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鵬
摘要:風環境對于我們的影響非常重大,特別是隨著我們國家的發展速度增快。同時,隨著城市化建設的迅猛發展,許多高層的住宅小區的出現,建筑物的密集度的增加也引發了許許多多關于風環境的問題。為了更好地提高我們居民居住環境的舒適度,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結合多方面的經驗,就風環境對住宅小區的影響以及我國建筑的布局對小區風環境的影響進行討論和探索,希望能為提高居民居住環境的總體舒適程度和改善風環境的影響作出貢獻,為之后的相關研究有個參考方向。
關鍵詞:風環境;影響;建筑的布局;住宅小區
1風環境與建筑布局之間的關系
建筑的風壞境的產生是由于室內和室外彼此之間的空氣相互進行交換而形成的一個小范圍的氣流的組織。因為室內環境的通風與室外的截然不同,加上室內受到建筑布局的影響,所以風在房間內的方向以及其流動的速度均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而室外的話,則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據建筑物的密集程度也就是建筑物的布局改變的,所以相較于室內,室外的通風很難控制住,首先是室外的建筑物受到風壓的影響程度以及風速等多方面的影響大不相同,再加上這些因素大大的增加了其不可控性,所以室外較室內風環境而言更加復雜和不可控制。不難看出,建筑的布局對風環境的影響比較大,同樣的,建筑本身其實也受到風環境的影響,兩者之間是互相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
2不同的建筑布局產生的不同影響
建筑的布局并不是都是一樣的布局形式,建筑的布局是多種多樣。所以,因著布局的多樣性,其對風環境的影響也都各不相同。在建筑的布局方式上主要有:并列式布局、自由式布局以及周邊式布局等等。
2.1并列式布局:這種布局方式的建筑大都是非常整齊的排列,比如成一排抑或是豎著一排的排列方式。這樣的布局通常在通風的效果上相對來說還是較好,但比較容易因為不同季節氣候的影響,從而導致出現風力過大的情況。所以需要按照所在的地方,根據當地的氣候以及風向,對建筑布局方式作出相應的調整。
2.2自由式布局:自由式布局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布局方式,通常都是根據通風性對建筑物的高度、寬度等等方式自由調整,以達到通風性良好的效果。自由布局方式的建筑需要注意的是在建筑布局上,避免單棟的建筑物其后面留有大面積的空地或者是單棟建筑的高度比周圍其他建筑的高度有太大的高度差,這些情況比較容易對風力風速等產生較大的影響,從而導致渦流等情況的發生。
2.3周邊式布局:周邊式布局一般都是散布在街道兩旁,也是比較常見的布局方式之一。這種布局方式通風效果通常不佳,而且在一些干燥的地方,比較容易導致空氣質量變差,影響居民生活舒適度,所以在建筑的朝向方面需要多多考慮西北方向或者東南方向。在另一部分濕度較高的地方,因為空氣濕度非常高,通風上是劣勢,所以建筑的通風性尤為需要提升加強,朝向上盡量選擇西北、西南和東南的方向。
3住宅小區風環境的營造
為了保證居住生活環境通風良好,我們可以通過對住宅小區建設的調整來改善通風的效率,從而改善居住環境,營造出良好的住宅小區風壞境。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
3.1散熱風環境。首先,需要對于室內與室外環境有深入的了解,明白兩者之間的區別。其次,建筑物要在室外具有良好的散熱性,就必須要讓建筑與建筑之間有一定的距離,保持好建筑群之間的間距。這樣就大程度上的保證了空氣的流通性,如果建筑之間的間距太少,密集程度過高的話,空氣得不到流通,散熱也就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只有保持好建筑與建筑之間的間距,才能夠更加有效率提高風的壓力,增加風的流速,從而達到住宅小區散熱的效果。
3.2防熱風環境。住宅小區要想有良好的防熱效果,應該在住宅小區建筑和設計的過程中,在建筑與建筑之間的距離上同樣要把握好,同時建筑的朝向問題也需要注意。關于建筑的朝向應該以南北方向作為主要,盡量避開北風為最佳。其次,要結合每個地域的實際氣候和主導風的方向,多利用一些有利的自然條件,如把住宅小區建設在靠近江邊或海邊等地方,通過這些自然條件的幫助,從而更大程度的達到改善住宅小區風環境的效果。最后,在其他的一些方面上,比如小區內的植物的安排上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合理設置,包括一些水景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設置。能夠在建筑設計以及規劃的過程中,對室內環境熱的舒適程度不斷地進行調整優化,對室外建筑的熱環境進行的改善以及調整,從而把一切對于小區風環境可能會產生的不利影響通通排除掉。
3.3建筑的密度與類型:因為每個季節的風向的各不相同,所以在住宅小區設計的時候,可以根據季節的風向在相應的位置建設符合其特性的建筑類型,通過不同的建筑類型形成一個密集的建筑群,這樣不僅能夠提高了住宅小區建筑的密集性增加其經濟性,滿足城市建設設計的要求,更能夠把小區的散熱、防熱等方面針對性的增強,并且在住宅小區的通風效果上有進一步地提高,從而有一個良好的住宅小區的風環境。
4結束語
根據前面的討論可以知道,住宅小區的風環境需要根據建筑的布局、不同地域實際的氣候情況等方面綜合考慮,結合建筑設計過程中對建筑類型和建筑密集性的運用,對防熱、散熱等性能的提高,保證住宅小區的通風性能,從而大程度地改善住宅小區的風環境,提高建筑群之間的環境舒適程度,營造出一個更舒適的居住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