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聰 丁果梁 袁杰 張廣多

摘 要:隨著城鎮化步伐加快,村落從傳統走向現代化是時代的必然趨勢。而伴隨著城鄉統籌發展、 美麗鄉村建設等政策的提出和實施,鄉村何去何從成為國家層面的戰略性問題。在現代化的村落建設中,如何保護和利用傳統村落的歷史文化脈絡是傳統村落規劃的先決條件。如何在延續傳統文脈的前提下,對鄉村空間進行科學重構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文章就關中傳統村落的空間變遷進行研究,以解決鄉村空間的科學重構問題。
關鍵詞:傳統村落;鄉村空間;重構
本項目樣本選取范圍為關中地區的省級試點示范村,以陜西省級示范村鳳翔紫荊村為案例進行研究。從當前情況來看,研究鳳翔紫荊村的空間形態演變,為省級示范村的保護開發提供規劃指導,從長遠看,為關中地區傳統村落空間研究的文化傳承提供基礎,是維護關中文化多樣性的前提。對鳳翔縣紫荊村空間變遷的研究,將會為整個關中地區甚至整個中國的美麗鄉村建設提供寶貴經驗。
聚落是人類聚居和生活的場所,可分為城市聚落和鄉村聚落兩類。一般說來,鄉村聚落具有農舍、牲畜棚圈、倉庫場院、道路、水渠、宅旁綠地,以及特定環境和專業化生產條件下的附屬設施。根據第6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中國農村常住人口占比仍高達50.32%,鄉村聚落仍是中國人口主要的聚居形式[1]。
時至今日,已有不少學者對傳統村落的空間變遷進行了探索,肖路遙、周國華將我國鄉村聚落研究劃分為復興、發展、多元三個階段。[2]其中復興階段的研究,更注重GIS空間技術及數學模型等方法的運用。采用多元的視角研究空間,盡可能消除人的主觀因素對鄉村重構的影響。
一、研究區概況
紫荊村地處陜西省寶雞市鳳翔縣陳村鎮東北部,距鳳翔縣城9公里,北部緊挨著李家堡村,南部緊鄰鳳馬尹路,西距寶中鐵路2公里,東部毗鄰寶漢高速,地理區位優越,交通便利。全村現轄3個自然村:麻家街、屈家山、后擺村。
紫荊村擁有五大神殿,由紫荊村、龐家務村、料地村、李家堡村和雒家務村聯合供奉,每年舉辦四次廟會。2016年,紫荊村黨員村民代表會決定修建彭德懷紀念廣場,1948年4月西府戰役中彭德懷元帥在紫荊村設立司令部,并在此召開了前委擴大會議,部署了解放寶雞、建立麟游山區根據地的戰略計劃。紫荊村村民的姓氏有屈、麻、李、何、辛等十多種,其中,屈姓為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屈術后裔。
二、研究數據來源及研究方法
(一)村落空間變遷數據來源
紫荊村歷史悠久,但缺少系統記錄村落發展變遷的資料,年代較遠無從考究。研究利用現有地形圖、Google Earth遙感地圖、鳳翔縣整體規劃圖紙、田野調研等數據分析紫荊村近十幾年來的空間變遷過程。
首先,以現有紫荊村CAD地形圖為基礎資料,以鳳翔縣紫荊村規劃圖以及現有村落平面圖為參考,整合圖紙資源并加以校正。然后利用Google Earth獲取2008年、2013年以及2018年紫荊村衛星遙感圖像,同時借助開放的互聯網資源,如百度地圖等,對村落地理信息予以補充。人文信息則主要采用田野調研的方式獲取,通過走訪當地規劃局、旅游局及村委會,獲取縣志、村志及村落基本信息;通過實地走訪,深入訪談的方式,搜集較為完整的歷史人文信息,形成完整的文化脈絡。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采用對比分析法、GIS分析法、問卷法及訪談法等。首先,采用問卷法查閱縣志等地情文獻,對村莊地理區位、自然環境、資源、經濟及傳統習俗進行綜合判研。訪談法對村莊的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及歷史變遷進行實地調查,通過口述歷史了解空間擴展變化。然后利用采集的數據建立時空數據庫,基于1∶1000的地形圖到實地進行勾繪, GPS測得村落每一處文化遺產空間的坐標點。接著采用GIS分析法進行村落空間形態演變研究,以現狀的CAD地形圖為基礎,結合文獻資料,對不同歷史時期地區按街巷、重要建筑和用地布局進行精確的定位,輸入GIS數據庫,對比分析法研究村落不同時期的歷史空間演化及其驅動因素。最后基于GIS的保護規劃編制方法:應用GIS空間分析功能進行各種現狀和規劃專題圖生成,解決傳統村鎮保護與發展規范的保護及整治方式,實現保護等級范圍劃定及村落建筑高度與尺度的控制。
(三)研究區聚落空間景觀形態階段性變化的特征研究
第一階段:2008年前,從紫荊村的空間分布圖可以得出,紫荊村大部分地域處于平原地帶,西邊是丘陵地帶,坡度起伏較大,東邊有河床。大多數建筑位于平地上,極少部分建筑分布在西邊的塬上。紫荊村的自然地形多變,但由于較多的人口,除卻山腰的建筑,大多數建筑在平原地帶密集排列。空間形態的中心主要圍繞學校、衛生所、廣場、古戲臺等公共生產資料發展,形成以點為中心的空間聚落;線狀分布主要沿著與外村相連的道路與山腳邊,形成以線為肌理的空間聚落。可以得出空間聚落的形成與發展,主要以生產資料為中心點。
第二階段:2008年以后,自紫荊村系列規劃圖紙之中可以看出,其建筑不再僅僅密集分布于古戲臺、學校周圍。受自然地理環境影響,大多數建筑位于平地、少部分建筑位于村子西邊塬上的基本格局并未改變,但在此基礎上,學校的位置向西南方向移動,歷史遺跡進行了有效保護與利用,紫荊廣場落地建成。這些舉措形成了更多的、新的空間聚落中心點,由此點聚成面,紫荊村的整體感得到了有效提升。此外,組成紫荊村空間肌理的縱橫阡陌得到了進一步規劃,主干道與次干道得以劃分,條理分明的房屋配置使土地利用率得到了極大提高,整個紫荊村的空間層次感得以提升。
時至今日,從功能上講,紫荊村已經基本形成了于北側平坦地段進行生產生活、于南側山腰地段進行旅游開發與遺跡保護的基本格局。
三、研究區聚落空間景觀形態階段性變遷的驅動因素分析
村落空間變遷是一個動態變化過程,總的來說,村落的空間變遷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區位環境、自然環境、自然災害、社會生產方式、基礎設施建設、國家政策以及村落意識形態等。其中,政府和村民是村落空間變遷的主動方,村落本身則扮演著被動方的角色。不同時期,主要驅動因素也不盡相同:早期的村落形成受制于自然條件的影響,后期的變遷過程中,人為因素開始占據主要地位。
第一階段:2008年前,紫荊村空間變遷主要受自然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村落意識形態三個因素影響。首先,自然環境對于村落形成與發展起決定性作用。同中國大多數農村一樣,紫荊村早期的生產方式為農業,這導致了土地質量成為影響早期劃分村落空間的決定性因素。自然環境品質優良(這里指的是田地質量)的土地,擁有地形平坦、土地肥沃、臨近水源等優點,成為農民的首要定居地點,因此,紫荊村村落的空間布局與所處地區的區位環境以及自然環境密切相關。其次,以交通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基礎設施建設在村落空間變遷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早期耕作方式落后,以人力為主,因此村民居住點與耕地的距離固定在較小的范圍內。為了方便牛車運輸貨物,居民大多聚集在早期的主要道路旁兩側,呈線性分布。同時,為了滿足日常生活的需要,村落沿主路衍生出一系列便民服務點,如售賣點、衛生所等,使得村民進一步向主要道路聚集,呈現出由線到面的變遷態勢。最后,村落早期的意識形態以小農意識為主,家族文化由來已久。因此,同宗族親屬大多聚集在同一地塊內。隨著時間的推移,地塊變為某一姓氏或宗族的專屬用地,形成多中心的聚集狀態,由點到面的態勢明顯。
第二階段:2008年以后,紫荊村空間變遷的影響因素已經變得多樣化,在基本格局的基礎上,受到綠地、鄉村規劃、商業植入、教育等方面的種種影響。在村內廣場建成后,距離廣場較遠的村民就提出離廣場太遠不方便的意見,通過實地調研發現村民更愿意住在村內的主要干道,原因是主要干道的綠植種類更加豐富。現階段,紫荊村經濟因素并非村子發展的主要影響因子,但是筆者推斷,隨著紫荊村的不斷發展,經濟影響因子的比例會有所上升,并且紫荊村空間變遷發展方向的影響因素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呈現多元化發展的趨勢。
四、結論與建議
鳳翔紫荊村因為社會經濟活動、自然地理環境、人口狀況等因素的影響,不斷或主動或被動地在不同時間段發生了空間變遷。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紫荊村的空間結構也變得更加復雜:商業網點、服務網點、教育網點等的出現,使紫荊村內的人口和社會活動也向它們的集聚地集中;而隨著分布在道路旁學校、村委會、衛生所、紫荊廣場等重要村莊節點的產生與發展,此條道路逐漸發展成為紫荊村的主軸線,成為紫荊村發展中不可缺少的經濟線與公共活動線;在村莊發展的過程中,重修翻修的古戲臺、新建的紫荊廣場及其周邊是紫荊村公共活動空間的主體;以公路為中心的帶狀分布和以經濟中心為核心的團狀分布將成為紫荊村空間變遷的兩大發展趨勢。隨著城鎮化步伐加快,村落從傳統走向現代化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關中地區傳統村落是關中地區人民智慧的結晶,是關中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不能切實有效地建立起保護措施,紫荊村的傳統村落景觀將消失殆盡,紫荊村傳統文化也會慢慢流失。在現代化的村落建設中,如何保護和利用傳統村落的歷史文化脈絡是傳統村落規劃的先決條件,這是我們必須不斷研究的重大課題。
參考文獻:
[1]朱曉翔,朱紀廣,喬家君.國內鄉村聚落研究進展與展望[J].人文地理,2016(1):33-41.
[2]肖路遙,周國華,唐承麗,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鄉村聚落研究述評[J].西部人居環境學刊,2016(6):79-85.
作者單位: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