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馬俊
編者按:今年被外界公認為“5G元年”,隨著5G商用時代的到來,民眾對5G可能給未來生活帶來的改變充滿期待。不過業內專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與4G剛開始普及時的情況類似,可能普通人短時間內還不太容易立刻感受到5G給日常生活帶來的改變。但在工業領域,5G已經開始明顯地改造“中國制造”。《環球時報》記者30日在北京召開的“翼生云網智造未來——5G+工業互聯網高峰論壇”上,就深刻地感受到這點。
5G催生工業互聯網新動能
如今中國已經擁有全球最大的工業體系,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在發展質量和競爭能力上,我們與美德等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差距。而5G時代的到來,給了中國工業加速趕超的機會。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忠岳在“翼生云網智造未來——5G+工業互聯網高峰論壇”的主旨演講中提到,5G的獨特性能讓工業互聯網催生了新動能,解決了過去4G、光纖通信在工業制造現場不能解決的問題,讓工業制造數字孿生成為可能。例如,5G的超低時延,讓工業體系里的高精度遠程控制、自動駕駛和機器人協同成為可能;5G的超高帶寬,催生出視頻安防、視覺智能和在線質檢等新功能;5G的超大容量,又帶動了智能物流、移動巡檢的發展;而5G的邊緣計算,則讓工業系統里如同科幻版的增強現實/虛擬現實、預測式維護變成現實。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王志勤舉例說,5G+工業互聯網的典型應用就是所謂的“全連接工廠”。它利用5G通信技術,可以在工廠里實現全生產要素、全流程互聯互通,并根據實時產生的數據在云平臺進行大數據智能分析決策,實時監管生產狀態,實現生產的高度精益化。
在論壇上發布的“中國電信工業互聯網開放平臺”,則是由中國電信研發和運營的數據使能平臺,它可以從工業數據采集、工業數據中臺和工業數據應用三個層次為制造企業提供全要素、全價值鏈、全產業鏈的數據賦能服務。是云網融合基礎架構之上的數據使能平臺,將幫助政府和企業完成數字化基礎設施的建設,提升數字化水平、打通數據孤島,驅動數據高效流通,為整個制造產業提供有序、中立、安全開放的高質量數據開放平臺。▲
助力中國打造“全連接工廠”
5G與工業互聯網的結合,到底給中國帶來了哪些改變呢?《環球時報》記者從中國電信和多家中國頂級企業了解到諸多案例。例如作為中國最大、全球第五的工程機械制造商,三一重工在廠區里就廣泛采用了5G智能網聯自動導引運輸車(AGV)。《環球時報》記者在電視上看到這些無人駕駛的運輸車在廠區里忙忙碌碌時總會感覺很科幻,但此前它們主要是依靠激光導航等技術,生產成本很高。而經過5G改造后,它們依靠先進的“邊緣云感知計算”,智能化水平明顯提高,而且成本大幅下降,控制時延更是縮短到毫秒級別,使其動作更精確,還可以根據生產工藝和倉儲位置的改變靈活調整行駛路徑,將生產效率提升25%以上。
同樣采用類似系統的杭叉集團,利用5G特性使同一網絡下可以調度的叉車數量提升到數百臺,同時還保證了智能叉車的精準調度。據介紹,這些叉車利用5G大帶寬、低時延的特性結合AI視覺避障系統,能感知庫位和貨物,保障精準地插入托盤、遇到障礙物自動繞行。
全球知名的汽車玻璃供應商福耀集團就利用5G發展出“工業視覺質檢”,它通過高清攝像頭對生產設備進行實時監控,借助5G進行回傳,并通過AI分辨和檢測生產設備運行狀態,通過邊緣計算可迅速對設備異常進行判斷,實現智能監視和預警。
天津海爾的5G+物聯網智慧園區項目,同樣依托中國電信的5G和視覺分析技術,實現了園區的智能化管理。據介紹,園區工作人員工作時佩戴AR眼鏡,可實時采集現場圖像并回傳,實時反饋操作效果。遇到疑難問題,還可以將圖像傳給專家,讓專家以第一視角進行指導。同時園區里還利用機器人和無人機進行巡邏,發現風險和隱患時通過5G網絡及時報警和高效處置,確保園區的安全。▲
未來5G應用場景80%在工業互聯網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日前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談及5G未來的應用場景時表示,未來5G應用場景的80%會在工業互聯網,尤其值得期待的是車聯網和遠程醫療。
據苗圩介紹,此前工信部與交通運輸部在無錫召開車聯網論壇,探討了車聯網的應用、尤其是車路之間協同只能用5G網絡,低時延、大帶寬等優勢突出,這也是我國特有的優勢。再比如遠程醫療,5G將實現遠程的監測和治療,前一段時間就已經實現了5G+AI的遠程心臟手術。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5G為工業互聯網提供了可靠的連接。把光纖大規模鋪設到工廠里不現實,而無線技術的可靠性、抗干擾性并不穩定。鄔賀銓說:“高帶寬、低時延的特性讓5G可以滿足工業互聯網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