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治平
摘要:地處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延安富縣,素有“中國蘋果之鄉”“塞上小江南”“陜北小關中”美譽。在媒體融合的大潮下,如何跟上新時代黨對基層宣傳思想工作的要求,如何通過融合打通媒體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如何因地制宜整合宣傳資源,建設融媒體中心,富縣用“組建一個機構、建成一個平臺、修通一條道路、建立一種機制、生產一套內容”“五個一”新模式給縣級媒體融合提供了成功的模板。
關鍵詞:“五個一” ?破解 ?媒體融合 ?瓶頸
2017年以來,為破除縣級媒體發展瓶頸,陜西省富縣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率先與陜西廣電網絡公司技術合作,從機構、平臺、機制、管理等方面入手,整合縣域內宣傳資源,打造中央廚房,再造新聞生產流程,建成黨政集中宣傳平臺,大力推進農村“三屏一聲”(手機、電視、電腦、廣播)全覆蓋,打通了基層宣傳“最后一公里”。兩年多的改革也讓富縣這個小縣城在全國媒體改革浪潮中走出了一條具有自己特色的縣級媒體改革之路。這條路不僅開啟了西部地區與廣電系統合作的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先河,也趟出了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五個一”新模式。
組建一個機構
早在2016年,富縣就提出整合縣域內宣傳機構和資源的要求,以解決在宣傳報道上各自為政、采編力量分散、形不成宣傳合力、人力物力浪費的問題。2017年初便開始著手媒體融合,將媒體融合列為全面深化改革重點突破項目,從機構融合入手,成立以縣委書記為組長的專項改革領導小組,整合原縣委通訊組(外宣辦)、縣廣播電視臺、縣廣電辦、縣電子政務辦、縣委網信辦五家單位職能和人員,成立富縣融媒體中心。中心隸屬縣委宣傳部管理,核定事業編制40名。中心設主任1名、總編1名、副主任3名,內設辦公室、總編室(指揮調度中心)、新聞采訪部、數據處理部(中央廚房)、信息發布部、技術服務部、傳媒公司“兩室四部一公司”。
中心于2018年6月8日正式成立,統一運營縣域范圍內的紙媒、廣播、電視和新媒體等宣傳業務,全方位打造集“報、臺、端、微、網”多位一體的縣域全媒體中心。2019年4月,富縣又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與融媒體中心合署辦公,兩中心一體建設、同步運行。
建成一個平臺
富縣在西部地區縣級媒體融合中雖然走得早,但融合初期也是困難重重。僅僅組建一個機構,離“融”字差之甚遠。那么怎么融?怎么突破?打破傳統媒體的宣傳模式是富縣“融”的關鍵一步。2018年3月,富縣與陜西省廣電網絡公司合作,依托“秦嶺云”大數據中心,建成適合自身的“中央廚房”,并于當年7月6日正式投入使用。以云服務的方式構建富縣融媒體中心“中央廚房”,投入小、平臺穩定性強、安全性高、功能全。在人力十分有限的情況下,集中精力進行內容深度融合。
中央廚房是集新聞指揮、線索搜集、選題策劃、稿件傳送、素材共享、內容生產、審核審批、分類發布為一體的多功能平臺,完成了物理空間和技術平臺的上線,形成資源共享、載體多樣、覆蓋廣泛的媒體矩陣。中心以“中央廚房”為深度融合紐帶,不斷優化內部組織結構,破除不同媒體間的壁壘,統籌管理采訪力量,重構融媒體生產“策、采、編、發、評”環節的機制和流程。依托“中央廚房”,中心配套出臺無縫對接的線下機制,建立總編協調、值班調度、部門溝通、采前策劃、三級審核等系列制度,確保統一策劃主題、統一組織采訪、統一內容生產、統一編發推送。
修通一條道路
富縣融媒體通過“中央廚房”重構媒體生產流程,實現與上級媒體的對接,資源共享。那么,富縣如何打通向下傳播渠道?打通信息傳播“最后一公里”?
2018年7月6日,陜西省首個縣級黨委、政府集中宣傳平臺在富縣正式啟動上線,平臺的啟動上線成為媒體融合的里程碑。“黨政集中宣傳平臺”借助廣電網絡、多終端覆蓋以及用戶規模等優勢,整合了縣域內新聞、黨建、政務、農業、旅游等信息資源,構建了多點采集、統一生產、統一審核、統一分發、多端發布的綜合性服務宣傳平臺,平臺信息實現了縣域“三屏一聲”(電視端、PC端、手機端、廣播)全覆蓋。
此平臺以用戶為核心,以數據為支撐,致力于內容生產能力的升級,拓寬“新聞+政務+服務”功能,實現與廣大用戶的互聯網對接。平臺根據電視、電腦、手機、廣播、客戶端、微信公眾號、微博等不同特點進行內容和形式上的不同分發,群眾可以通過手機、電視、電腦、廣播等多種方式獲取新聞資訊,實現網上辦事,了解民生政策。其中“愛富縣”手機客戶端是陜西省廣電網絡公司為富縣量身打造的移動綜合性服務客戶端。它綜合了三方面功能:一是在媒體生產力方面,通過縣級融媒體中心省級技術平臺與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以及省、市各級媒體信息平臺的對接,有效解決縣一級媒體內容匱乏問題。與微博、頭條號等新媒體資源對接,打造媒體分發矩陣,解決了內容分發問題。二是在綜合信息服務方面,通過縣級融媒體中心省級技術平臺與陜西省政務服務“一網通”打通,為個人辦事提供了包含戶籍辦理、就業創業、婚姻登記、社會保障、證件辦理、消費維權等服務。為企業辦事提供了設立變更、年檢年審、準經準辦、資質認證、商務貿易等服務,零距離向個人及企業提供政務和服務功能,切實將融媒體平臺打造為“媒體+政務+服務”的綜合服務平臺。三是在社區信息交互空間方面,通過縣級融媒體中心省級技術平臺提供的百姓問政、富縣號等功能,打通了廣大群眾與地方政府的溝通渠道,建立了容納縣域各部門、各機構以及個人的信息發布空間,構建了縣域媒介生態。
建立一種機制
“唯改革者進,唯改革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富縣融媒體中心在改革初期,將人員改革列為重點對象。中心改革前除合署辦公的縣委網信辦,包含剝離廣播業務的廣電辦,原有員工56名,機構整合后,對其中13名不適應新崗位的人員進行了分流,剩余人員根據業務能力進行了崗位調整。
讓員工從以往只從事單一媒體形態的工作業務轉型成為適應全媒體工作的全能型人才,通過堅持“請進來”“走出去”的培訓顯得尤為重要。目前,中心已邀請國家、省、市專家專題性培訓10余次,分批次派出人員培訓90余人次,常態化組織140多名鄉鎮部門通訊員進行輪訓,已輪訓9次1287人次。另外,積極吸納專業型年輕人才。西部地區縣一級媒體要招聘專業能力強、學歷高的人才是不現實的。富縣融媒體中心傾向于發現本地的大學生和已從業人員在其他崗位的具有專業能力的干部,爭取縣委支持予以調用。目前,中心聘用年輕專業人員19人,調用5人。
為了最大化刺激內生動力,中心打破過去“大鍋飯”模式,實行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所有員工打破身份限制,實行聘用制,競爭上崗。根據《富縣媒體融合發展改革實施方案》,出臺《富縣融媒體中心工作人員績效量化考核辦法》,推行“基礎工資+績效工資+績效獎勵”的分配模式。在定崗定員定責的基礎上,以崗定薪,按勞分配,獎優罰劣,逐步縮小不同身份員工收入差距,向一線業務人員傾斜,打破編內人員和編外人員的身份差別,用一把尺子量人才、評業績,極大地調動了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從2018年10月開始,中心著手成立富縣融創傳媒有限責任公司,開始從完全財政兜底向“財政+自創自收”模式轉化,逐步緩解財政壓力,加大員工獎激勵機制。傳媒公司深度介入各個行業,通過“媒體+活動”“媒體+服務”“媒體+政務”等,策劃執行各類活動,運營文化宣傳、創意設計、圖文廣告、會展活動、商務信息、視頻制作等業務。中心與公司實行采編和經營兩分開制度,盤活縣區存量,做大縣區增量,探索“新聞+政務+服務+”模式,推動縣級融媒體中心可持續發展。
生產一套內容
“內容為王”是媒體融合的立身之本。突出本土化、特色化、定制化服務,打造地方性品牌欄目,是富縣融媒體中心新聞內容生產的特點。除在各終端制定本地化板塊內容,利用融媒體中心的傳播、媒資庫存等鏈接功能為本地內品牌塑造、文化旅游、行業等提供全面鏈接和服務,建立基層通訊員網絡,縱深匯集縣域內角角落落的信息,整合統籌了縣域內鄉鎮、部門自辦的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資源;依托“秦嶺云”大數據中心,分析用戶數據,抓取用戶關注點。
實行“社會化采集、專業化生產、多平臺互動”新業態。富縣在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建設過程中堅持移動優先,突出用戶意識,不斷適應媒體格局變化和受眾訴求習慣,不斷增強傳播的親和力和影響力。富縣融媒體中心在鄉鎮部門配備了140多人的通訊員隊伍,為中心提供基層素材,所有新聞素材匯聚到采編調度中心后通過統一生產審核把關后分平臺發布。
富縣融媒體中心先后入駐人民號、新華社現場云、央視新聞+、頭條號、抖音、微博等平臺,通過借船出海、借梯登高,讓新聞產品無處不在。開發了“愛富縣”手機客戶端、“富縣觀察”移動采編系統,注重與中央、省、市媒體在宣傳內容上的互聯互通,共同宣傳發布各自生產的新聞內容,改變了內容單一問題,參與了陜西電視臺全媒體直播的2019年黃帝陵祭祖、第四屆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秦嶺馬拉松賽、文化與自然遺產日特別節目等,積極融入省級融媒體建設統籌矩陣。
中心還打通了廣電網絡電視、PC端網站、手機客戶端及戶戶通應急廣播端口,將傳統媒體傳播方式與新媒體傳播方式統籌聯動,形成“多屏、移動、社交”的融合媒體傳播方式。自2018年中心成立以來,推出了一批傳播廣泛、深受歡迎的原創融媒體產品,在國家、省、市級媒體發表新聞1032條。在新華社現場云愛富縣聚現手機客戶端推流直播新聞78場,累計瀏覽量770萬人次,獲得了2019年新華社“現場云”報道優秀融合獎。2018年1月14日,中宣部副部長蔣建國深入富縣調研,肯定了富縣媒體改革“先走一步”的意識。同年9月11日,延安市縣級融媒體建設現場會在富縣召開,“富縣模式”得到推廣。12月,中心被中宣部列為重點聯系推動的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試點縣。(作者單位:陜西富縣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