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輕薄本標配的硬盤容量只有256GB (SSD),早期的筆記本硬盤容量多在500GB~1TB (HDD)之間,定位最高的游戲本也多以128GBSSD和1TB的雙硬盤組合為主。問題來了,手機隨便拍些照片/視頻就要消耗GB級別的空間,而最新3D游戲大作的安裝包更是50GB起步,依靠PC自有硬盤容量根本不夠用。
認識到硬盤容量不足后,很多用戶都會選擇升級新款硬盤,但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舊硬盤怎么辦?特別是筆記本用戶,機器體內就1個硬盤插槽(圖1),換新就意味著老硬盤的“下崗”。在硬盤價格不斷走低的今天,直接將老硬盤在閑魚賣掉總感覺吃虧,難道就只能看著它們在抽屜里吃灰?
此時我們就又有了一個新的選擇:購買移動硬盤盒,讓其與老硬盤結合,從而DIY出一款標準的移動硬盤。那么,就移動硬盤而言,是直接購買品牌現貨,還是選擇DIY之路?
如果你手頭恰好有淘汰下來的2.5英寸硬盤(筆記本專用)或M.2 SSD,自然就是購買移動硬盤盒DIY的方式最省成本。如果沒有,就得視你對品質、速度、容量的需求,以及預算的多少而定了。
根據存儲介質的不同,移動硬盤可以分為機械版和固態版。前者以HDD機械硬盤作為存儲核心,容量可輕松達到2TB,體積比7mm厚度的2.5英寸硬盤大一圈(圖2),持續讀取速度普遍在100MB/s到200MB/s之間,抗震性和讀寫碎小文件時(4K性能)的速度極差。
后者則以SSD固態硬盤作為存儲核心,可選SATA、mSATA和M.2(NGFF)三種SSD形態,可以將體型壓縮到1.8英寸甚至更小(圖3),不僅持續讀取速度可提升到500MB/s到1GB/s之間,4K性能也有了質的飛躍,工作期間也能無視震動,只是售價更貴。
下面,我們就以兩種存儲介質的移動硬盤為線索,分別探討它們的選購思路吧。
首先,我們來看看直接購買品牌移動硬盤的優勢。此類設備普遍擁有較為時尚的外觀設計,在抗震和防水方面也做了很多優化,可靠性較之DIY更有保證。考慮到機械硬盤自身比較脆弱,如果你在生活中屬于比較“馬虎”的類型,筆者還是推薦你優先挑選品牌機械移動硬盤。
除了可靠性更高以外,品牌機械移動硬盤的價格也沒有我們想象中那般離譜。以希捷和西部數據旗下的1TB機械移動硬盤為例,其售價只比自家同容量的硬盤貴了60元左右(圖4),而我們自己購買一個品質較好的USB3.0移動硬盤盒也只需要花費30元到50元之間。此外,希捷和西部數據硬盤的質保時間為2年,而機械移動硬盤的質保時間則為3年,相當于我們用10元到30元的開銷購買了額外的1年質保,綜合來看還是非常值得的。
如果你手頭恰好有升級淘汰下來的機械硬盤,需要購買移動硬盤盒,那筆者則推薦你選擇支持“UASP”(USB Attached SCSIProtocol)協議的型號(圖5),這項技術可強化USB3.0接口在大容量數據交換時的能力,并在多命令并發執行及NCQ隊列功能方面提升傳輸速率。雖然機械硬盤受制于自身的速度很難發揮UASP的優勢,但日后當你往這個硬盤盒里塞進2.5英寸SSD,就能體驗到從250MB/s提升到400MB/s的速度了。
從2018年開始,SSD固態硬盤的價格便持續走低,由于品牌固態移動硬盤的市場反應速度總比純SSD慢上一拍,這就讓二者的價格出現了較大的差距(圖6),而SSD自身的高可靠性以及3年到5年不等的質保時間,也讓此時選擇DIY的方式變得更加劃算。
DIY固態移動硬盤可選2.5英寸SATA SSD (6Gbps)和M.2 SSD (6Gbps—32Gbps)兩種版本,而目前最具l生能價格比的容量則是480GB(還包括500GB/512GB,不同品牌和主控的容量存在差異)。考慮到通過USB連接電腦較之SATA/M.2直連存在一定的生能耗損,所以無論是2.5英寸SSD還是M.2 SSD,一線品牌中誰便宜選誰即可,無需刻意追求高端型號(反正也不能100%發揮)。
在給SSD挑選移動硬盤盒時,除了認準“UASP”協議以外,還需要該硬盤盒支持USB3_/I Gen2接口才能100%發揮SSD的全部性能。此外,我們還需根據自家PC的配置和預算,對硬盤盒的規格進行取舍。
比如,目前采用USB3.0接口的移動硬盤盒最低只要30元,而采用USB3_/I Gen2接口的移動硬盤盒則普遍要80元以上,50元以上的價差足以讓預算有限的用戶產生顧慮了。
問題來了,現在筆記本領域流行的USB還是以USB3.1 Gen1標準為主,也就是USB3.0的“馬甲”(5Gbps),只有極少數的高端型號才會配備USB3.1 Gen2( IOGbps)或雷電3(40Gbps)接口。在臺式機領域,從第六代酷睿開始則已經慢慢普及了USB3.1 Gen2(七代酷睿開始普及引入USB Type-C)。換句話說,支持USB3.1Gen2的移動硬盤盒,暫時對絕大多數筆記本用戶而言并非“剛需”,現在買有些許浪費之嫌,但如果你已經計劃要購買支持USB3.1 Gen2的新款筆記本,一步到位就很有必要了o
那么,相同的SSD,安裝進USB3.1 Gen1和Gen2接口的硬盤盒之間性能差距多少?前者會將SSD的持續讀寫速度限制在400M B/s左右,而后者則可突破500MB/s大關(圖7),獲得無限接近直連SATA接口的性能。
對2.5英寸SSD硬盤盒而言,現在的問題就是—一你愿意為這100MB/s左右的性能提升而買單嗎?
如果你覺得2.5英寸硬盤盒體型較大不利于外出攜帶,而你又非常羨慕金士頓Savage EXO這種好似大號閃存盤的便攜式固態硬盤(圖8),此時就需要選擇M.2 SSD和硬盤盒的搭配了。
我們都知道,M.2 SSD存在SATA和PCIE兩種通道版本,前者的理論傳輸速率為6Gbps(品牌移動SSD硬盤幾乎都是這個標準),而后者在PCIE3.0 x4和NVMe協議下的帶寬則可達到32Gbps。因此,和2.5英寸SSD-樣,M.2硬盤也只有搭配10Gbps的USB3.1 Gen2標準接口才能充分發揮全部性能。需要注意的是,M.2移動硬盤盒根據主控芯片的不同,也被劃分為了SATA和PCIE兩種通道版本,它們僅支持與其對應的M.2SSD(圖9),現階段還沒有能同時支持兩種標準的硬盤盒。
在價格方面,采用USB3.1 Gen2接口且支持SATA通道M.2 SSD的硬盤盒價格多在60元到1 00元,而支持PCIE通道和NVMe協議的硬盤盒則普遍要150元到200元。不同價位的產品之間,差異主要表現在外殼材質、主控型號、接口類型(USBA或USBType-C)以及拆裝的簡易度。
如果你注重性價比,筆者推薦選擇SATA通道的M.2SSD和硬盤盒搭配,在400元以內就能DIY出一款480GB的移動SSD硬盤。如果你更加注重速度,則可考慮采用PCIE通道的M.2 SSD和硬盤盒搭配,只是無論M.2 SSD硬盤的規格有多高,它和PC連接時的傳輸速度也會被限制到900MB/s到1GB/s之間(圖10)。因此,建議大家選擇價格適中的采用PCIE3.Ox2通道的M.2 SSD即可,可將480GB的移動SSD硬盤成本控制到600元左右。
火速鏈接
如果你對移動固態硬盤感興趣,還可參考本刊2019年第6期《更輕更快更強移動固態硬盤》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