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雨婷
摘要:《新聞聯播》“新春走基層”欄目從推出之初便一直受到受眾好評,并擁有較為穩定的受眾群體。文章主要以《相約在零點37分》這則報道為例,分析央視“新春走基層”欄目發展的成功之處,其具有普世價值的新聞選題、以小見大且專注細節的報道角度、富有“人情味”的表達方式,使得這一欄目獲取受眾關注度頗高。今后在電視新聞節目制作過程中,需重視人才培養、提升記者業務能力;發掘報道選題、重視與受眾之間的聯系;創新新聞表達、嘗試故事性敘事結構等。
關鍵詞:“新春走基層” 電視新聞 制作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受眾可以隨時隨地搜索到自己感興趣的、需要的、海量的信息,達到消費、娛樂、了解實時熱點等相關需求,傳統電視新聞節目制作過于程式化、嚴肅性的新聞報道方式早已不再滿足受眾需求,尤其是《新聞聯播》類節目想要在受眾群體中占有一席之地,不得不順應時代,思變創新。2019年春節期間,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新春走基層”欄目繼續發揮新聞力量,深入群眾,再獲受眾好評。其中,該欄目于2019年2月10日播出的《相約在零點37分》這則報道受關注度最高。節目一經播出便迅速登上微博熱搜榜第一,各新聞媒體、微博、微信自媒體等傳播平臺紛紛轉載轉發,網民將這則報道中兩位主人公郝康和雷杰之間的愛情故事稱為“神仙愛情故事”。本文以《相約在零點37分》這則報道為例對央視“新春走基層”欄目進行探討與分析。
《相約在零點37分》報道的傳播概況
《相約在零點37分》這則報道講述的是在春節期間一對鐵路情侶堅守工作崗位,共同堅守夢想的一則愛情故事。故事中男女主人公郝康和雷杰因為工作時間上的沖突,僅有在站臺上短暫相遇的機會,而后又因列車晚點,這一對情侶最終只相見了1分52秒。電視畫面里郝康遞出的保溫盒,送到雷杰手里的戒指,還有雷杰遞到郝康手中的護手霜,兩個人匆匆相見又匆匆分離,賺足了千萬受眾的眼淚。
《相約在零點37分》播出之后,央視微信、微博等自媒體平臺也相繼推出相關內容,與同期平臺推出的新聞閱讀量和轉發量相比,僅官方新聞平臺,如中央電視臺官方微博“央視新聞”所發的相關微博的單條轉發量近萬,單條微博評論數突破4000條,單條微博點贊量達2.4萬次,視頻瀏覽量達812萬次。相比之下,央視同期播出的其他視頻類新聞,大多數轉發量不到1000次,點贊量遠不及1萬次(此數據僅指微博)。由此可見,“神仙愛情故事”這則新聞的傳播范圍更廣,受眾更多,且受眾反饋大多數為正面效果。因此,這一則報道無疑是成功的。
《相約在零點37分》報道成功原因分析
具有普世價值的新聞選題。所謂普世價值,即立足于自由、平等、博愛的基礎之上,并不具有廣泛爭議的公共秩序以及風俗習慣。“神仙愛情故事”以“愛情”這一人類永恒的主題為主線,以鐵路工作人員郝康和雷杰兩人之間的故事為縮影,通過介紹郝康與雷杰兩人聚少離多,春節期間仍在各自崗位堅守的奉獻精神,體現勞動人民默默奉獻,為了夢想各自堅持,在愛情面前彼此尊重的行為品質。愛情這一主題容易在受眾中間引發強烈的情感共鳴。一方面郝康和雷杰之間長期異地的戀愛方式是社會上并不少見的正常現象;另一方面這則新聞傳達出相互堅守的正能量,既反映了社會真實,也彰顯出其中的新聞價值。
以小見大、專注細節的報道角度。《新聞聯播》主要以電視新聞節目的方式播出,電視新聞的特點就是能以聲畫同時傳播,采用電視攝像、記者采訪、鏡頭設計、拍攝、剪輯、寫解說詞、配音等辦法優化受眾的視聽感官體驗。《新聞聯播》推出的視頻共6分51秒,視頻時長需要多個鏡頭畫面剪輯組合,但這并不等于可以一味地湊時長,視頻想要真實動人,記者在拍攝收集素材的過程中,對于細節的把握尤為重要。
《相約在零點37分》這則新聞報道中有大量的細節表現,僅以男女主人公“站臺相遇”為切入點,通過對主人公的采訪揭示出男女主人公為了這場相遇所做的“準備”——由于工作時不能使用手機,雷杰只能在手機上交前給郝康發消息約定到站時間,春運期間火車到站不一定準時,倆人能不能見上面全憑運氣,這一細節的交代更說明了這次會面的“不容易”。而視頻中郝康為雷杰準備的戒指和保溫盒,也傳達出滿滿的溫情,令人感動。這則新聞獨特的報道角度、專注于細節的把控,使得報道有真情實感的流露,打動人心。
富有“人情味”的表達方式。《相約在零點37分》視頻的解說詞平實、接地氣,貼近老百姓的平時口頭語言并穿插大量人物采訪,以人物最簡單的口頭表述體現主題。采訪中郝康說了一句“就這樣,堅持”,這是對報道主題“堅守”最有力的支撐,不講官話、套話和空話,使得電視新聞更有親近感。
報道選取普通勞動人民為報道對象,報道老百姓的真實生活,真正“走”到基層,關注老百姓的生活。①節目中巧妙設置懸念,多處展現戲劇沖突,從一開始就知道男女主人公想要“相遇”不容易,而后多處穿插男女主人公以前想要見一面的“艱辛”,到最后火車晚點,相遇時間變短。再加上春運期間人流量大,沒有手機無法及時聯系等困難,男女主人公是否能會面始終懸在觀眾心中,這也讓后來主人公的相遇顯得越發來之不易,尤為珍貴。受眾喜歡“接地氣”,喜歡真實,喜歡懸念沖突,而戲劇性能吸引受眾注意力。
提升電視新聞節目制作水平的方法與路徑
重視人才培養,提升記者業務能力。現今“內容為王”的時代,在電視新聞節目制作過程中,記者仍然是重要的“把關人”。記者作為傳播者,是信息傳播鏈中的第一個環節,是傳播活動的發起者。提升記者的專業素養是提高電視新聞節目制作質量的重要保障。在《相約在零點37分》這則報道中,僅有2名攝影記者、1名文字記者,制作一則新聞不一定需要龐大的記者團隊,只要記者個人業務能力強,能腳踏實地,扎根人民群眾,深入了解采訪對象,就能做出好新聞。因此培養高素質、全能型人才對提升電視新聞節目制作水平有著重要的影響。
發掘報道選題,重視與受眾之間的聯系。藝術來源于生活,新聞的選題來源于老百姓的一舉一動。新聞選題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新聞報道的價值,一個好的報道選題能讓新聞節目更有“看點”,能吸引更多的受眾。同時,還要注意聯系受眾,包括關注受眾關心的新聞、報道受眾需要知道的新聞,以及及時接受受眾反饋等。②《相約在零點37分》以愛情為選題,講述平凡崗位上平凡人的愛情。可見,來自于人民群眾的選題更容易被受眾所接受。這兩位主人公正是廣大人民群眾中的一員,對他們故事的報道就是在講述人民群眾生活故事的一個小方面、一個小縮影,像男女主人公一樣默默奉獻、堅守崗位的人非常多,正因如此,這個具有普遍性的選題大獲好評。一個好的新聞選題需要發揮新聞記者的主觀能動性去發掘,不斷探索與受眾之間的聯系,尋找好的選題。
創新新聞表達方式,嘗試故事性敘事結構。新聞寫作中有“非虛構寫作”這種寫作方式,非虛構寫作有著更為普世、更為現代的敘事精神,其特點在于從生活中尋找戲劇性,強調作者對歷史和現實的再現和見證,強調新聞真實性的特點。電視新聞節目制作也可以嘗試類似故事性的敘事結構,發揮電視媒體視聽結合的優勢,與故事性的敘事語言結合起來,立足于事件的真實性尋找戲劇性沖突,利用電視節目的特點將其在客觀真實的基礎上加以編排,使節目具有懸念和沖突性,克服以往電視新聞節目制作的程式化和嚴肅性的弊端。③運用多種手法的制作手段,開發更廣闊的報道視角,呈現更豐富的報道內容,領悟更深層次的社會意義,以故事性的敘事結構創新電視新聞節目,不失為提升電視新聞節目制作水平更為有效的方式。
時代的發展對新聞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要寫出更有深意的文字,拍出更有共鳴感的畫面,報道更多“有溫度”的新聞。《新聞聯播》“新春走基層”欄目從推出之初便一直受到受眾好評,并擁有較為穩定的受眾群體,亦對電視新聞節目制作提供發展借鑒。“新春走基層”如何“走”得更遠,需要提升整體電視新聞節目的制作水平。今后在電視新聞節目制作過程中,應重視人才培養、提升記者業務能力;發掘報道選題,重視與受眾之間的聯系;創新新聞表達方式,嘗試故事性敘事結構等。唯有這樣,“新春走基層”才能更有效地發揮“基層”作用,傳遞社會溫暖,弘揚社會正能量,取得較好傳播效果。[本文系湖北民族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央視〈新聞聯播〉“新春走基層”欄目研究與分析》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S201910517088),系2017年度湖北省普通高校“荊楚卓越新聞人才”協同育人計劃項目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湖北民族大學)欄目責編:楊 剛
注釋:①景皓丹:《央視新聞頻道〈新春走基層〉傳播影響力研究》,《今傳媒》,2012(9)。
②蔣玉鼐:《“新春走基層”如何常走常新?——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2015年走基層報道觀察》,《中國記者》,2015(3)。
③謝佳瀝:《央視“新春走基層”主題報道的特色分析》,《新聞世界》,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