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稚博
自2016年6月“脫歐”公投以來,歷時了三年多,換了兩任首相,英國政府依然沒有走出“脫歐”的迷霧。之前訂立的10月31日“脫歐”限期已過,局勢輪番反轉,仍然不明朗。不僅如此,今后有可能擺在英國政府面前的議題還包括,要不要提前進行大選,要不要二次公投。
除了民眾和政治家之外,最為關心“脫歐”結果的是商業界。由于政治局勢不穩定,英鎊的匯率也是如過山車般上下波動,牽扯著政商已經脆弱不堪、疲倦的神經。
那么,當一國的政治局勢如此混亂、難以預期、無法左右的時候,企業應該如何應對?這個問題對于與英國有經貿往來的國際跨國公司而言更為重要。
首先,即使無法影響政治局勢的走勢,跨國企業也應更主動地了解、分析和應對所在國政治環境變化給自身帶來的影響。在這一點上,中企還有很大的成長發展的空間。在筆者目前的研究中,面對“脫歐”,一些中企出于謹慎或者對于英國政治環境的不了解,往往會選擇被動觀望。這種“等出了結果再說”的心態可能會在商業布局和國際談判上一再陷入被動反應的不利局面。
相反,歐美日的跨國企業會更主動,提前應對可能帶來的風險。自陷入“脫歐”困境以來,一些跨國企業已經把其歐洲總部移到德國、荷蘭和法國。為了規避風險,一些跨國企業也停止了部分在英國的生產線或擴大投資的計劃。如日本汽車制造商日產公司今年宣布放棄原定在英國東北部工業城市桑德蘭生產一款新車型的計劃,轉而將生產投放回在日本九州的工廠。
由“脫歐”引發的政治經濟局勢的長期不穩定性,導致一些企業無法在英國市場規劃長遠的未來。因此,針對“脫歐”的幾種可能性,如短期技術性延期、三個月延期、提前大選、第二次公投,企業都應根據自己的商業利益和經營計劃做出相應的備案。這樣,才不會在結果出來時慌忙做出反應,失去先機。
其次,跨國企業應該增加對不同政治領導人風格的理解。比如,與前任首相特雷莎·梅的中庸妥協不同,從領導人性格看來,現任首相鮑里斯·約翰遜并不會輕易與議會妥協。在今后的國際談判中,鮑里斯也應該是強硬派。
約翰遜是政客,也有著豐富的媒體經驗。他曾任《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記者和專欄作家。他深諳媒體之道,擅長運用各種媒體平臺,吸引公眾目光、影響輿論。一些夸張、娛樂性、甚至有些極端的言論也許并不代表其實際的政治立場,更多的是為了吸引公眾注意力,增加談判籌碼,或是國內黨派斗爭的訴求。約翰遜的執政重點包括振興制造業、加大通信網絡建設以及重塑職業學徒制。在這些領域,中英都有很多商業合作的契機。
簡言之,無論這一輪“脫歐”的結果如何,英國政治局勢的不穩定因素仍將存在。第一,由于“脫歐”形成的自由派與保守派的兩極分化依然日趨嚴重。第二,從律法程序的角度看來,如果短時間內再次大選,則將英國又拖入了另一泥潭,即選不出強有力、受大部分民眾和議員支持的首相及政府。第三,如果將再次“脫歐”公投提上議程,那么循環往復,英國政治資源將大大浪費在一次次的民主程序中,無暇關注更貼近民生的議題,如教育、健康以及基礎設施。
所以,短期英國市場可能隨著一個又一個結點的到來而稍作平穩,但是英國的政治局勢仍會長期動蕩。▲
(作者是留英學者)
環球時報2019-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