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嬌



摘 要:新工筆近年來逐漸被接受,受到許多青年人的追捧,作為一股新勢力,在中國畫中以一種繼承并創新的態度快速發展。新工筆中表現對象的選擇也在之前單一的花鳥、山水、人物的基礎上加入了許多現代的元素,例如女性題材中的高跟鞋、香水、扇子等,還有反映社會題材的血液、帶有傷害性工具等元素。其中最本質的區別在于變傳統的客觀臨摹為現代的主觀描繪,并且不僅僅追求審美需求,還賦予畫面更深層的意義。
關鍵詞:新工筆;表現對象;現代元素;精神意義
一、主體物的選擇
傳統工筆的題材一般為花鳥、山水、人物,構圖形式是通過客觀的描繪,適當選取與剪裁描繪對象,并運用留白的技巧組合展現。而當代新工筆的題材在傳統工筆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擴展,大膽地選擇符合現代人審美的具有現代意味的形象或場景。傳統題材向現代題材過渡中的“新”點在于從單一的客觀描繪變為主觀的編排整理,從古典自然主義和審美主義轉為觀念主義。
在杭春暉的《木馬人》(圖1)中,主體物是一個小熊的毛絨玩具,作品中主體物本就屬于現代物品,加之區別于傳統工筆畫中的客觀表現主體,這幅作品將小熊和木馬主觀結合起來,更具當代意味。這些具有明顯圖像風格的作品在創作之初就具有一定的設計性,但從繪畫本身來看,這些設計性往往還是建立在繪畫語言的探索上,創作過程本身是一種繪畫語言的選擇過程。徐累筆下的馬,高茜筆下的高跟鞋、香水、扇子等都是對一種全新的繪畫語言的尋找發現,借物抒其意,每一個主體物探索的成功都使得新工筆在質上得到發展。
新工筆的主體物的選擇搭配以及構圖形式是反再現論的,如果對一個真實東西的再現,區別于攝影作品的,只是表現方式的不同,那么作品的價值僅僅是靠“工匠精神”來體現的嗎?因此新工筆不太強調審美主義的東西,而是強調一種觀念的訴求。
從當代的一些新工筆作品中,我們都能夠發現作者們想要表達觀念以及精神元素,創作作品的初衷應該是所思所想,是想將真實體會、真切感受,通過一定的形式表達出來。想把繪畫當做是一種抒發情感的工具,想借助作品將精神觀念轉變為真實物體。一幅作品如果只有空蕩內容,只是單純地想把生活中喜歡的東西表現出來,沒有內在精神、切身感受的注入,那么這幅畫就失去了靈魂。當代藝術不能沒有精神的體現,僅僅是審美形式的探索,這種繪畫思想和方式會讓藝術走向媚俗。《木馬人》中的主體物小熊象征著孩童時代的天真爛漫,搭配著畫面中出現的血液元素隱喻地表達了希望用輕松的方式敘述自己內心的壓抑,由于中國畫本體語言的介入,在繪畫表現上并不具有血腥感。高茜的作品《若屐若梨》(圖2)中的主體物是現代女性物品高跟鞋,高跟鞋上靠著一枝梨花,高跟鞋代表著女性,梨花是具有古意的物象。李漁贊梨花:“雪為天上之雪,梨花乃人間之雪;雪之所少者香,梨花兼擅其美。”畫面中梨花輕輕依附在高跟鞋上,它們相互依存但又都是獨立的個體,與作品名稱巧妙結合,象征著若即若離的意境。作者通過對具體物象的描繪,把兩種繪畫元素巧妙結合,不僅構成了形式美,其內在含義也十分豐富。
因此,在新工筆中,描繪對象不僅是針對主體物的考究,畫面中的次要元素也如此,其主要是用來輔助主體物,賦予主體物在語言形式上更深層的意義,而這種輔助大多是主觀組合,表現出隱喻性及象征性。
二、表現對象的色調運用
新工筆對于表現對象及整幅畫面的顏色的嘗試是新穎且大膽的,區別于傳統工筆的黃褐色的色調及物體固有色的描繪,新工筆則大多選用灰色調進行設色處理,并且手法也不再單一,有運用到光影效果、空間效果、肌理效果等染色手法。灰色調甚至是作為新工筆的一種符號、一種敘事手法通過顏色“說”出來, 每種顏色都在做不同的詮釋,給觀者帶來的體驗亦是不同。
再者,創作者從畫面語言的角度出發,使畫面出現色彩上的變化,是為了淡化畫面的抒情性,強調敘事和暗示性。利用色調呈現出現實與希望,畫面中光線的部分用提亮的效果處理,簡潔又不失細節,仿佛在灰暗的空間里找到了希望,讓觀畫的人在殘酷的現實中換種思維找到生活中的光芒與希望。
新工筆中灰色調的設色處理不僅在技法上,其內在意義也十分豐富,突破了傳統工筆畫的規整性、客觀性,并在一定程度上追求個性的發展,通過顏色的變換使畫面的層次更加豐富。
傳統工筆對用色的考究大多還是以黃褐色為底,真實客觀地記錄下對象的固有色,雖有著超精湛的技法,但在現當代這個不斷推陳出新的秩序里,僅僅依靠對客觀事物的描繪已經不能滿足畫家們對作品的創作欲望,因此,在新工筆中許多畫家不再單單追求描繪對象真實的顏色,而是尋找適合搭配整體而又具有象征性的顏色。如雷苗的《君子蘭》(圖3),整幅色調呈紫灰,主體物花卉與整體的色調高度和諧統一,不僅在視覺上呈現了舒適、簡潔的效果,在其思想上也傳遞了隱喻性內容。因此主觀上對畫面顏色的調整不僅是為了統一色調為審美服務,還是畫家情感寄托的一種方式,新穎且具有靈氣。
三、“新”的表現對象給工筆畫帶來的
影響和意義
傳統工筆與現代工筆相融合成為了今天的新工筆,其繪畫技法秉持著傳統技法的嚴謹要求,但在傳統工筆的基礎上豐富了工筆畫的表現對象,拓寬了題材的選擇,更加具有現代意味,形成一種新的繪畫語言。想要創作出具有欣賞性和時代價值且可以讓大眾認可的作品,需要慢慢探索推敲,從一個階段向一個更好的階段過渡。在工筆畫的創作中,對“新”的藝術語言的執著,對藝術本體的堅持是創作的重中之重。選擇一種表現對象后便是這一藝術形式的繼承和推進。
新工筆的承前啟后,為當代藝術提供了一個巨大的成長空間,具有一定的時代價值。中國工筆畫從古至今一步步發展而來,每一步都走得沉穩踏實,新工筆的出現正在為工筆畫續寫新的篇章。新工筆作為中國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推動了中國文化的進一步發展。
同時,新工筆帶來的影響不僅是傳統工筆與現代工筆的融合,還是中西繪畫進行了一次交流與碰撞。中西繪畫的融合,其在本質上就是中國畫怎樣更好地借鑒西方繪畫中的元素和藝術語言,來加以創新。事實上任何一種文化都不可能在完全封閉的環境中成長和發展,需要多方面地借鑒與融合,在這個過程可能會出現很多不同的觀點,但各種文化之間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對于這種融合,要找到中西方繪畫語言的共通語言與根本規律,使兩者融合成為一種渾然天成的自然狀態,所以,在創作過程當中要不斷地在實踐中嘗試用中國畫的手法,畫出西方畫的深刻,同時也要將中西方一切美好的物品用屬于我們自己的語言描繪出來,無論是對于西方文化還是中國文化來說,這都是一種傳承,也幫助了自身在視覺與思想上覺醒。雖然中西方繪畫是對立的體系,但從繪畫本質上來看是一致的,因此中西方藝術的融合不能停留在表象上。
把中西繪畫統一起來,這毫無疑問是一件艱難而又考驗功力的事情。中國繪畫在寫實的方面借鑒西方人強調的對外觀的真實描繪,抒發內心情感真實,并不斷向前發展。在中西文化交流融合這一方面,應避免盲目排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如果一種優秀文化的成功出現,應該去認識并借鑒,然后融合,再創新。
參考文獻:
[1]杭春輝.新工筆文獻從書:杭春暉卷[M].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10.
[2]高茜.新工筆文獻從書:高茜卷[M].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10.
[3]徐宇.當代新工筆繪畫形式語言研究[D].蘇州大學,2013.
[4]鄧蕾.談當代“新工筆”的表現語言[J].大理學院學報,2014(1).
[5]石英.當代新工筆畫面空間表現研究[D].安徽大學,2016.
作者單位:
貴州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