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人:羅女士

1968年11月,還未高中畢業的我和很多同學一樣,離開城里的家,開始了“上山下鄉”的生涯。當時,我只在插隊的地方干了一年農活,后來因為當地的學校缺老師就做起了鄉村民辦教師,而這一做就整整做了一生。
現在偶爾和兒女們聊天,談起我為何不返城這件事,兒女們很不理解,他們認為當時城里和農村的生活條件相差太多。其實,后來有好幾次機會可以回城,我都沒有動搖,一心惦記著那三尺講臺。我和孩子們相處久了就有了感情,認為自己一定能夠教好書,讓孩子們走出農村,將來到城里謀求大發展。我年輕時真的就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再到后來,在農村與我現在的老伴相識,我就更走不開了。
想起年輕時的經歷,別說兒女不理解,就連現在的我對自己當時的堅持也很意外。記憶中,我自己燒火做飯,冬天屋里冷得像冰窖,物質條件和城里的家根本沒法比。后來嫁人,老伴家里很照顧我們,生活條件有所改善,可兩個孩子相繼出世,嗷嗷待哺,日子也不好過,直到1995年左右,孩子們大學畢業,日子才漸漸好過起來。
可不管怎樣,當民辦教師那些年的經歷始終讓我刻骨銘心,那一段經歷記錄了我從年輕到中年再到老年的所有故事。其間,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是和班里一名最淘氣的孩子起爭執,他做了壞事,我教育一番,他仍不改過,我實在氣不過就失手打了那個學生,當時非常害怕,怕學生家長上門找我麻煩,為此整整一夜沒敢睡,但是那個學生家長并沒有找我。第二天我去問那個學生,那個學生說,他根本就沒跟家長說,因為是他自己做錯了事。這件事對我影響很大,后來我常對自己的孩子(女兒也當了老師)說,一定要為人師表,善待學生,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稱職的老師。
我這個民辦教師教了30多年的書,直到50多歲才走下講臺。退休后,我就跟著孩子回到了城里生活,目前的生活重心是和老伴游山玩水,有空閑就去家里的小菜園勞作,一來鍛煉身體,二來種些自己喜歡吃的時令蔬菜。
親朋好友跟我聊天時,經常談起當今社會的變化。我每次都很嚴肅地說,相比過去,現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融洽了,社會變和諧了,每家每戶的經濟條件都好了,除了物質上的滿足,精神世界也很豐富多彩。就像我的家庭,我就覺得很滿足,自己和老伴每月有好幾千塊錢的退休金,孩子們的收入也都不錯,我還能在社區的老年大學里講點課,發揮余熱,這日子過得別提多帶勁了。對于我來說,生活過得有奔頭,就是自己活著的最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