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讓文物說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這是新時期博物館肩負的歷史重任。開啟時空之門,讓文物走入大眾視野,實現前世今生的良好對接,推動文化事業的發展,滋養人文的素養。讓文物活起來,是一個大課題,涉及文物資源的方方面面,諸如考古、文物修復、博物館等。對此,對文物陳展途徑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
【關鍵詞】文物陳展;設計;“活”
【中圖分類號】G265 【文獻標識碼】A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新時代下讓文物走進尋常百姓家,讓文物說話,讓文物“活”起來,已成為文博人需要重點關注和探究的重要課題。文物承載著過去,折射著未來,在中華傳統文化的星河中照亮著歷史的前世今生。開啟時空之門,讓文物說話,在文物陳展的過程中與歷史對話,訴說來龍去脈,秉承優秀品質,提升人文素養。文物陳展是觀眾與文物進行一次近距離接觸的活動,能使觀眾直接與文物對話,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對此,各大博物館都應重視文物陳展,加強文物陳展途徑的研究,以更有效地實現文物展覽的目的。
一、文物的含義及其陳展概述
在我國九百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先人們創造了豐富的、優秀的傳統文化,這是留給我們后人的巨大文化財富。其中,遺物、遺址、遺跡、墓葬等具有鮮明的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等價值,我們現在統稱為文物。從文物特性的角度來看,文物分為可移動文物和不可移動文物兩類。可移動文物有陶器、瓷器、銅器、鐵騎、玉器、書畫、工藝品、古文獻等;不可移動文物有遺址、墓葬、石刻、古建筑、紀念址等。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我們擁有無比豐富、無比深厚的文物資源,為我們進行文物陳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活水,涵養著人類的精神文化素養。
文物陳展是人們了解文物、走進歷史的主要途徑之一。在陳展過程中,人們與文物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時空之門開啟時,人們進入了那段塵封已久的歷史往事,文物則邁著疾速的步伐走進新時代。開啟時空之門,讓文物說話,做好文物陳展工作,是每個文博人的歷史使命。
二、文物陳展的具體途徑分析
(一)創設適宜的陳展環境
陳展環境是影響觀眾與文物交流互動效果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影響藏品保護的重要因素。良好的陳展環境有利于觀眾專心一意地沉醉于文物的探究中,有利于避免因環境的不利因素對文物造成損害。因此,創設適宜的環境是文物陳展的首要條件。
1.注重基礎設施,筑牢第一道防線
基礎設施是文物陳展的基本工作。陳展的場館內要配備消防報警、安全防護等設施,加強第一道防線的防護。在場館建設過程中,要注重建筑材料的選擇,要選擇那些具有環保性能和防震的新材料,內外層還要噴刷防火涂料,以最大程度降低火災等險情隱患。對防震材料的選擇,要多借助防震技術,確保展柜和文物底座的牢固性,能夠起到防震抗動的作用。
2.優化內部環境,營造良好氛圍
環境營造涉及到博物館的方方面面,這里只重點談一下內部參觀環境。其中,整體風格的確定,展廳高度、通道、門廳、序廳、回廊的風格是否一致,是否與展覽主題相符;采光方面也異常重要,陰暗與耀眼兩個極端絕不可取,全天光與全燈光也同樣不合理,二者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天光采光方式讓參觀者心情放松,而全封閉的完全由燈光主宰的環境則多少讓觀者有些壓抑。目前,國內外有很多的博物館如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紐約博物館等,都很好地做到了以上這幾點要求,實現了大環境、展室、重點展示等各個結構的部分與整體完美的協調。因此,要打開時空之門,讓文物說話,就要極其注重展廳整體風格的營造,有效地考慮觀眾的參展感受和體驗,營造有利于讓文物說話的條件和氛圍,讓觀眾主動融入與文物對話、互動的過程中來。
(二)加強文物的保護管理
“王謝堂前燕,飛入百姓家。”文物走進大眾的視野,曝光的頻率和程度加大,和社會的接觸面擴大,從保護技術因素來看,要求做好文物的保護管理工作。
1.加強對文物保護管理人員的培訓
對文保人員不定期地加強文物保護培訓,是很有必要的,有利于提高文物保護的質量。同時,加強文保定期巡視,確保文物不被人破壞、不污損、不丟失;要采取科學、合理的管理手段和保護措施,以真正保障文物安全。
2.定期清點陳展中文物藏品的數目
文物陳展中的清點,是指按照陳展的文物清單對每件文物進行全面記錄,保證物、賬、卡三方信息相一致。并且若發現文物出現病害,要及時進行護理,做好保護工作。這就表明陳展文物的清點需要是掌握了一定文物保護基本知識的人員,比如那些不適合長期陳展的文物要定期更換,要注意做好展廳的除濕、通風、防蟲、防塵和防紫外線以及防氧化等。在清點過程中,一旦發現有破損,必須及時報告,切勿隨意自行處理。對于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破壞,要盡量降低自然因素對展品的損害程度。定期清點的時間和次數可以根據不同的文物和文物陳展的具體情況來選擇,最好3個月一次,最長不超過6個月一次。
3.妥善處理既不在庫房又不在展廳的文物
眾所周知,在每次的文物陳展籌備活動中,總是有一些文物因為各方面的情況既沒有及時進入庫房,又沒有出現在展廳,散落在陳展場館某個角落或者布展人員手中。這些文物沒有受到專業的保護,容易引起丟失、損害和混亂,安全性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要妥善處理這些既不在庫房又不在展廳的文物,從健全文物陳展提取管理制度或管理方法入手,讓文物藏品既能順利出庫,又能安全返回。
(三)根據文物歷史特征選擇集體陳展或單體陳展
我國文化遺產豐富多樣、博大精深,既有墓葬遺產,又有遺址遺產,等等。現在有些博物館在文物陳展中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將墓葬和遺址中的藏品做一些取舍,展示的都是品相好的文物,而那些品相不好,有些殘破的文物,或是缺少陳展價值的,都會被深藏起來,甚至被遺忘。筆者以為,就墓葬而言,這是一個沉睡的歷史文化,是當時社會文化的一個縮影,通過考究一個細小的遺物如一個小小的錢幣等都能探查出一二,因而墓葬出土的文物需要集體陳展,在條件、環境允許的情況下進行整體展示。因為如果單獨展示某一文物,或者進行不同時代文物的對比展示,這種方式固然有一定的優勢,但割裂了歷史的一段文化。而對于那些破壞嚴重的墓葬或者遺址,經過挖掘后只剩下殘余的文物,難以進行集體陳展的,則應當和其他文物匯聚在一起進行陳展。對集體陳展來說,單獨陳展往往適合那些具有特色、代表一段歷史時期文化和保存完好的墓葬或遺址,比如海昏侯、中山王、秦陵兵馬俑等。
三、結語
綜上所述,文物展覽曾經被認為是遠離大眾的、具有一定知識門檻的、高高在上的享受,現今,竟然變得如此風靡、如此大眾,值得深思。無論是拿著放大鏡對著一枚玉器細細觀察的老人,還是那些被罕見金餅“亮瞎眼”的年輕人;無論是好奇于“婦好”這個亦王后亦將軍的傳奇故事,還是被在位僅27天的西漢廢帝劉賀的戲劇人生吸引,一件件出土文物,一個個考古故事,足以讓每個觀展者沉浸在千年歷史之中。讓文物“活”起來,不論是由小變大,還是由大變小,抑或由靜變動,都是博物館開啟時空之門,讓文物說話的有效方式。因此,讓文物“活”起來,不是趕時髦,更不是追形勢,一切都要從游客的心理需求出發,從表現文物的價值出發,從觀展的實際、受教育的效果出發,只有這樣,文物的“活”才活的有意義,有生命力。
參考文獻:
[1]王德強.讓文物說話——淺談新時期博物館的陳展方式[J].大眾文藝,2017(23):31-32.
[2]宋笑飛.陳展中讓文物“活”起來[N].中國文物報,2016-08-02(8).
[3]袁慶曙.數字化互動陳展技術與系統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9.
[4]李建麗.陳展文物管理方法初探[C].博物館藏品保管學術論文集.北京:北京博物館學會,2004.
作者簡介:苗蕾,女,漢族,山東日照人,研究方向:博物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