵接受教育的廣大學生卻缺乏相應的認知,削弱了學生對學校的親切感和主體認同感,導致教育單方面的灌輸,缺失了校園文化的精神引領作用。
(三)校園文化建設系統性不高。在學校建設過程中,缺乏一定的規劃和管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高職院校借助良好的發展機遇,不斷打造和新增了校園基礎設施和文化設施,如校園基礎設施建設在設計、建設之初更多是考慮到發揮使用功能,對審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統籌謀劃還不夠。
三、探索融合路徑的主要方式
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融入大學生教育,必須結合校園實際,挖掘校園特色和優勢,用先進、優秀的校園文化來引導和教育大學生,充分發揮大學生教育的文化潛能,切實助力高職大學生教育工作提質、增效。
(一)凝煉校園育人文化
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是在學校發展過程中積累和沉淀下來的一種具有高職院校鮮明特色和屬性的優秀校園文化。要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高職院校校園文化中的主導地位,確保校園文化建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的開展。此外,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構建過程中,還應充分體現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特點。
(二)推動校園形象美化
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的公園式校園環境、規劃科學合理的校園建筑環境,可以給生活在其中的人以美的享受,使生活在其中的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培養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并幫助學生了解學校的辦學理念、育人規格,形成對學校的情感認同。讓學生在校園中能夠時時感受“美”、處處培育“美”,大到學校道路、樓宇命名,小到一步一景的校園布局等,讓校園文化內涵處處可見。
(三)打造校園文化建設生力軍
校園文化的教育功能最終要通過大學生來體現,因此要充分發揮大學生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可以培養、打造以大學生為主體的學生校園文化宣傳團隊,使學生在宣講的過程中,不僅能加深對校園文化的學習和認識,并使更多的校園參觀者、入校新生及其他人群了解校園文化。
(四)用好網絡新興平臺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我們要順應時代和科技發展的客觀要求,要清楚認識到當代高職大學生對各類新興網絡傳媒平臺的較高接觸頻率和較高接受程度,努力提升新媒體運用技能,強化新媒體平臺建設力度,通過網絡平臺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大學生校園文化活動和教育活動,牢牢占領網絡平臺新陣地,使學生樂于接受、參與和傳播優秀校園文化,全方位、立體化推進高職大學生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