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軒軒媽

閨蜜兩個月前剛剛晉升為媽媽。
我去看她,卻發現她完全沒有想象中初為人母的高興勁兒,而是愁眉不展,一副心事滿滿的樣子。
一見著我,她就仿佛看到智多星一般,連珠炮似地拋出一連串問題:“寶寶滿月增重沒滿兩斤,怎么辦?”“寶寶一天拉粑粑六七次,怎么辦?”“寶寶到現在抬頭都還不行,怎么辦?”
眼前的閨蜜,認真而又執著,為寶寶操碎了心。她的樣子讓我恍然看到了當初的我自己,看似面面俱到,實則毫無頭緒。
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焦慮。
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與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家庭教育研究中心聯合發布的《中國親子教育調查現狀》顯示,“87%左右的家長承認自己有過焦慮情緒,其中近20%有中度焦慮,近7%有嚴重焦慮?!?/p>
對于像我閨蜜那樣的新手媽媽來說,焦慮感主要來自于寶寶的生長發育。她們中有相當一部分人,仿佛是一手拿著放大鏡,一手拿著標尺。
寶寶身高體重的變化、大動作精細動作的發展、吃喝拉撒睡的規律……恨不得全照著教科書上講的來,任何一點微小的變化與不同,都會無限放大,杞人憂天。
而等寶寶大了之后,焦慮感更會蔓延到教育培養的方方面面:寶寶三歲之前,糾結要不要上早教;等滿三歲,開始為選擇哪個幼兒園煩惱。
在這之后,幼升小、中考、高考……各種學區房、興趣班、擇校的話題擺上議程,家長們似乎毫無喘息的機會,馬不停蹄,焦慮不斷升級。
其實,我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作為一個兩歲半孩子的媽媽,我也時不時受到這種情緒的困擾。
就在上個月,我下定決心退掉了好幾個育兒群。原因很簡單——我焦慮了。
在那些群里,優秀的家長有很多,聊天的論調往往是這樣的:“寶寶的英語啟蒙,從出生就開始,一步也不能錯!”“三歲之前再不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孩子將落后一生!”“你永遠都不會知道,上了早教的孩子有多優秀!”
在這些群里待久了,雖說能借鑒到很多達人媽媽先進的育兒經驗,我的心態卻越來越失衡??傆幸还赡木o張感與壓迫感,讓我覺得自己為孩子做的實在是太少了。
而當我真的退出之后,不再有信息的狂轟濫炸,我竟收獲了久違的內心安寧。與此同時,因為心態好了,在育兒方面我竟比之前更加得心應手。
通過這件事,我開始反思。包括我在內,媽媽們的焦慮感到底從何而來,大家為什么會這樣呢?
《兒童技能教養法》一書的譯者李紅燕女士說過:“只有輕松自在的家長,才能給孩子賦能,才能讓孩子放松下來,而放松下來的孩子,才是最有創造力和學習能力最強的?!?/p>
真正好的養育方式,從來都不會充滿壓迫、讓人窒息,它應該是放松的、從容的,潤物細無聲般挖掘孩子內在的潛能,引導他們自己去認識世界。
育兒路上,少點焦慮感,就會多點幸福感。用力狂奔可能是會一時領先,卻終究少了閑庭信步的那份閑適淡定,也會錯過很多轉瞬即逝的風景。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樂成長,作為媽媽,我們少點焦慮,孩子就多點快樂,所以努力做一個“慢性子”的媽媽吧。
所以,從今天起,我們一起努力做不焦慮的媽媽,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