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城市規劃館從2000年至今,經歷了約20年的發展期,已經頗具規模。經濟水平的提升促進了城市的發展,同時也提升了大眾的文化素養,人們對城市規劃館的展示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進一步提升城市規劃館展示設計的質量,文章以中外兩個典型的城市規劃館為案例,從展示內容與展示形式兩個方面進行對比研究,希望能為城市規劃館的展示設計提供一些啟示。
關鍵詞:城市規劃館;展示設計;比較分析
中國的城市規劃館建設始于2000年,當時在上海開設了第一家成規模成體系的城市規劃館。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城市規劃館也紛紛在我國各個城市中出現。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已經建成、在建或籌建的城市規劃展覽館已經有近400百家,它們逐漸成為一個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宣傳城市文化、推行公眾參與的重要場所,更是文化地標和精神家園。短期內的快速發展也促生了一些問題,使得規劃館成為飽受爭議的展覽館類型之一,“城市形象窗口”與“純政績工程”是目前所存在的兩種主要的問題。
上海城市規劃館的開設逐步拉開了我國城市規劃館建設的大幕,后期建設的城市規劃館在展示設計上基本都是照搬它的模式。可以說,它奠定了我國城市規劃館展示設計的基本原型。新加坡是除中國之外唯一一個以華人為主要人口的國家,同時中國與新加坡都處于亞洲,在文化上存在著很多相似性。因此從影響力與地域文化的角度出發,選取了上海與新加坡城市規劃館做為主要的對象進行比較分析。
一、上海城市規劃館
上海城市規劃館位于上海市政府大廈東側,作為上海對外宣傳的重要窗口,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以“城市、人、環境、發展”為展示主題,全方位地向人們展示上海,是重要的對外形象窗口。
(一)展示內容
上海城市規劃館的展示內容,可概括為:追記昨天,總結今天,展望明天,重點是立足于未來。在布局上,除底層為序廳外,夾層是展示近代上海開埠至1949年50年來,特別是90年代的規劃與建設成就。3至4層是著眼于未來5年至10年內的上海總體規劃,這部分內容是整個內容體系中的“重頭戲”,主要目的是為了讓人們了解上海的規劃,并且參與到規劃當中,保證城市規劃具有良好的民眾基礎。內容的組織方式基本按照“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順序,從前到后依次展開。雖然展館后續也對內容進行了局部的調整,但是整體的內容框架沒有產生根本的變化。
上海城市規劃館在挖掘城市文化內涵、分享新城規劃成果、展望未來藍圖的策展基礎上,全面地展示了上海的形象,是人們了解上海的重要窗口。
(二)展示形式
上海城市規劃館開館之初展示形式還是十分新穎的,尤其是城市總體模型,成為后來中國城市規劃館爭相模仿的對象,以至于現在成為國內城市規劃館中的標配展項之一。隨著技術的不斷變革,展館在展示形式方面也不斷進行局部的更新。具體分析如下:
圖文展板:圖文展板是館中應用最多的展示形式,但圖文展板并不是以單一的模式出現的,設計者將其與場景復原結合在一起,這樣的處理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圖文展板缺乏生動性的問題。互動展項:館中的互動展項相較于現代展示中所強調的體驗式互動而言,顯得較為單一,只能進行簡單的互動,如手動翻書和抽拉式展柜。此外,局部還結合了一些以感應投影為主的多媒體互動展項。多媒體影音:館中的多媒體影音主要分為普通多媒體與大型多媒體兩種模式,普通多媒體影音在展館的各個展區多有分布,大型多媒體影音是位于3樓的虛擬顯示廳,觀眾可以通過360度環繞式的投影沉浸式觀看視頻。模型:模型在館中使用頻率僅次于圖文展板,除了規模宏大的城市總體模型之外,館中還穿插使用了一些體量較小的建筑、橋梁模型。虛擬展示設備:主要在歷史文化展區使用了幾組幻影成像設備,以觀看為主要方式,無法互動。
上海城市規劃館的展示形式主要為靜態的圖文展板與模型,觀眾通過視覺參觀了解整個場館中的內容,輔助以簡單的互動設備。就當下強調展示設計的體驗、互動而言,展示形式略顯枯燥。
二、新加坡城市規劃館
新加坡城市規劃館位于牛車水,展館是在新加坡城市重建局展示廊的基礎上改造更新而來,展示廊分別在2004年與2011年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更新。展館旨在展示新加坡過去40多年來所經歷的巨大變遷和在土地運用與策劃過程中所面對的問題。
(一)展示內容
新加坡城市規劃館除一樓的短期展覽區外,2樓和3樓共設置了10個永久性展覽區:繁華都市,實時展示新加坡人24小時的生活景象,同時也向人們展示目前新加坡發展所面臨的各種挑戰;發展過程,展示新加坡是如何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為今日的繁華大都市的過程;交流對話,展示新加坡社會各界對城市發展規劃的觀點;奠定基礎,通過互動游戲讓參觀者權衡規劃得失,打造自己的理想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規劃,展示新加坡克服資源短缺,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規劃理念;保存歷史,展示老城保護的情況;城市設計,通過互動游戲,展示城市規劃背后的藝術與科學;研究角落,展示新加坡核心區發展、蛻變的歷程;獨特地區,展示目前新加坡幾個特有區域的發展狀況;新加坡中央商務區模型,展示核心區目前的發展狀況。
展館在參觀伊始就設置了“新加坡這樣一個缺乏自然資源的城市國家,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宜居城市?”的問題,在每一個展區逐步給出問題的答案,讓觀眾變被動為主動,參與到探索的過程中去,有較高的參與性。展館以問題探索為內容組織的線索,在重點強調新加坡建立與發展艱辛的基礎上,展示了新加坡的過去、未來、現在。
(二)展示形式
目前新加坡城市規劃館有10個主題展區,50多個視覺與聽覺多媒體互動展項,觀眾可以通過大量的多媒體互動設備一覽新加坡的發展變化。具體分析如下:
圖文展板:展館中主要在涉及到歷史變遷的內容部分使用了圖文展板,以仿壁畫的形式呈現,并且設有視聽講解系統,感應觀眾的位置自動播放內容。多媒體互動裝置:展館中大量使用了多媒體互動裝置,貫穿式分布于不同的展區,可以進行不同程度的交流互動,如新加坡城展區可以進行8人城市建設運營對抗游戲。大型影音媒體:這類展示形式以投影視頻為主,其中表現力最強的是繁華都市展區270度大屏幕,滾動式播放5分鐘的實時記錄片,展示新加坡人一周7天,一天24小時的生活點滴。模型:館中的模型使用較少,僅在展廳的最后設置了中央商務區實體模型。為了方便更新,模型使用輕便的木材,模塊化地組合在一起,并與投影結合,間歇地將3分鐘影像投射在模型上,可以讓觀眾俯瞰整個新加坡中央商務區。
新加坡城市規劃館采用問題探索的方式,作為內容的組織線索,將觀眾引導進入一個探索問題解決方案的故事情節中,以大量的互動多媒體設備作為主要的布展形式,使整個參觀過程變成一個不斷交流互動的多維動態體驗。注重觀眾與展品、觀眾與空間、觀眾與觀眾的對話,參觀過程具備很好的參與性與體驗性。
三、對比分析
上海與新加坡城市規劃館作為兩個典型的代表,通過對比,兩館在展示設計上的區別分析如下:
(一)展示內容
兩館在展示內容的總體類型上是相同的(展示城市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但它們各自內容組織的線索是不同的。上海城市規劃館展示的是上海跨度幾百年的城市變遷歷程,側重于對城市的整體介紹,內容組織的線索基本是按時間順序,從前到后依次展開。而新加坡城市規劃館在內容組織上融入了故事線索,展廳的開篇設置了探尋問題的主線,希望通過這種問題探索的方式,向觀眾展現新加坡建立與發展的艱辛,讓觀眾的參觀模式從以往的被動變成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探索問題解決方案的過程中去,有助于提升觀眾參觀的積極性。
(二)展示形式
上海城市歸規劃館集成了多種的展示手段,以規模宏大的總體城市規劃模型為核心展項,給觀眾帶來強烈的視覺震撼。同時使用大量的圖文展板貫穿在展館中,局部的使用多媒體與中小型模型進行輔助展示。以視覺性參觀為主,展館的的整體參觀體驗比較單一,缺乏生動性與趣味性。新加坡城市規劃館中雖然也使用了圖文展板、模型和多媒體設備,但是使用的側重點和組合搭配的方式上發生了變化。首先,新加坡城市規劃館更多是使用多媒體手段進行布展,側重于交互體驗。以交互體驗技術將展品從展柜中解放出來,以聲、光、影像等多媒體和交互方式令展品鮮活起來。其次,由于問題探索主線的引入,給展示形式的組合搭配方式帶來了更多的變化形式,融入了更多的互動模式,使展示形式充滿了趣味性。“新加坡城” 展項的多人互動游戲,通過搭建運營城市的游戲增加了參觀的互動性。城市規劃模型展項不是單一的俯瞰,而是進行了模塊的重組,并與投影結合,能讓參觀者在模型中穿梭,進一步提升了參觀的體驗性。新加坡城市規劃館更強調參與性、互動性,大量可以互動的傳統布展手段與多媒體手段結合,提高了觀眾參觀的興趣。
四、結語
上海城市規劃館是一座全方位展示城市形象的綜合性展館,其內容包羅萬象,是目前國內其他城市規劃館的重要參照坐標。新加坡城市規劃館在重點強調新加坡建立與發展艱辛的基礎上,展示了新加坡的過去、未來、現在,注重參觀過程的參與性和體驗性。兩館之間在展示設計方面還是有著很多不同的,造成這些不同的原因多種多樣,這里我們暫不深究。本文旨在通過兩座城市規劃館展示設計的比較分析,找出其中的不同點,為我國城市規劃館的展示設計提供一些不同的思考角度。
參考文獻:
[1]劉霜.地域性特色在城市規劃展覽館展示設計中的運用:以蚌埠市城鄉規劃展覽館為例[D].安徽建筑大學,2017.
[2]錢鳳德.中外城市規劃展示館比較分析:以上海和巴黎城市規劃館為例[J].裝飾,2015(15).
[3]李大新.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展覽內容與布局[J].上海城市規劃,1999(5).
[4]張博.中國城市規劃館展示設計探析[J].藝術百家,2017(5).
[5]顏遠見.我國城市規劃館展示設計的問題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6.
作者單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傳媒與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