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廣
近二十年來,學界、專業人士乃至全社會對垃圾分類的呼聲很高。的確,實施垃圾分類既能夠有效減量,保護環境,又能夠使資源回收再利用。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但是,垃圾分類工作推行得步履蹣珊,并不順利。由此導致垃圾分類的現狀是:雖然我們提出垃圾分類已經多年,但真正做到完全意義(投放一收集一處理一再利用)上的垃圾分類的地方少之又少。
這一問題受到了媒體的高度關注。記得2017年京城一家全國性報紙的“讀者來信”版曾以《生活垃圾分類,到底卡在哪?》為題征文。討論這一問題。作者們給出的答案是:公民參與意愿不高;公民素質差,家中不分類;沒有分類的激勵機制;分類回收的基礎設施不完善……但我對上述言論不以為然。因為從見報的文章看,均未找到問題的“病灶”,觸及到問題的實質與根本。
那么垃圾分類工作進展緩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投入大產出效益不明顯是主要原因。現在國家加大投入力度,各級政府積極推動,科學有效實行垃圾分類和回收利用,相信產出效益不明顯問題會逐步解決。
實際上,四類垃圾中,有害垃圾、廚余垃圾、其他垃圾是這次分類的重點,可回收物多數一直被回收著。可回收垃圾從居民手中到垃圾處理場要過幾道關。第一關是居民。我們歷來有勤儉持家的傳統。包括筆者在內的許多家庭的快遞、牛奶的包裝箱及其它紙殼,舊的書報雜志,易拉罐,礦泉水瓶等可回收垃圾都是放到陽臺一隅,攢多了,再賣給收廢品的。所以垃圾桶里的可回收垃圾根本就不多。第二關是撿破爛的。的確也有少量的可回收垃圾被扔進垃圾桶里。我家窗戶對面就放置著一個垃圾桶,這個垃圾桶每天都被許多個撿破爛的人翻動或者伸頭看過。這些撿破爛的人有的是本小區的,有的是外來的。垃圾桶里一旦有可回收垃圾也不會逃過他們的火眼金睛。如果再有“漏網之魚”,還會有接下來的第三關:垃圾清運工。我發現,幾乎每個清運垃圾的電動三輪車上,全都懸掛著一個臟兮兮的尼龍袋子,這是用來裝可回收垃圾的。垃圾清運工將礦泉水瓶、紙殼等可回收垃圾撿拾出來,攢多了,賣給收廢品的——這其實也是垃圾清運工的一項副業收入。第四關是垃圾轉運站。許多垃圾轉運站的工人見到可回收垃圾也要撿拾出來,攢多了,賣給收廢品的。
可回收生活垃圾經過上述幾道關后。真正運到垃圾處理場的實在是少之又少。實際上。在許多地方的垃圾處理場周圍也有“專職”撿破爛的人。他(她)們也會將可回收的垃圾撿拾出來,賣給收廢品的,以此來維持生計。
即使是在許多地方的車站候車廳、醫院、影劇院、商場、火車上等公共場所的可回收垃圾也很難同不可回收垃圾一起被送到垃圾處理場。因為這些地方或單位的保潔工。甚至工作人員(如火車上的列車員)也會將礦泉水瓶、硬紙殼、廣告傳單等可回收垃圾收集起來,賣給收廢品的。城市主次干道設置的可回收垃圾桶,有的里面有不可回收垃圾,有的空空如也,有可回收垃圾的實在是少之又少。
我國擁有數量龐大的撿破爛大軍,有媒體報道。僅北京市就有八九萬人撿破爛。發達國家居民將淘汰的舊冰箱、舊洗衣機。甚至舊汽車隨意丟棄,如此現象在我國不會出現。因為這些舊貨的主人只要坐在家里就會有收舊貨的將它們收走,使之變成現金。在我們這里。丟棄可回收垃圾就等同于丟棄現金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
如此現實,城市的管理者在垃圾分類的運營中肯定會遇到可回收垃圾很少的尷尬。垃圾分類涉及投放、收集、運輸、處置四個環節,這四個環節最終要形成一個閉環才有意義。四個環節中有的可能會產生利潤,有的投入大于產出,政府的投入肯定是巨大的,這就需要城市管理者們做足調研,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垃圾分類各環節的投資實施運行方案。該多花錢的環節多花錢,能利用民眾的力量節省財力的就節省。把錢花到刀刃上。
另外三類垃圾的分類處理,比如有害垃圾進入各類危廢處理企業進行無害化處理;濕垃圾通過“就地就近、一鎮一站”的濕垃圾處理設施和分散設備進行資源化處理;干垃圾進行衛生填埋或焚燒處理等,對我們生態環境的改善將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不過填埋仍然會占用土地,像干垃圾中不可降解的塑料等的處理仍然是個難題,焚燒發電是個好辦法,如果能解決污染問題就完美了。希望科學家們能夠研究出所有垃圾都能夠循環利用的辦法,讓我們的生活有一天能夠真正實現“零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