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飛揚
證券市場中,總是風水輪流轉。上周五,上證50指數在各大指數中領漲,本周一,中證1000指數漲幅最大,上證50指數走勢卻最弱。這兩天,又都出現震蕩回落。也許可以說,想要預測明天哪個板塊先漲,簡直和預測地球哪個板塊會地震一樣難。
9月以來,基本面利好不斷。在央行宣布降準注入流動性之后,上周日,標普道瓊斯指數公布了A股納入名單,這是MSCI、富時羅素之后的第三家國際指數公司,將把1099家上市公司納入標普新興市場全球基準指數,預計A股在該指數中的權重將占到6.2%,并帶來11億美元被動增量資金。9月23日,富時羅素提升A股納入因子也將生效,還會帶來40億美元資金。這些都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不過,筆者認為,對于有著六十多萬億市值的大盤來說,其社會輿論價值和對投資者的心理影響要重于純資金層面的意義。
昨天,國家外匯管理局又宣布取消QFII和RQFII的投資額度限制,今后外資流入A股將更加便利。據估算,MSCI、標普道瓊斯和富時羅素三大指數將合計帶來最多700億美元增量資金,這些主動和被動投資對股市顯然是有一定推動作用的。

圖一:上證50ETF日K線旗形結構示意圖

圖二:中證1000指數的某種浪形劃分
相比較而言,降準的影響可能有所不同,從歷史經驗來看,其作用似乎是偏中性的。之前,央行曾分別于2008年9月、2011年12月、2015年2月以及2018年4月全面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統計結果顯示,A股市場在央行啟動降準后的一個月延續跌勢的概率稍大,而在全面降準后的三個月和六個月內漲跌的概率各占一半。
坊問還有預期降息的傳聞,細數之前歷次降息后的市場表現,也是類似的情況,可能會短時間內提振一下人氣,但較難起到持續有效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這些利好可能基本上已經被市場提前消化。事實上,股市參與者的確比較理性。一項最新的網絡小調查顯示:近期打算加倉的投資者約占49%,觀望的有19%,想趁機獲利了結的占比是32%。今天,號稱“萬億利好”的外匯局重磅消息并沒有讓A股拉出長陽,反而是高開低走,震蕩收陰。
本周是8月份反彈以來的第5周,市場出現震蕩,之前持續上漲的強勢股遭遇大幅回調。正如筆者在上期文章中提醒:“到了波段的較高位,風險也不可不防。”通常,在中期形態高點面臨阻力位時容易出現波動。(見圖一)
由圖一可見,上證50ETF日K線形態很像一面旗幟,所以也被稱為旗形整理。
與權重股指數不同的是,由于中證1000指數在2017年的表現不佳,在滬深300、上證50等指數大幅反彈的時候,依然逐級盤落調整。所以,也有一種劃分方法,就是將2015年9月15日至12月31日的反彈視為B浪,之后是C浪下跌。(見圖二)
如果這樣劃分的話,那么今年一季度便是新上升行情的第一浪段,4月下旬之后是abc結構的二浪調整,然后就進入三浪了(見圖三)。行情真有這么快嗎?許多人更關注的創業板指數,在形態上與中證1000較為相似。
由圖三可見,調整浪abc的細分結構也比較清晰。另外,如上期文章所述,布林指標正是貼著上軌運行了幾個交易日,然后逐漸脫離上軌,向中軌回落。這種變化在120分鐘K線上表現得尤其明顯。(見圖四)
預期近日,大盤指數可能回落到120分鐘布林線的中軌附近,然后短暫企穩。與此同時,原已較為發散的均線系統和高企的乖離率,也將會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復。

圖三:中證1000指數的某種浪形細分

圖四:國證A指120分鐘K線指標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