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丹
10月行情收官,從月初氣勢如虹的日線五連陽到3000點得而復失,全月的整體節奏和9月份存在一定程度的類似,但波動的幅度小了許多。兩次沖高回落成交量都沒有明顯持續放大,較9月份下了一個臺階,顯示出市場存量資金博弈的性質比較濃厚。這從數字貨幣、區塊鏈等題材熱炒的同時,伴隨著白馬股業績不如預期,從高位突如其來大跌的反常走勢也可見一斑。進入11月之后行情如何演繹?筆者認為,11月出現“秋收行情”高潮的可能較大,上半月將是主動出擊參與博弈的好時機,而下半月則應以謹慎為主,逐步兌現手中浮盈,為全年收官做好準備。
歷史上看,11月上證指數以小漲小跌為主,漲跌比為18:10,多頭占據上風,唯一一次大跌出現在2007年,當時滬指全月重挫超18%,屬于大牛市見頂時的特殊狀況。出現這樣“穩中有進”的走勢,在一定程度上和財報周期有關。在10月份三季報發布結束、消除業績不確定性之后,距離年報發布還有較長時間,財報對股價走勢的負面因素“利空出盡”,一些績差公司反而容易出現年底突擊扭虧、力圖摘帽保殼的動作,給市場帶來一些預期性的題材炒作因素;此外,11月份也是各路機構年末爭搶最后利潤的高峰,不管是追求相對收益的公募基金要搶排名,還是以絕對收益為主的私募基金要擴大戰果,11月都是最佳的出擊時間。因此,11月在財報利空得到消化之后,是各路資金一個難得的時間窗口。
和往年11月不同,今年的11月份還有明確的外資流入預期。根據此前的規劃,11月底MSCI將進一步提升A股的納入因子,從15%提升至20%,同時將中盤股以20%納入因子一并納入MSCI指數體系。參考今年幾次國際指數擴大A股納入因子的經驗,都存在部分資金提前進場意圖等待生效日被動配置資金“抬轎”的跡象。盡管這些資金帶有一定程度的波段操作色彩,但這樣的資金流動客觀上也給A股帶來階段性的增量資金,助力行情發展。
除了資金可能流入的預期利好之外,11月同樣也存在一些可預見的利空隱憂,最典型的是大盤股IPO和限售股解禁流通。“巨無霸”級的郵儲銀行在11月將進行初步詢價,不排除在近期進行IPO的可能,再加上此前因為發行市盈率超出同行業而延后發行的浙商銀行基本確定在11月發行,不可避免將帶來二級市場的資金分流,真正的考驗將在新股上市、漲停板打開需要大量真金白銀承接顯現出來。從本周渝農商行上市首日無法封住漲停、次日跌停的情況來看,市場對于估值顯著高出同行業的大盤新股,給出的漲幅正在下降,這對浙商銀行、郵儲銀行無疑是一大考驗。同時,10月底發行的500億元規模的浦發銀行可轉債,近期上市也需要大量真金白銀承接,對市場整體資金面的壓力不容小覷。
在限售股解禁方面,11月的解禁規模比10月份有所增加,其中有數只大盤股的IPO首發原股東限售股份解禁流通的壓力尤其值得關注。解禁股份數量位居前三名的上海銀行、中國人保、匯鴻集團都在11月18日當天解禁上市,其中中國人保不僅解禁股份多、金額大,而且是解禁前流通股的4.5倍多,擴容壓力明顯。其中,有四家戰略配售基金的限售股份屆時將解禁,目前賬面獲利已經超過一倍,加上A股價格比H股高出將近兩倍,套現壓力不言可喻。對四家戰略配售基金來說,解禁之后套現兌現盈利是大概率事件,也考驗著市場的承接能力。
從時間節點來看,11月18日是重要的關鍵節點,當月解禁股份數量前20名的公司有多達6家在這一天解禁流通,占比達30%;其次是11月15日,數量為4家,如果再加上11月14日的1家,這一周合計有11家公司解禁股數躋身前20名,占比過半。顯然,11月15日前后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也是決定11月份行情波動節奏的關鍵分水嶺。
因此,11月份的“秋收高潮”,大概率會在上半月出現,下半月資金面利空逐漸抬頭,加上獲利拋售壓力的增加,將進入一個操作性較差的階段。上半月漲幅越大,下半月潛在的回調壓力就越大。因此,投資者應當重點把握上半月的投資機會,以波段操作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