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當代藝術介入鄉村這類藝術事件與實踐,是藝術家和原住民共同攜手,以藝術為媒介,吸引廣大社會普遍關注鄉村振興,形成當代藝術的生產、呈現、傳播,乃至消費的有效途徑。文章選取中國當代藝術介入鄉村的典型案例進行比較研究,剖析當代藝術鄉建中的問題,對中國當代藝術如何介入鄉村改造提出了新的思考和展望。
關鍵詞:中國;當代藝術;鄉村改造;藝術介入
一、中國當代藝術介入鄉村改造的發展背景
在全球化大數據時代的趨勢引領下,藝術發展方式呈現出多元性、世俗化的特征,伴隨著人們對過度城市化的質疑,城鄉藝術文化格局的打破,鄉村改造的推進,鄉村文化的重振,借助于當代藝術的方式乃必經之路。
“國內藝術鄉村改造的發起方式主要有藝術家自發和地方政府誘發兩種,就其介入主體而言,主要包括以藝術家個體為主導、以地方政府為主導以及以藝術院校為主導的三大類型。根據藝術介入鄉村改造的緊密程度而言,大致可以分為‘藝術導入型、‘藝術入駐型、‘藝術合作型三種模式。”
“藝術導入型”模式是直接借用藝術的形式內容對鄉村進行改造,由于具有暫時性,所以缺乏延續性,并不能全面改變現狀。主流方式主要有策劃藝術節及藝術家舉辦展覽。
“藝術入駐型”模式是指藝術家以藝術作品或藝術展覽的形式,長期性地駐守鄉村,推動鄉村改造。主要以自然文化與生態環境整治、農村閑置資源盤活、發展民宿產業、開辦永久性的美術館及藝術展等方式為主。
“藝術合作型”模式是指當地村民在藝術家的指導下,積極參與藝術創作和公共空間建設,改造村貌環境,形成產業鏈,從而在鄉村改造中實現農民、農業、農村的整體藝術化發展。
二、中國當代藝術介入鄉村改造的個案比較分析
以藝術介入鄉村改造的事件為例,總體將其分為三種模式“藝術導入型”、“藝術入駐型”和“藝術合作型”。再通過研讀大量藝術介入鄉村改造的相關論文、書籍和報道,挑選出6個典型案例,并以發起方式、藝術家角色、介入形式和目標為對比條件對案例進行分析。
(一)個案概述
1.“藝術導入型”
2016年舉辦的隆里國際新媒體藝術節,在2017年采用以古城墻、古宗祠、田野間的空間為載體的新媒體藝術進行駐地創作。但由于藝術節沒有同時兼顧當地的生態和新媒體藝術呈現造成的影響,而把過多的精力放在了多媒體形式,忽視了其是否真正滿足群眾的生活需求,因此使大量資源浪費。
2016年4月,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在貴州雨補魯寨開展了以“藝術介入鄉村”為題的鄉村藝術創作。自2015年開始,雨補魯村改造計劃由中央美術學院呂品晶建筑設計工作室主持開展,經過對村落的整體修繕、保護和優化設計,使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清水河鎮雨補魯村煥然一新,成為一個成功的藝術介入鄉村案例。但是仍存在忽視村民與鄉村的訴求,難以擺脫精英式的價值與理想的問題。
2.“藝術入駐型”
許村計劃,是一項為了重建山西省晉中市和順縣許村的文化信仰,鄉村精英范乃文于2007年邀請藝術家渠巖對許村進行改造的計劃。在對鄉村的長期走訪和深入了解后,渠巖大刀闊斧地對居民住宅進行了創作和修復性的改造。同時為了重塑鄉村活力,形成自己的鄉土文化品牌,進而刺激當地的經濟發展,渠巖還積極推動許村論壇、國際藝術節的開展,以文化創新活動把許村的文化展現在世人眼前。
由設計師朱勝萱自發投資進行的鄉村改造實驗莫干山計劃于2011年在浙江省德清縣莫干山正式啟動。他一方面對閑置廢棄場所加以改造形成民宿,舉辦文化活動,如庾村文化集市;另一方面推行“山間民宿、山腰農耕、山下休閑”的聯動經營模式,深入貫徹實施社會企業思維介入鄉建的方略,使其發展成為各村學習的典范。隨后為不斷提升其價值,各國內外藝術家、設計師、建筑師等都應上海美術學院的邀請進駐莫干山,對莫干山地方進行重塑,打造鄉村建設轉型樣本,成為藝術高校介入藝術鄉建的典型。這種模式之下,藝術的存在具有持久性,但對農業和農民生活等方面影響仍然不大。
3.“藝術合作型”
在甘肅天水市秦安縣葉堡鄉開展的石節子美術館項目,創始人是畢業于西安美院雕塑系的村主任靳勒,他把整個村莊作為一個美術館。藝術家融入鄉村生活,由旁觀者的角色轉變為村里的參與者,農民也從單純的觀眾轉變身份,融入藝術,成為能與藝術家共同進行藝術創作的創作者。
非常藝術小鎮計劃是南京高淳金山下村結合民間風俗和傳統節日,并通過植入藝術文化元素,開展文化公益、藝術美育、娛樂休閑等項目。此計劃倡導“人人都是藝術家,人人都是生活家”的理念,在黃藥、陳曉峰、張廣輝等藝術家、策展人、傳媒人的長期交流與合作下,使當代藝術的創作理念和元素融入到廟會社戲、方言民謠等傳統文化項目中,鼓舞文化藝術煥發新的活力。
(二)個案對比(表1)
自發和誘發是藝術介入鄉村的兩種發起方式。其中自發包括本地人自發和外來人自發,而誘發分為政府邀請和第三方邀請。本地人自發鄉建的優勢容易獲得當地社會群體的理解與支持。石節子美術館項目的實施由于通過自力匯集民心,便為當代藝術介入夯實了社會基礎,因為政府管控鄉村非常嚴格,所以外來人自發的鄉建需要一定時間來獲取信任,會受到政府較大的影響。雨補魯村改造計劃、莫干山計劃、非常藝術小鎮計劃都經過了政府嚴格審批,才得以順利實施。政府邀請的鄉建,得到的財力和政策支持相對更多,正如在政府的邀請下開展的隆里國際新媒體藝術節、雨補魯村改造計劃,在政府提供的財力和人力的雙重支持下,順利開展各項建設工作。而第三方邀請,如個人或企業等的邀請,這種邀請方式為藝術提供了堅強的后盾,許村計劃、非常藝術小鎮計劃得到了企業的大力支持。
藝術家需要在各種鄉村改造項目中發揮創作者的基礎身份,雨補魯村改造計劃、石節子美術館項目、非常藝術小鎮計劃都體現出藝術家同時承擔創作者、發起人和組織者的身份。作為發起人的藝術家,通常需要懷有強烈的人文情懷和責任感。在藝術介入鄉村改造項目中,組織者的角色被絕大多數藝術家所擔任。
鄉村文化出現逐漸同質化現象的原因是,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淡忘和現代文化的強盛。如隆里國際新媒體藝術節強調新媒體現代技術手段對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必要性,雨補魯村改造計劃修繕古建筑,許村引入國際藝術節的概念,促成了本土文化和異質文化的同臺表演,石節子美術館項目也致力于鄉村文化的保護傳承。
營造出人文語境的藝術介入社區教育,促進了村民的文化啟蒙和公民教育。非常藝術小鎮計劃為農民傳授了美術知識,提升了農民的藝術素養,使農村環境的整體面貌煥然一新。
為了促進傳統文化及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藝術家可通過與當地手工藝人合作,使農村特有的文化資源能夠轉化為文創產品。非常藝術小鎮計劃就是以各類藝術衍生品作為主要的高附加值產品,并逐漸形成藝術產業鏈,例如各種創意產品和家居用品。
三、中國當代藝術介入鄉村改造中的問題及啟示
中國當代藝術介入鄉村改造存在鄉村文化與村民需求脫離的問題。藝術家與更為復雜的商業化主體將村民以及鄉村所處的自然環境作為隨意利用的工具。藝術家只是站在個人的立場上用藝術去介入鄉村,沒有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融入,脫離了鄉村文化建設的實在性需求。
中國當代藝術介入鄉村時,要抓住鄉村和村民內在需求的根基,建設相應的鄉村文化藝術,在原有鄉村建筑的基礎之上,實現真正的美學訴求與社會生活的完美融合。
中國當代藝術介入鄉村改造還存在藝術家及參與者被藝術介入鄉村當中的商業化藝術文化信息賣點所吸引,更多是向經濟利益看齊,具有明顯商業化特征的問題。
為此需要藝術家在藝術創作過程中更多地關注作品與鄉村共生的關系,藝術創作取材應貼近鄉村生活,保證藝術的純粹性及神圣性。
四、結語
中國當代藝術介入鄉村改造要處理好在地化、協同設計、產業化等一系列問題。這需要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作時開拓思路,勇于創新,結合鄉村文化改造的實際,發掘鄉村藝術市場的潛力,推動藝術品產業化的發展。并在藝術創造方面與當地村民攜手并進,取長補短,塑造鄉村文化新思想、新性格,穩步推進藝術鄉建的進程,推動鄉村藝術市場的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王寶升,尹愛慕.藝術介入鄉村建設的多個案比較研究[J].包裝工程,2018(4).
[3]林卓.藝術介入鄉村建設模式研究[J].公共藝術,2018(5).
作者單位:
魯迅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