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若晨 劉英娟
摘要:在全國縣級媒體融合大潮中,諸多地方媒體融合出現處于困惑和觀望等待的被動狀態。其主要原因是沒有處理好變與不變的關系,導致融合浮在了表面,有些甚至出現了諸多的盲目性。媒體融合必須把握好媒體的社會責任,媒體傳播的內容,媒體從業人員基本素養的不變;全力推進體制機制的創新、思維方式的創新和平臺建設的創新,讓融媒體從內容到形式都發生深刻變化。
關鍵詞:媒體 融合 “變” “不變”
有人在“廣播獨家”發文指出,媒體融合其實就是一個全新媒體的再造,需要重新布局,重新投資。這種論斷只說對了一半。綜觀以移動互聯網為先導的發展態勢,媒體融合應該堅持黨辦媒體的性質不變,媒體的社會責任不變,為人民服務的職能不變,社會主義新聞傳播的內容不變。簡單地說,就是社會主義新聞傳播的初心不變。融合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媒體的傳播力、影響力、公信力、引導力和服務社會和公眾的職能,那么,媒體從業者在樹立互聯網思維,平臺建設,服務大眾上就得求突破、求變化,改革與時代不接軌的部分,解決傳播“最后一公里”的問題,讓媒體走在引領社會進步的前沿。
甘肅慶陽市首批建設的慶城縣、環縣縣級融媒體中心有變化,也有堅守;有突破,也有相融。慶城縣融媒體中心整合了慶城縣委外宣辦、縣電視臺、縣信息辦、縣傳媒中心、縣電視轉播臺5家媒體和單位,內設融媒體指揮調度中心、民生服務部、政務服務部等。環縣融媒體中心融合后,內設全媒體采訪部、新媒體節目部、技術運維部等9個部室和一個廣告傳媒公司。兩家縣級媒體都與甘肅新媒體集團共同打造手機APP客戶端,逐步將主流輿論陣地、綜合服務平臺、社區信息樞紐三個領域與手機APP客戶端融合,使新聞傳播、政務服務、社會服務、互動功能等與百姓息息相關的服務都能在手機APP客戶端辦理。不難看出,現在的融媒體中心已由最初的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加”邁向了相“融”;由單體融合、各自融合邁向區域融合、整體融合;由形式融合、體制機制融合上升為全媒體內容融合;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要求質量上臺階,要達到預期的目標,關鍵要處理好媒體融合中幾個“變”與“不變”的關系。
媒體融合必須堅持的幾個“不變”
媒體的社會責任不變。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實際就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在深度融合形勢下做強、做優、做實黨的媒體,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工程協同發力,鞏固擴大基層思想輿論陣地的重大舉措。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的關鍵一年。無論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融媒體,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四個維護”,忠實履行媒體傳播職責和使命,堅持正確導向,穩中求進,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提高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成為最嘹亮的主旋律,最昂揚的精氣神是媒體的主要責任,因而,無論采取什么形式融合,黨媒的社會責任永恒不變。
“新聞立臺,內容為王”這一根本宗義不變。傳統媒體從誕生至今,經過上百年不斷發展演變,其傳播形式無論如何變化,但“傳播新聞”這一基本功能沒有變,以“內容為王”這一基本根基沒有變。傳統媒體的優勢有三:第一,內容是原創的;第二,發布具有權威性;第三,質量有保證。同樣,經過融合后,若融媒體摒棄或弱化了主流媒體這些功能和根基,融媒體發布的內容就不是優秀產品,媒體融合就是不成功的。
融媒體的功能是多樣的,其“服務”功能凸顯,但其“傳播新聞”的核心功能不能變。新聞傳播的核心功能就是適應社會發展變化,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豐富多樣的信息需求、服務需求,以幫助人們實現美好生活的愿景,進而促進社會文明進步。人們滿足信息需求的緊迫當然不僅限于新聞傳播,但新聞傳播是其中最真實、最可靠、最豐富、最鮮活、最便捷的方式。新聞傳播的核心功能決定了新聞傳播的終極目標是傳播價值的最大化,這是過去傳統媒體追求的目標,也是當下融媒體追求的目標。
媒體從業人員的基本素養不變。媒體作為有組織、有效率、有責任的機構,為了追求傳播價值最大化,承擔其社會責任,就要求其從業人員一定要緊跟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為先導的技術的進步,不斷提升媒體從業者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大力弘揚開拓創新的時代精神,立于時代潮頭,引領風氣之先,開動腦力、與時俱進,主動適應新媒體格局和傳播形態的深刻變革,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形態、體制、機制,增強媒體融合報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搶占新聞輿論的制高點。媒體從業人員要不斷提升自身素質,不斷改進傳播方式,提高媒體的傳播效率。這是所有媒體對從業人員的期望和要求,也是所有形態媒體從業人員的終生追求。
媒體融合創新中追求的幾個“變”
體制機制要變,增強活力。近年來,面對突飛猛進的新媒體,許多縣市媒體陷入了困境。長期以來許多縣級媒體體制、機制僵化,面對咄咄逼人的新媒體,不敢改革、不會改革、不想改革,管理體制、用人機制、分配機制、激勵機制、約束機制等嚴重滯后,內部活力喪失、宣傳疲弱、傳播無力、陣地盡失。媒體融合若在體制、機制上不進行改革,不打破僵化的體制、機制,不建立起一套新的激勵、獎勵、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那媒體融合很難取得進展。
思維方式要變,用互聯網思維創新媒體融合。融媒體與傳統媒體最大的區別是從業人員的思維方式發生了質的變化。習近平總書記要求,面對互聯網和新媒體發展,各級媒體要強化和運用互聯網思維,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
所謂互聯網思維就是要求樹立移動大數據、人工智能意識,不斷創新載體和內容。互聯網時代,不進步、不創新就預示著消亡,這一點已經達到了極致,媒體從業人也感同身受。樹立互聯網思維,就是要有共享行為。過去我寫你讀、我演你看、我播你聽的單向傳播方式在互聯網時代發生了質的變化。人人都是麥克風,人人都是攝影者,人人都有話語權,人人都成了傳播者。這些都要求媒體從業者要與受眾互動起來,進行產品共享。互聯網思維是智能思維,一切以最先進的技術為支撐,將技術革命的最大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2019年3月初,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將4K、移動、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到全國“兩會”報道中,使新技術在媒體傳播方式、傳播的影響力上得到凸顯,可以說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日新月異。互聯網思維是大數據思維。在互聯網時代,對于新聞的不同判斷和認知,都需要用精準的數據來衡量來判斷,從而產生不一樣的新聞內容、生產流程。大數據成了生產新聞的指揮棒。
平臺作用要變,突出服務功能。融媒體建設使媒體從單純的新聞宣傳向公共服務領域拓展,將媒體與政務、服務等業務緊密結合起來,提供多樣化的綜合服務,滿足用戶多樣化的需求,開展“媒體+政務”“ 媒體+服務”等業務成了融媒體必備的功能。甘肅環縣融媒體中心就是把全縣的政務服務、社會治理服務、生活服務和與百姓息息相關的事務全部放在一個平臺上,為百姓提供方便。
技術進步帶來了輿論環境和媒體生態的深刻變革。面對這樣的變革,既要順勢而為,又要不忘初心,把握好“變”與“不變”的關系,就能辨明方向,掌握規律,謀定而動,才能較好地推進媒體融合與發展。
(作者單位:慶陽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