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達
他們,生于1949年。他們成長的每一步,都自然地與共和國發展的軌跡交織在一起。
今年,他們70歲。
老作家梁曉聲:書寫中國人現實變化
1949年9月,梁曉聲出生在哈爾濱一個建筑工人家庭。梁曉聲的父親是新中國第一代建筑工人,新中國成立前,便跟著闖關東的隊伍,一路從山東老家走到了哈爾濱。從“小三線”建設到“大三線”建設,父親常年奔波在外,母親帶著他們五個兄弟姐妹,省吃儉用維持著清貧的生活。
上山下鄉、恢復高考、改革開放……七八十年代的中國經歷了風起云涌的大變革、大轉折,每一步,梁曉聲們都是親歷者,也是記錄者。1968年,19歲的梁曉聲自愿報名,成為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的第一批兵團戰士。6年的知青生活,他遇到過很多好人,給予了他無私的幫助,他也幫助過很多人,因此才有了被推薦上大學的機會。這些經歷使他感受到好人的力量、善的力量,這種善的力量正是推動社會進化的力量。
1974年,他以“工農兵學員”的身份被推薦進入復旦大學中文系,畢業后被分配到北京電影制片廠當編輯,開始了大量以知青生活為題材的文學創作。幾十年來,他一直堅持去鄉下采風,一路走來,將變化看在眼里。在時代巨變的洪流中,梁曉聲希望通過他筆下不同層面的人物,傳達他對社會的感知和心愿。親歷了新中國發展壯大的每一步,參與了時代進步交響的每個樂章,梁曉聲坦言,愛國之于他們這一代人,是發自內心的情感必然。
老戲骨王馥荔:拍好電影講述真實中國
被譽為“天下第一嫂”的老演員王馥荔生于1949年,12歲進入江蘇省戲曲學校學京劇,畢業后進入江蘇省京劇團。1974年長春電影制片廠為拍攝《金光大道》在全國挑選演員,尋找表演生活化,形象氣質好的女性,一眼相中了王馥荔。在這部電影中,她飾演的農村婦女呂瑞芳通情達理、善解人意又真實可愛,瞬間風靡全國。在王馥荔的演藝生涯中,所有得獎的角色都是配角,最讓她引以為傲的是在電影《日出》里飾演僅有三場戲的翠喜,這個角色讓她拿到了大眾電影金雞、百花雙獎。為了演好角色,王馥荔拜訪了原作者曹禺先生,去天津采訪了流落風塵的老人,把一口白牙畫成棕黃色,為此拍完全天的戲才吃東西。改革開放初,王馥荔、劉曉慶等演員參加了中國首個電影代表團赴法國訪問。她在心里暗暗發誓,要拍攝更多的好電影,向世界講述真實的中國。
雖然已從中國廣播藝術團退休,但團里每次召喚她上山下鄉下基層演出,王馥荔從不推辭,即使發燒生病也要參加,“每一次都把自己最好的狀態拿出來給觀眾看。”
王馥荔曾說過:“我是一個幸運兒,雖然和國家一起經歷了這么多的坎坷挫折,國家在成長,我也在生活中淬煉。”
老醫生郭繼鴻:為進步努力再努力
作為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內科副主任、我國心臟電生理領域帶頭人,已是古稀之年的郭繼鴻大夫,仍然堅持自己查房、出門診,甚至忙到嗓子沙啞。
1949年6月,郭繼鴻出生在北京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1968年,剛剛中學畢業的郭繼鴻懵懵懂懂,從北京來到了內蒙古巴彥淖爾農村,已經當醫生的哥哥把所有醫學課本都送給了郭繼鴻,經過簡單的學習和培訓之后,郭繼鴻就成為了年輕的“赤腳醫生”。
1978年,改革開放讓我國醫療衛生事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研究生招生恢復后,已在內蒙古醫學院上完工農兵大學的郭繼鴻考入了同濟醫科大學。當時,國內針對心律失常和心電學領域的研究幾乎一片空白。“沒有設備就自己造!”憑著大膽猜想,他找到一臺國外生產、報廢多年的腦電圖機,幾經改裝,竟然記錄出了清晰的心腔內希氏束電圖。郭繼鴻說:“因為這算當時非常前沿的東西,國內沒有這機器,所以我們要想各種辦法,把這個事情做出來。”
郭繼鴻主攻的心血管疾病領域也不例外。2018年,他牽頭成立全國心電醫聯體聯盟,讓邊遠地區患者能夠通過遠程診斷得到治療,此外,他還推動建立了中國正常成人心電圖數據庫,結束了長期依賴國外診斷標準的歷史。郭繼鴻說:“當我還是一個學生的時候,醫學的水平、理論和技術與國外差距很大,但是現在,幾乎已經和國外能夠同步。”
對于郭繼鴻而言:“面對成績與榮耀,面對挫折與失落,面對我摯愛的祖國與中華的榮恥、強盛與危難,面對著此時有限的人生與未來,我只有用同一句話,又是同一個回答:努力,再努力。”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比起一般人,有一群老人對這70年感觸尤深,出生時,他們和整個國家一起迎接初升的太陽;成長中,他們經歷著祖國發展歷程中的風風雨雨;如今,他們感受著祖國日新月異的建設成就。他們與祖國榮辱與共,一生堅定愛國信念;他們的生活歷經甘苦,把汗水淚水灑入史冊;他們用自己的故事,書寫著祖國成長壯大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