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樑



摘要:互聯網時代下,網絡流行語對青少年語言表達能力的影響日趨明顯,文章以網絡流行語使用情況調查為出發點,目標對準小中大學生進行調查,并對調查情況進行分析,得出網絡流行語對青少年語言表達能力雙面影響的結論。
關鍵詞:青少年;網絡流行語;情況調查
語言表達能力是現代人才必備的基本素質。能準確運用漢語,表達所思所想,做到語意明白,結構妥帖,概念清晰,沒有語病,是廣大青少年必備的能力。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網絡流行語言成為網民網絡交流中使用率最高,流行最廣泛的用語[1]。而隨著我國青少年網民人數的逐年增長,網絡流行語在青少年群體中也越來越流行,其對青少年語言表達能力的影響日趨顯現。筆者為了探究清楚網絡流行語對青少年產生了哪些影響,對小、中、大三個年齡段的青少年網絡流行語的使用情況進行了調查。本次調查采用問卷調查,按年齡段設計兩份問卷,一份面向中小學年齡段學生,一份面向大學生。問卷內容按調查目的分為“上網習慣”類和“對網絡流行語使用”類兩大題型。以下就是調查到的基本情況:
一、問卷調查的具體情況
(一)小學生問卷部分
小學生作為青少年群體中年齡最小,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小學生使用網絡流行語也越來越頻繁。調查組首先對小學生群體進行了使用網絡流行語的調查。小學生組的問卷統計顯示,在“上網習慣”類題目中,小學生主要使用手機上網,所占比例為74.5%。而且“有時間就瀏覽網絡信息”的就占47.3%,不瀏覽網絡信息的僅有2%,這表明網絡已成為小學生獲取課堂以外資訊的重要途徑。在接觸網絡流行語上,小學生接觸最多的是表情符號類網絡流行語,其次是語音縮略類流行語和方言諧音類。
接下來是“對網絡流行語使用”類題目。小學生對待“是否喜歡網絡信息中出現各種網絡流行語”問題上,不確定的占46.9%,喜歡的占28.6%,不喜歡的占比最低,表明受年齡和知識面所限,大部分小學生群體對網絡流行語的流行是持“不確定”態度的。在“認為網絡信息中使用網絡流行語能發揮什么作用”一題時,認為表達情緒引起共鳴的占40.8%,認為好玩的占30.6%。在“使用各類網絡流行語能達到什么效果”多選題時,7個選項中:同學之間建立默契占65.5%,表達心境的占52.7%,心情暢快的占50.9%,宣泄情緒占32.7%,產生共鳴占29.1%,時尚炫酷的占23.6%,由此看出,小學生使用網絡流行語最希望達到的效果就是同齡人之間建立默契。而“平時在何種情況下使用網絡流行語”一題中,微信、QQ聊天時都會用占80%,平時口頭交流時用占43.6%,網上打游戲時用占36.4%,表明網絡流行語在小學生群體中,使用的范圍已從網絡世界向現實生活滲透。在問及“使用網絡流行語是否會產生詞不達意等情況”一題時,小學生中沒想過這問題的占比最高,占25.5%,其次是不會、不確定,認為會產生詞不達意情況的占比最低。表明大部分小學生對網絡流行語的認識是停留在其表面功能上,還未意識到其對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是有影響的。
(二)中學生問卷分析
中學生是青少年群體中人數較多的群體,其知識面和獲取信息的能力均比小學生要更廣更強。中學生組的問卷調查顯示,在“上網習慣”類題目中,中學生也主要使用手機上網,所占比例為70.1%。而且“有時間就瀏覽網絡信息”的就占45.2%,不瀏覽網絡信息的僅有1%。在接觸網絡流行語上,中學生接觸最多的是語音縮略類流行語,其次是表情符號類網絡流行語和方言諧音類。
接下來是“對網絡流行語使用”類題目。中學生對待“是否喜歡網絡信息中出現各種網絡流行語”問題上,不確定的占34.4%,喜歡的占33.5%,不喜歡的占比最低,這相較于小學生情況,就發現喜歡的占比有了明顯上升。在“認為網絡信息中使用網絡流行語能發揮什么作用”一題時,認為表達情緒引起共鳴的占42.3%,表達真實意思的僅占26.5%。在“使用各類網絡流行語能達到什么效果”多選題時,7個選項中:同學之間建立默契占62.4%,表達心境的占55.7%,心情暢快的占51.2%,宣泄情緒占33.1%,產生共鳴占35.6%,時尚炫酷的占24.1%,由此看出,中學生使用網絡流行語最希望達到的效果也是同齡人之間建立默契。在“平時在何種情況下使用網絡流行語”一題中,微信、QQ聊天時都會用占81%,平時口頭交流時用占41.5%,網上打游戲時用占35.1%,表明網絡流行語在中學生群體的日常口頭交流中也常用。在問及“使用網絡流行語是否會產生詞不達意等情況”一題時,中學生中不確定這問題的占比最高,占51.8%,其次是沒想過,認為會產生詞不達意情況的占18%,值得注意的是認為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也有9.1%,這表明少數中學生是感覺到網絡流行語會造成語句語言的詞不達意。
(三)大學生調查情況
大學生作為青少年群體中年齡最大,知識面最廣辨別能力最強的群體。他們的網絡流行語使用情況是本次調查的重點。大學生問卷顯示,在“上網習慣”類題目中,大學生有時間就瀏覽網絡信息,比例占比高達72.4%,其次是每天3次以上,而不瀏覽網絡信息或每天僅瀏覽1次的均為0。這表明網絡是目前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在“是否喜歡網絡流行語出現在網絡信息中”這一問題時,回答“不確定”的占主流,比例為79.3%,“不喜歡”占13.8%,明確表示“喜歡”的占6.9%,而“不確定”比例較高值得注意。
接下來是對網絡流行語使用的題目,在“網絡信息中使用網絡流行語能發揮什么作用”這一問題上,認為具有“表達情緒,引起共鳴”作用的占62.1%,認為具有“傳達語境意義”的占37.9%,表示“沒有用處”的有6.9%,而“表達真實意思”的僅占3.4%,其中有13.8%的大學生認為網絡流行語同時具有“傳達語境意義”和“表達情緒,引起共鳴”兩大作用。這表明大學生使用網絡流行語主要是用來表達情緒,引起共鳴。而網絡流行語類型上,使用表情符號型的網絡流行語占比高達51.9%,而喜歡中英摻雜類流行語的緊隨其后,占比48.1%,其次是方言諧音類的占44.4%,語音縮略類的占25.9%,詞匯變異類占18.5%,語義通假類的占7.4%,這表明,大學生喜歡網絡流行語的類型,主要還是基于使用方便和能及時表達情緒為最大前提。在回答“使用網絡流行語能達到什么效果”問題上,62.1%的大學生認為達到“同齡人之間建立默契”效果,44.8%認為達到表達心境,37.9%認為達到產生共鳴,其次是34.5%的宣泄情緒,17.2%的希望獲得認同和10.3%的時尚炫酷效果。表明大學生使用網絡流行語最大的目的也是與人溝通中,能建立默契,表達自己心境。在問及“平時使用網絡流行語的頻率”問題時,大學生在微信、QQ聊天時使用頻率最高,占72.4%,平時口頭交流時都用也高達55.2%,其次是發微信朋友圈/QQ動態發布時用占48.3%,網上打游戲時用占41.4%,最后是平時完成作業時用占10.3%。而在“使用網絡流行語會使語句出現何種不合適情況”這一問題時,69%大學生認為會出現衍生出更多意思,引起誤解的不合適情況,41.4%認為會產生歧義和諧音類詞會混淆正確讀音,31%認為會詞不達意和意思前后矛盾。由此看出大學生對網絡流行語在使用中出現的不合適情況還是有一定認知的。
二、問卷調查對比分析
綜合上述問卷調查到的小、中、大學生三部分的情況,筆者以此作對比分析。分析首先從題型上來看,“上網習慣”類題型得到的結果綜合起來如圖1。
由圖1顯示,在大中小學生中,使用手機上網是目前最流行的上網方式,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學生每天上網的次數要比中小學生都高。
“對網絡流行語使用”題型部分,筆者分三方面進行對比分析。
一是喜愛網絡流行語類型及程度方面,情況如圖2、圖3。
從圖2、圖3兩個圖形當中可看出,表情符號類和語音縮略類網絡流行語廣受不同年齡層的青少年喜歡,而在網絡流行語喜愛程度上,持不確定態度的比例在三個年齡層中占比最高,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不喜歡態度比喜歡的態度有所上升,證明部分青少年還是能正確對待對網絡流行語現象的,但大學生人群的不確定態度較高值得留意[2]。
二是網絡流行語作用和達到效果方面分析,如圖4、圖5。
從圖4、圖5顯示,三個年齡段的青少年使用網絡流行語都是因為其能達到“表達情緒,引起共鳴”的作用,從使用網絡流行語達到的效果也側面證實了這一點:“同學間建立默契”是青少年使用網絡流行語最希望達到的效果,“表達心境”和“產生共鳴”兩大效果占比也緊隨其后。調查同時顯示只有大學生認為網絡流行語具有“傳達語境意義”的作用,中小學生則認為沒有這一作用,而且認為能“表達真實意思”的作用在三個年齡段人群中占比也較低。綜合這些情況,可看出當下網絡流行語的廣泛流行,主因是其切中了當下青少年在社會交往中希望表達情緒心境,引起共鳴進而能在同齡人間建立默契的心態[3]。相對于它迎合青少年的心態和情緒,“表達真實意思”和“傳達語境意義”等語言作用,網絡流行語則發揮有限。
三是使用網絡流行語情況方面的調查,如下面圖6、圖7、圖8。
從圖6、圖7、圖8三個圖表顯示,在平時使用網絡流行語方面,三個年齡段的青少年都喜歡在微信、QQ等社交媒介軟件上使用網絡流行語,口頭交流使用占比也較高,平時完成作業時使用情況也已出現,表明網絡流行語已從網絡虛擬世界延伸到了現實生活和實際寫作中。此外,在兩份問卷中,中小學生對使用網絡流行語會否產生詞不達意問題上,不確定和沒想過的占比較高,中學生認為不會的比例比小學生要高。大學生認為會衍生更多意思從而引起誤解的占比最高,這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辨別能力的增強,青少年對網絡流行語不良作用的認識是逐漸清晰的。但從側面提醒我們,網絡流行語的不良作用也在流行使用中一并發揮出去了。
三、調查結論
綜合上述三個年齡層青少年的網絡流行語使用情況調查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從流行語角度看,網絡流行語隨著互聯網的全面普及,已成為當代流行語最主要的一種,其廣泛傳播基礎是廣大網民,其中青少年群體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從本次調查中發現,網絡流行語以其表達情緒,引起共鳴的作用及能幫助人們快速建立默契的效果深受青少年群體青睞。青少年群體獵奇與叛逆并存的年齡特性,急切表達和渴望獲得關注的心理,都需要獲得滿足[4]。而互聯網為這種獵奇心理提供了一個多姿多彩的信息世界,并運用網絡流行語將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連接起來,讓青少年的情緒和訴求得到了有效地抒發表達。
2.本次調查是以探究網絡流行語對青少年產生了哪些影響為目的,從產生的影響來看,網絡流行語對青少年的影響是具有正負兩方面的。網絡流行語的正面作用是為青少年提供了平臺,拓寬他們的視野,幫助青少年表達他們的心聲。但其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當網絡流行語在青少年群體中廣泛流行傳播的同時,其生拼硬湊、歧義叢生等問題也隨著其流行而污染著青少年的語言環境。這對于青少年正在成長和形成的語言表達能力是不利的。從調查中我們看到,有部分中小學生認為網絡流行語的作用主要是好玩,而傳達語境意義的作用則認為沒有。只有部分大學生認識到網絡流行語會衍生更多意思引起誤解和諧音類的詞會混淆正確讀音等問題。而且網絡流行語已從網絡虛擬世界流行到了青少年的現實生活及文字寫作中。這都表明,當前青少年的語言文字表達已受到網絡流行語的影響,而且從喜歡網絡流行語的程度調查中發現,有部分青少年對網絡流行語持不確定態度,大學生群比例最高,中小學年齡群比例最低,這說明網絡流行語的這種負面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它披著迎合廣大青少年心理的外衣,對辨別能力稍低,語言表達能力還在成長中的中小學生群體來說,是在無意識中就被影響了的[5]。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是社會發展的希望。在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偉大復興的進程中,青少年全面健康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是實現偉大目標的重要基礎,而互聯網發展帶來的網絡流行語的流行傳播,既豐富了現代漢語,同時也對當下青少年語言表達能力的健康成長提出了挑戰。其對青少年語言表達能力的負面影響不應被忽視。只有探究清楚其流行的原因,減小其負面影響,本著兼容并包,積極引導的原則,培養青少年正確健康的語言表達能力,積極引導青少年為社會正能量發聲,才能持續維護和發展好我們的互聯網世界,才能真正為文化復興培養可靠有力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鄒積會.生態語言學視域下的網絡流行語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14):62-63.
[2]周彬.網絡流行語多學科研究述評及研究展望[J]. 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6):92-98.
[3]王琦.互聯網公共空間中青年文化的話語生產——基于青年網絡流行語的一項研究[J]. 北京青年研究,2018(02):59-66.
[4]王 琦,鞏彥博. 網絡社交媒體環境下青年流行語的解讀與思考[J].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8(05):57-62.
[5]谷云峰. 網絡流行語言看青少年的價值觀特點[J].教育現代化,2018(06):24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