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手機對“快充”的參數指標總是隨時間而不斷增大的。比如,在充電標準還以5V/1A為主的時代,5V/2A(10W)就算快充;在5V/2A一統江山后,只有功率超18W才能被冠以快充的稱號。
在快充技術的發展歷史中,又逐漸衍化出了“低壓高電流”(如OPPO VOOC、-加DASH、華為SFCP)和“高壓低電流”(如高通QC2.0、華為FCP)兩大陣營,但前者受制于“P=I^2*R”這個公式,電流大小多在4A左右;后者受制于高低電壓的轉換(電壓轉換的損失會直接轉換為熱量),大都以9V電壓為充電標準。以上,就導致快充功率普遍在10W到24W之間徘徊的現象。
誕生于2016年底的榮耀Magic應該是首次刷新快充紀錄的手機,這款產品采用了5V/8A的“低壓超大電流”方案(Magic Power技術),可以實現在當時看來非常夸張的40W充電功率(圖2)。
榮耀Magic的特色在于繞過了手機里的充電管理IC,將DC-DC降壓的過程放到了充電器端,由充電器直接產生恒流源對電池充電,從而避免了機身內部“高壓→低壓”轉換帶來的高發熱。同時,榮耀Magic還大幅增加了USB Type-C充電線的線材直徑,用以承受最高8A的大電流,緩解來自“P=I^2*R”的發熱壓力(如果阻抗不變,發熱量是電流平方的數倍)。當然,像榮耀Magic的這種低壓超大電流方案,無論是充電器還是線纜都需要專門定制,其成本最終都將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在2017年初,魅族還曾發布過“Super mCharge”快充技術,它采用了11V/5A“高壓高電流”方案,可實現55W的充電功率(圖3)! 和Magic Power相比,Super mCharge無需單獨定制充電器和線纜,也不需要改動當前產品的電路設計,它的核心在于一顆擁有更高轉換效率的充電單元——電荷泵(Charge Pump)。雖然SupermCharge技術直到2019年初也沒能商業化量產,但電荷泵卻已然成為了近期眾多超過24W快充技術的幕后英雄。



正如前文所述,手機充電器端的輸出電壓多以5V、9V和12V三個檔位為主,而手機內置電芯(電池)的輸入電壓則多在3.3V到4.35V之間,這意味著充電過程需要經過電路降壓,損失的能量將以熱量的方式呈現出來。問題來了,降壓環節都是由充電IC來負責,而這顆IC基本都集成在手機內部,哪伯是高品質的充電IC,其轉換效率也多在89%左右。
換句話說,當手機以18W功率充電時,會有大約2W的功率被轉換為熱量;當以24W功率充電時則會提升到3W,而這就是很多原本支持最高12V/2A的快充技術,在實際應用中卻多被限制在了12V/1.5A和9V/2A等保守檔位上的原因(圖4)。
電荷泵技術是一種DC-DC轉換器,它利用電容作為儲能單元進行電壓變換,在本質上依舊是一顆充電IC,只是其轉換效率可以從普通充電IC的89%提升到98%左右,還可選擇在電壓減半的同時電流倍增的功能。電荷泵的超高轉換效率可極大地緩解手機充電時的發熱問題,哪伯在40W功率的充電狀態下也僅有1W的損失被轉換成了熱量,比以往的18W還要“清涼”。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電荷泵技術在新款手機上的應用情況。
無論是華為Mate 20 Pro帶來的HUAWEI SuperCharge,還是榮耀Magic 2所支持的新一代MagicCharge,都可實現高達40W的充電功率(10VAA)(圖5)。然而,這兩項技術的原理卻和第一代榮耀Magic的40W快充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華為/榮耀的40W快充技術背后的秘密就是電荷泵,其原裝充電器將10V的輸出電壓和4A的輸出電流通過USB Type-C接口送進手機,再由手機內部的電荷泵將電芯的充電電壓降到5V,同時還將充電電流從4A提升到8A,最終在手機內部營造出了一個5V/8A低壓大電流的充電環境(圖6)。以榮耀Magic2(3500mAh)為例,只需15分鐘就能充到50%,30分鐘就能充到85%。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少不了對電荷泵的智能監控,并根據手機內的溫度通知充電器實時調節電壓和電流參數。此外,由于這套方案充電器端的輸出電流只有4A,所以市面上任何一根支持5A電流的USBType-C數據線都能搭配Mate 20 Pro/Magic 2的原裝充電器對手機進行40W快充,并向下兼容華為/榮耀早前的22.5W超級快充和18W快充標準。

作為vivo的子品牌,iQOO手機除了武裝驍龍855外,另外一個主打賣點就是高達44W(11V/4A)的vivo SuperFIashCharge超快閃充技術了(圖7)。和華為/榮耀的40W超級快充相似,iQOO超快閃充技術依舊是電荷泵技術的受益者,兼容任意一根支持5A電流的USBType-C數據線。
iQOO手機的特色在于同時采用了兩顆電荷泵充電IC(圖8),并將它們分別安置在電池兩側(雙IC雙路分離式)來優化系統溫升,同時引入了FFC和mCU控制器實時檢測并控制充電狀態,并與原裝的充電器進行通信,按需調整充電器的輸出功率,確保充電始終維持在最高的工作效率。

在兩顆電荷泵充電}C的幫助下,即使是8A的電流峰值,每顆充電}C的最高工作效率都能達到97%,峰值充電時間是單顆電荷泵的2倍到3倍,輕松地讓iQOO手機(4000mAh)15分鐘充進50%的電量。同時,當主板充電IC開始升溫、充電效率受到影響時,位于電池底端的小板IC就會承擔更多的高效充電任務,從而讓iQOO手機在亮屏充電時做到“充電快,發熱慢”的效果。

小米9(3300mAh)主打的27W極速快充方案又稱“ChargeTurbo”(圖9),號稱快充30分鐘可充進70%的電量,其高速供電的背后同樣是電荷泵技術在助力。根據小米官方的科普資料來看,小米9的27W快充得益于兼容QC4+的充電器、以電荷泵為主的充電IC,以及支持1.5C充電倍率的電池,最大允許的充電電流是4.8A。作為對比,上代小米8的1C電池最大僅支持3.3A的充電電流。
和上述產品相比,小米9的有線快充功率并不算太高,但它卻擁有另一項本領,那就是支持20W功率的無線閃充技術,30分鐘可充電40%,90分鐘充滿全部電力,基本達到了小米8的18W有線充電的效率(圖10)。
沒錯,小米9的20W無線閃充技術的核心還是和27W有線快充相同的半壓直充方案,即電荷泵技術。這款產品的無線充電底座在搭配原裝27W充電器時可以輸出20W的充電功率,并讓手機端以15V/1.34A來接收功率輸入。
在小米9進行無線充電的過程中,首先會經歷傳統的DC-DC降壓流程,以20mV精細調壓來保證下一級電荷泵充電的穩定性。接下來,才會通過電荷泵技術進行2:1變壓操作將電量充進電池內,中間的轉換效率超過了97%。
2018年,OPPO針對Find X和R17 Pro定制了SuperVOOC超級閃充技術(圖11),50W(10V/5A)充電功率是OPPO早前VOOC閃充的2倍以上,只要35分鐘就能完全充滿手機。SuperVOOC的背后原理,主要體現在使用了2塊1850mAh(R17 Pro)/1700mAh(Find X)電芯串聯的設計(圖12),在保障安全性的同時分壓穩流,讓每塊電池芯承載的電壓、電流不超過5V/5A,實現了大功率下充電效率成倍提升的目的。
同時,OPPO專門設計了獨立的降壓芯片,通過對“電荷泵技術”的反向運用,讓雙芯電池在工作時,能夠精確控制電壓電流,保障穩定輸出,并用專門定制的VCU智能控制芯片來全線路控壓控流控溫,提供全方位的安全保障。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VOOC還是SuperVOOC,都需要使用OPPO原裝的USB Type-C數據線,這一點沒得商量。
看到這里,相信不少朋友還會產生一個疑問,那就是華為/iQOO/小米9陣營,以及OPPO雙電芯串聯陣營,哪種方案更完美?
華為/iQOO/小米9的技術原理,是直接輸入較高的電壓,通過電荷泵降(電)壓增(電)流,這個方案的特色是充電器只負責輸出,由手機端控制充電器輸出的電壓和電流(充電功率),管理IC無需太過復雜,電池能量密度更高,成本相對較低。
SuperVOOC的技術原理是提高輸入電壓,由兩個串聯的電池各自分壓,放電時通過電荷泵降壓。在整個充電過程中的電流控制完全交給了充電器,手機端負責回傳電池電壓信息。其優點是充電功率未來還能再提升一個量級,可以在短時間充進更多的電力。但它的缺點也很明顯,雙電池和雙管理IC會拔高成本,難以在有限的空間里進一步提升電池密度(容量偏低)。

總之,隨著“電荷泵技術”在智能手機領域的普及,未來會惠及更多主流價位的手機,希望2019年18W快充可以成為過去時,讓更多新品可以邁過30W快充的門檻吧(圖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