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娟

摘? 要? “方匪一式,圓不一相”,紫砂壺造型精彩紛呈、千變萬化,可謂是造型藝術的寶庫。讀壺如讀人,每把壺都有不同的氣質和內涵,承載了人們的智慧和個性,滿足了人們不同的審美趣味和精神需求。本文以紫砂壺“金瓜·吉”為例,淺談其造型裝飾及其蘊含的人生寓意。
關鍵詞? 紫砂壺;金瓜·吉;自然意趣;文化意境
紫砂壺歷史悠久,從北宋發展至今,歷經時代的洗禮始終長盛不衰,表現出與時俱進的生命力和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精神,融合多種文化藝術形式于一體,在繼承傳統的同時融入時代審美和內涵,從眾多傳統手工藝品中脫穎而出,在中國傳統文化之林獨樹一幟?!胺椒艘皇?,圓不一相”,紫砂壺造型精彩紛呈、千變萬化,可謂是造型藝術的寶庫。讀壺如讀人,每把壺都有不同的氣質和內涵,承載了人們的智慧和個性,滿足了人們不同的審美趣味和精神需求。
藝術來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大自然美麗壯觀,賦予萬物獨特的生命,山川河流、花鳥蟲魚、云水草木,或美麗、或神秘、或峻拔,萬物都有自己的特色,讓人從中感受到獨特的趣味,領略到生命的真諦。每個人的一生,都有各種各樣可達和未達,最終會以一種精神物化的方式來實現人格的代償。這種代償可以是改變山河、可以是大寫文章、可以是絕美器物、或一曲絕唱……北宋詩人蘇東坡遭遇貶謫,曾寄情于自然,寫下流傳千古的名句:“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自古以來,像蘇東坡一樣寄情于山川自然的人數不勝數,他們從自然中汲取靈感、抒情達意,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留下了動人心弦的畫作。中國歷史上留下無數絕美器物,無一不是來自于精神人格上的代償,紫砂花器便是其中一種。紫砂花器是最具自然意趣的類型,它將自然界各種美的事物通過藝術化的方式呈現于紫砂壺上,抽象與具象相結合,寫實又寫意,在保持實用性的基礎上極大地再現事物的特征和神韻,具有極大的實用價值和觀賞價值。
紫砂壺“金瓜·吉”(見圖1)是典型的花器,此壺巧妙地運用貼花、捏塑等裝飾技法,將南瓜成熟飽滿、生機盎然的形象移接到紫砂壺上,使作品栩栩如生、意趣盎然。縱觀整壺,壺身筒飽滿敦厚、重心沉穩,恰到好處地結合了筋紋器的造型特點,以流暢有力的筋紋線條將壺身劃分為均等的若干部分,筋紋器十分注重整體的造型比例,要求各部分嚴謹齊整,筋紋線以壺鈕為中心點延伸至壺底,使作品顯得凹凸分明,呈現出飽滿的張力,將南瓜飽滿成熟的狀態表現得淋漓盡致,極具形式美和韻律美;壺蓋為嵌蓋,此款嵌蓋制作較難,各邊弧線要與壺口嚴絲合縫、緊密貼合,需要對造型比例有極高的把控,此壺嵌蓋與壺身渾然一體,可見藝人的制壺功底;壺鈕意趣盎然,模仿南瓜瓜蒂設計而成,壺鈕上紋路逼真自然,可謂錦上添花;壺流仿若由瓜葉卷曲成形,其形態自然、葉脈清晰;壺把呈圈形,宛如自然彎曲的藤蔓,其上紋路逼真,與壺流相輔相成,襯托出別樣的生機;身筒采用瓜葉裝飾,葉脈清晰、立體生動、意趣盎然,使得作品更為逼真。整壺采用優質原礦段泥制成,其質砂而不礫,呈古樸的黃綠色,契合南瓜成熟的色澤肌理,有金秋之韻,奠定了整壺的基調,渾然天成。整壺泥料、造型與裝飾相互搭配,整器仿自然中瓜果的形態制成,生動自然中表現出一種田園閑趣,讓人感受到濃郁的自然氣息,意境呼之欲出。
宋代詩人秦觀有詩云:“我來仍值風日好,十月未寒如晚秋?!蓖砬镫m至,世間萬物依然風姿綽約,瓜果豐碩,庭院處處飄香。深秋的風韻就像一位成熟的女子,經歷種種不同的階段,顯得氣質卓越。紫砂作品“金瓜·吉壺”飽含了瓜趣、葉趣、蟲趣,還有那數之不盡的情趣?!敖鸸稀ぜ獕亍贝砹酥袊鴤鹘y文化中的田園文化,田園文化是中國藝苑中最具有東方情調的亮麗風景線。這世上的絕美器物,大多來自于精神或人格的代償,此壺也是別有深意。古今多少文人、士大夫心懷天下卻生不逢時、仕途不常,一腔智慧和才情卻無用武之地,他們兩袖清風,不屈服于強權、不為名利所惑,卻屢遭貶謫,輾轉萬千之后寄情于山水,逃避現實的紛爭喧囂,從自然中獲得心靈的平靜,達到淡然灑脫的人生境界,體現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同時,也體現出了一種歲月更迭、瓜熟蒂落的自然景象,流露出金秋之際、萬物收獲的喜悅與滿足,也借物抒情,人生也正如眼前的這把“金瓜·吉壺”一樣,歷經風雨才能收獲成熟、圓滿,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里,以“金”寓意“富貴”,寓意面對唾手可得的富貴,卻依然能腳踏實地,不走捷徑,堅守本心。
一把成功的紫砂作品,不僅給人以實用性和觀賞性,更能讓人從中收獲人生的感悟,得到精神的共鳴,在人與壺的交流中實現精神和情感的升華。紫砂作品“金瓜·吉壺”在本質上傳遞了收獲與付出的人生感悟,以及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生活愿望,啟示人們以平和簡潔的心態去看待人生,去享受人生。
參 考 文 獻
[1]吳佳音.金瓜天然趣,六方古壺風——“六方金瓜壺”漫談[J].江蘇陶瓷,2016(2):61-62.
[2]范萍.探析“南瓜壺”的仿生造型特征[J].江蘇陶瓷,2015(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