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
醫院消毒中心是醫院實現醫療安全的重要一環,負責對各科室醫療器械、用品進行消毒、滅菌工作,為各專業提供無菌化的物品,承擔著重要的醫療責任。醫院消毒中心的工作質量,是醫院減少感染事故,實現較高的醫學水平的基礎條件。通過對消毒中心的日常工作進行分析,發現在實際管理過程中,濕包現象出現的頻率較高,對無菌現象的影響較大,是消毒中心提高無菌化水平的關鍵,所以處理消毒滅菌包的濕包現象意義重大。為了更好地對濕包進行管理,醫院消毒供應中心從2018年6月起,對濕包控制改進管理、更新流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1 臨床資料 我院2018年1~6月共進行1 031個滅菌鍋次,滅菌包數量53 615 個。2018年7~12月共進行1 029 個滅菌鍋次,滅菌包數量52 963個。
1.2 滅菌條件及濕包判定 消毒中心滅菌器的壓力≥205kPa,滅菌溫度130℃,滅菌時間平均為8min,根據器材的類型有所差異,干燥時間大于10min。
濕包結論的判定遵循相關的國家標準,分別是:①包裹為非防水密封時,外包裹出現水跡或潮濕;②滅菌包內部或內部物體出現水滴或潮濕。通過以上標準判定,滅菌包為濕包的納入分析范圍,對濕包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
1.3 濕包原因分類 通過魚骨圖進行濕包原因分析(見圖1),分為客觀原因、包裝問題、人為因素、物品發放、物品裝載等,此外還有滅菌器故障等設備故障的原因。

圖1 濕包產生的原因分類
1.4 原因分析
1.4.1 包裝不當 ①包裝材料在滅菌前受潮,或紙塑包裝袋中未安置吸濕巾;②待滅菌物品超大超重,如器械包過重、敷料包體積偏大,均能影響蒸汽的穿透和排出,從而引起濕包;③金屬類器械重疊包裝時沒有使用吸水布分隔,或金屬類物品的重量超過7kg,在采用壓力蒸汽滅菌時,器械表面會產生相對較多的蒸汽冷凝水聚集,導致濕包的產生;④包裝時過松或過緊,都易造成濕包。
1.4.2 裝載不科學 ①消毒包的裝載量決定了消毒包內部的空間密度,裝載量過大會阻礙蒸汽的通過,造成蒸汽凝結、消毒包潮濕,裝載量不足會造成蒸汽無法排除,冷凝濕包;②滅菌包的擺放過于緊密,會影響滅菌介質的穿透;③金屬類物品和敷料包混放。
1.4.3 滅菌操作不嚴謹 ①蒸汽質量差:由于滅菌的蒸汽必須為飽和熱蒸汽,若滅菌期間,壓力蒸汽滅菌器的冷凝水偏高,或滅菌前,管道中的冷凝水沒有排放干凈,則水和蒸汽兩者混在一起,使得蒸汽質量下降;②機器故障或者能源切斷:打斷正常的滅菌過程,會使蒸汽停留在消毒包中,滅菌器內部溫度的降低,也會直接造成冷凝水的迅速生成;③人為原因:由于操作規范制定不嚴謹或者人為操作失誤造成的原因比較復雜,按照影響滅菌器位置可以分為未達到運行溫度、滅菌器密封故障、蒸汽排氣通道故障、降溫操作不規范等多種情況,共性是人為地破環了滅菌器升溫、滅菌、降溫的過程,造成冷凝水濕包,從而嚴重影響無菌化處理的過程。未經過緩沖間,則很可能因較大的溫差而引起冷凝,從而造成濕包;干燥時間過短造成濕包。
1.4.4 運輸、儲存因素 ①無菌包掉落地上,造成損壞,易出現濕包現象;②將滅菌包卸載并轉移至運送車平臺上,若車上滅菌包之間的間隙過小,也極易出現濕包現象;③存放滅菌包的存儲架,與墻壁之間的距離小于5cm;④金屬放置平臺最容易導致濕包。
1.5 應對措施 通過對濕包情況出現的問題進行統計分析,充分暴露了現有管理中出現的問題,需要通過管理手段應對濕包的出現,減少消毒供應中心濕包流向科室的情況。
1.5.1 規范包裝 應根據物品的類別與實際需求規范包裝:①包裝材料的選擇十分重要,應選取不會散落的純棉布料,且采用高溫清洗、脫脂去漿,確保其彈性與穿透性;②在消毒包包裝前,還需要保證被消毒物品的干燥度,通過人工清潔,要檢查不吸水物品,如玻璃、金屬、陶瓷等物品整個表面的干燥度,對醫療織物的檢查標準,需要保證含水量小于5%;③對于多個堅硬物品在同一消毒包中消毒的情況,為了避免因為內部空間復雜造成冷凝現象,需要用防水織物將物品隔開;④對于不同的滅菌器,按照蒸汽通過率,對待滅菌物品體積進行管理,使用下排式壓力蒸汽滅菌鍋時,待滅菌物品的體積不宜大于30cm×30cm×25cm,而使用脈動預真空壓力蒸汽滅菌器則不宜超過30cm×30cm×50cm;金屬類物品的重量不宜超過7kg;敷料類物品的重量不宜超過5kg[1];⑤包裝時應松緊適中,過緊不利于蒸汽的穿透。
1.5.2 科學裝載 應嚴格按照要求科學裝載:①按照不同類型滅菌器的要求,對裝載量進行嚴格控制,能夠有效地降低濕包產生的可能性;預真空和脈動真空滅菌器由于不需要持續排出蒸汽,裝載量的上限可以達到總體積的90%,下排氣壓力蒸汽滅菌器由于需要蒸汽流動空間,裝載量的上限為總容積的80%,裝載量的下限是為了防止出現小裝量效應,造成空間內的蒸汽無法排除,形成冷凝水;②待滅菌包裝放時應避免與滅菌柜四壁接觸,滅菌包之間應保持2.5cm 以上的間距,不可緊密貼合,保證蒸汽的穿透和排出[2];③物品排放盡量按類別擺放、滅菌;應將難滅菌物品放置上排,大包置上,小包置下;按照消毒包內消毒物品的不同,也需要按照物品的材質進行區分,器械包一般擺放在滅菌器的下部,要保證相互之間不交叉,與滅菌器內部底面保持垂直;④帶篩孔的器械,滅菌前需對孔進行開閉處理;帶口的器械(如碗、盆等),開口應朝下放置。
1.5.3 嚴控滅菌程序 ①滅菌器應保證良好的性能:適時檢測滅菌柜冷凝水排水口通暢性、柜門密封性,按時清洗過濾網;②向滅菌室輸入蒸汽時,應慢慢將冷凝水泄出器前端的閥門打開,將其中的空氣與冷凝水逐漸排除,確保滅菌效果;③保證蒸汽飽和度:蒸汽干燥度需控制在97%~100%,而含水量應控制在3%以內;同時,在蒸汽壓力監控下,確保蒸汽由蒸汽發生器輸送至各個滅菌柜內;④滅菌結束后,待滅菌器內外室壓均降至零位,再緩慢打開鍋門,待物品冷卻30min 后,方可取出,同時強制干燥至少30min,自然干燥則需3h 以上[3],有條件應設立緩沖間,避免溫差過大引起冷凝水;⑤應急措施:遇突發性停水或停電,應及時采取手動裝置盡快排出滅菌器中的蒸汽。
1.5.4 合理運輸與儲存 ①裝載運輸過程應嚴格依照相關規范進行,若無菌包掉落地上,應視為污染處理;②存放滅菌包的存儲架,應選擇木質或隔濕平臺,且與墻壁之間的距離應大于5cm;③滅菌包應擺放合理,且存儲室應隔絕冷空氣;④滅菌包的含水量不可超過3%,若超過6%即為濕包[4],應及時處理。
實施改進措施前發生濕包545 個,原因分別為客觀原因63 個(11.6%),包裝問題83 個(15.2%),人為因素116 個(21.3%),裝載問題127 個(23.3%),滅菌器故障84 個(15.4%),物品發放72 個(13.2%)。改進措施實施后,濕包率從1.01%(545/53615)下降到(157/52963)0.30%,通過管理手段的配合,基本可以杜絕濕包情況的發生。
濕包問題是誘發醫療感染的重要原因,同時也威脅了醫患人員的生命安全,對其采取防范措施刻不容緩,本研究通過對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對如何杜絕濕包問題進行了總結。
3.1 重視流程和制度建設 消毒中心的流程和制度是引導醫護人員進行操作的重要標準,能夠正確地指導消毒工作的進行,從操作原理的角度杜絕濕包現象的產生。
3.2 加強技能培訓 建立完善的技能培訓體系,對消毒中心的醫護人員定期進行培訓,建立技能梯隊,實現內部技能水平的不斷更新,從技能水平的角度杜絕濕包現象。
3.3 實現設備巡檢 與供應商建立良好的巡檢關系,要求供應商定期對機器的狀態進行檢查,保證滅菌機器的正常運轉,從機器性能的角度杜絕濕包現象。
3.4 定期宣傳教育 對消毒中心業務相關人員進行不斷的宣傳教育,強調濕包現象的危害,使全體醫護人員都能時刻保持警惕,從思想建設的角度杜絕濕包現象。
通過以上管理手段,盡可能地杜絕濕包現象,實現消毒中心無菌化供應能力的提升,從而為廣大患者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