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闡述了臨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提出了今后發展思路,分析了非遺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及困難,給出了今后的工作思路及建議。
【關鍵詞】非遺保護現狀;問題困難;工作思路建議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臨夏有著悠久的歷史,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造就了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河州花兒聞名遐邇,彩陶藝術異彩紛呈,民族建筑獨具特色,各類古文化遺存、歷史遺跡、古動物化石群、恐龍足印、磚雕、雕刻葫蘆、民族地毯、刺繡等民族民間工藝品遍布全州境內。近年來,在挖掘整理、開發利用地域文化,民族、民俗文化資源中,我們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組織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保護和申報工作,挖掘和整理了一批民族民俗文化資源,臨夏穆斯林民居、臨夏穆斯林面食技藝等項目列入臨夏州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東鄉族口頭文學與語言、和政秧歌、臨夏葫蘆雕刻等29項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松鳴巖花兒會、臨夏磚雕等11項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了全面展示臨夏州絢麗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制作了全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版面,每年在中國文化遺產日進行一系列展示展演宣傳活動。臨夏州被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花兒之鄉”,康樂縣、和政縣被分別命名為“中國花兒保護基地”“中國花兒傳承基地”,永靖縣、積石山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民歌考察采錄地”。成立了中國民協花兒文化專業委員會,省民協命名了70多名優秀花兒歌手;建立了花兒歌手檔案,培育了一批花兒新秀;臨夏州著名花兒歌手參加了北京、新疆、青海等省(市、區)演出活動,推出了臨夏花兒,宣傳了臨夏;整理出版了一系列臨夏州民族民間文化系列叢書,出版發行了花兒專輯等VCD、CD光盤。
每年繼續挖掘、申報州級、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搜集整理、挖掘普查民族民間文化,整理出版系列叢書。為進一步傳承發展豐富的民族、民俗文化遺產,對八坊十三巷民族風格的民居,通過庭院布局、室內擺設、情景復原、音像實物等形式,集中展示各民族生活習俗、生活器具和建筑藝術。博物館收藏展出民族、民俗文化遺產實物資料,用雕塑和微型景觀等形式展示臨夏保安腰刀鍛造技藝、臨夏雕刻葫蘆、東鄉搟氈技藝等重點的民族民俗文化。州文化館開展民俗演藝活動,集中充分展示臨夏民族、民俗文化風格,體現臨夏文化內涵,提升臨夏文化品位,突出民族性、特色性、民俗性。
臨夏州民族民俗文化博大精深,但由于缺乏統一的組織協調、規劃,以及經費、人才等因素的制約,在搶救、整理、研究、開發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和不足。一是民族民俗文化保護開發環境亟待改善,目前保護現狀堪憂,大批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文化資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二是一些口頭與行為傳承的各種民間敘事傳唱的長詩、技藝、禮儀、節慶等文化遺產尚在逐步流失;三是各民族身懷絕技的藝人所剩無幾,挖掘搶救工作急需開展;四是搜集、研究專業人才相當缺乏,文化研究性人才應該引起各級領導的重視,全州各縣(市)要高度重視、成立保護領導小組及制定普查保護方案,科學規劃,深度開發,推陳出新。我們應該抓好花兒、民族民俗、鄉儺文化、磚雕、雕刻葫蘆等項目的搶救、挖掘、整理、保護和利用。同時,要盡快搶救瀕臨滅絕的民俗文化,建立音、像、實物、文字等配套的民間文化藝術檔案和資料庫,加大人才培訓和培養力度,組織舉辦以花兒藝術節、民族民間工藝博覽會等專題文化節會,形成文化部門組織、全社會參與的機制,推動民族民俗文化的健康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發展思路,在州上領導的重視關心下,臨夏州的民族民俗文化產業經過幾年的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初具了一定規模的文化產品體系,端倪出文化產業的雛形。研究制作出了彩陶工藝品、彩陶復舊、臨夏磚雕、雕刻葫蘆、保安腰刀、牛角制品、刺繡繪畫等一系列文化特色產品。通過對文化資源及文化產品的市場調查表明,全州除磚雕、彩陶復制、刺繡工藝品等文化產品正在形成產業的同時,雕刻葫蘆產品具備了一定的規模。目前,我州臨夏縣江川村96戶(其中含企業戶、市工藝美術公司)300多人從事葫蘆種植、雕刻及銷售行業。刻葫蘆產業主要集中在臨夏市和臨夏縣,月生產量可達400~500件,每件售價在5元、8~100元、200元,少量精品可達200元以上至數千元。據不完全統計,全州刻葫蘆年產值可達150萬元。
目前,我州在發展特色文化產品中主要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與困難:一是沒有建立專門的管理機構,缺乏有效的組織協調領導。現有的大部分文化產品產銷處于戶型式、自由式、松散式經營模式,尚未形成具有地域特色與民族特色的文化產品經銷體系。二是資金困難,無力投入對文化產品進行高層次開發、研制,使我州豐富的文化資源無法變成豐厚的經濟資源。三是缺乏設計、研究的專業人員,大部分文化產品處于一般化,缺少精品,缺乏市場競爭力。四是行業不規范,存在著不正當競爭行為,產品無統一標準,低質高銷(這一方面,刻葫蘆產品現象突出),導致失去信譽、失去市場。以上存在的問題,既是文化產品發展壯大的難點,又是制約的因素。在今后的文化特色產品的發展中有以下六條思路與建議:
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切實發揮政府的引導與倡導作用,營造發展和諧氛圍,貫徹省、州制定的一系列有關發展產業的各項政策,從宏觀上做好調整,預測市場,引導經營者依法合法經營。文化產品的營銷主要依靠市場運作,隨著市場體系的日益健全與完善,遵循經濟市場規律,從市場需求出發生產產品,在注重社會效益的同時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用市場調節產品的供需要求。
發揮職能部門的作用。要將文化產業和特色文化產品做大做強,不僅依靠企業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尚需相關部門的積極配合與參與,要發揮商務、文化旅游、工藝美術有限責任公司等部門和企業的職責,齊抓共管,相互協調,形成合力,切實為發展文化產業和生產特色文化產品做出各自應盡的貢獻。
——州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在進一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臨夏神韻磚雕有限公司等文化企業的作用,組織人員開發研制出一批質量高、上檔次、具有文化內涵和品位的文化產品,深層次挖掘文化神韻,設計一批既有時代感,又不失傳統與民族風格的文化精品、圖案圖紙,提供給企業進行加工、雕刻、制作。
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圍繞民族民俗特色文化產品開發旅游紀念品,導游對外地游客應該大力宣傳臨夏的特色產品,推薦文化產品,并協調在旅游景點開展銷售服務工作。
——商務局要利用省內外各種節會大力宣傳和積極推介我州文化產品,鼓勵相關企業積極儲備一批藝術精品,積極開拓市場,為我州文化產品尋求更多的發展途徑。
發揮文化企業和經營者的作用。這一方面分三個層次進行:一是以現有的文化企業公司為依托,盤活文化資源,生產文化特色產品。二是以文化企業公司為平臺,整合文化資源,將分散的文化資源及文化產品經營戶整合起來,同時,在文化產品設計、制作上下功夫,設計出一批式樣新穎、制作精美的文化產品,借以提升文化品位。三是將分散的各類專業人員和各類藝人歸納管理。建立一所文化產業綜合場所,由政府設立人才培訓基金,集中專業人員研究、學習、培訓提高。特別注重臨夏磚雕、保安腰刀、刻葫蘆產品的研制工作,使其在實踐中培訓、提高。將現有從事文化產品的零散藝人及專業人員分類進行登記,建立檔案,以組織形式將其納入管理,納入培訓。逐步建立一支懂藝術、懂技術、善經營文化產品和研制文化產品的人才隊伍。
開發特色文化產品所需的資金。主要以政府扶持、社會融資、自籌三個方面解決資金。一是州財政每年投入扶持基金,連續三年,或一次性投入扶持資金;二是面向社會廣泛融資,采取集資、入股、捐助等形式吸納資金;三是文化企業尋求金融貸款,投入研究開發文化產品。
開拓市場,必須樹立品牌意識。除臨夏市工藝品美術有限責任公司注冊“河葫牌”雕刻葫蘆和臨夏神韻磚雕有限公司注冊“河州磚雕”外,大部分產品均無商標,缺乏自我保護意識。通過政府相關部門協調,在擬成立有關機構的統一指導下,將民間零散的文化產品注冊登記,建立商標。產品有了商標,便賦予了內涵,便有了商機,才能更大地開拓市場、占領市場。
鑒于臨夏州文化資源相對豐厚,但經濟欠發達的現狀,積極拓寬思路,發揮行業優勢。一是引進外資,尋求商機,與外地企業聯合開發文化產品;二是將產品打向外地的同時,亦可將我們的人才向外輸送,學習他人之長,彌補自己之短,提高產品質量,拓展發展空間。
總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充分發揮臨夏州豐厚的文化資源優勢,開發文化產品,推介文化產品,促使文化產品形成規模,推動文化產業發展。
作者簡介:馮愛華(1978-),甘肅寧夏人,本科,館員,研究方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