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咪
摘 要:內鄉縣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自元大德八年(1304)至清代末年歷時607年,共有200余人在內鄉任職縣令,其中浙江籍多達20多人,對內鄉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文章以明代知縣沃頖、清代知縣高以永、現存內鄉縣衙建筑營造者章炳燾三人為例,討論在明清時期任職內鄉縣衙的浙江籍縣令歷史。
關鍵詞:縣衙;明清;縣令
內鄉縣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春秋戰國時期為“析邑”“析縣”,隋代改為“菊潭縣”,唐初李世民并“菊潭”入“內鄉”(今西峽縣城),元大德八年(1304)因距府治(南陽)較遠,縣治遷徙于渚陽鎮(今內鄉縣城),當年開始修建內鄉縣衙。自此到清代末年的607年內,共有200余人在內鄉任職縣令,其中浙江籍的就多達20多人。
1 明代知縣沃頖
沃頖,字文淵,浙江定海(今寧波北侖區)人,明成化二年(1466)中進士?!秲揉l縣志》載:“沃君文淵以丙戌進士,任監察御史,出按江右(今江西)諸者。”頗有政績,“江右父老咸曰:‘此公君真得御史之體也!”后因執法嚴明,得罪于朝中權貴,于成化十五年(1479)降任內鄉知縣。
沃頖任內鄉知縣之初,“內鄉連年水旱相接,人民凋瘵者過半”,當時的內鄉全境僅有1900余戶,21600余人。《內鄉縣志》載:“沃頖任月余,興利革弊,民賴以寧。暇日,文淵乃循行邑署巡視,廨舍有東傾西隕而不可餐者,有上雨傍風不能蔽者,有壁空戶倒不堪局者?!绷攘葦嫡Z將元大德八年(1304)以來內鄉縣署破舊之狀記敘得十分真切。沃頖基于“民非政不治,政非官不舉,官非署不立”之識,在其任職當年(成化十五年)的八月,就開始大興土木,重修內鄉縣署。在修建內鄉縣署的整個過程中,沃頖既不“敬愉自安”,也不“剝民脂膏”,“不需于官,不解于民”,歷時一年零兩個月,內鄉縣署“凡廳堂廨舍,倉庫之類一切鼎建增置,規模寬廣壯麗,大勝于前矣”!
沃頖所建內鄉縣署(衙)竣工后,吏部侍郎黎淳因公巡至內鄉,撰寫“重修內鄉縣治記”,稱沃頖修建縣署“是一舉而三善備,當臨時政之初,民事方殷而治之有暇,非才乎?處暫居之地而為之悠久之謀,不茍且,不粗略,非忠乎?事輯而一毫不傷于民,非愛乎?”
沃頖在內鄉任職六年,“興利除弊,禁奸佑良,募民積谷十萬余石備荒,民無饑饉,政績卓然”。
2 清代知縣高以永
高以永(1630-1693),字子修,號荊門、道淳子,浙江嘉興人。清代康熙十一年(1672)中舉人,次年中進士。高以永是北宋名將高瓊第二十二世孫。高以永天資聰穎,“少學于施博,一以躬行為主”??滴跏四辏?679),高以永任內鄉知縣,兼管鎮平、淅川兩縣事務。在內鄉任職,他為政以寬厚平和為本,治務以蓄養民力為主,政聲卓著,深得百姓好評。據清同治《內鄉通考》載:“高以永,廣開墾,除匪盜,其有造于內鄉者甚大,宜其崇祀名宦也?!?/p>
內鄉縣衙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三堂楹聯引人關注:
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
據考證,此聯是清康熙十九年(1680)高以永調任內鄉知縣所撰寫的。高以永在內鄉任職期間體恤民情,鼓勵百姓廣開荒,植農桑,為內鄉百姓所愛戴。高以永離任時,士民立德政、去思二碑于縣衙儀門前。
吟詠此聯,不禁想起東漢時期偉大的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的一句名言:“得一官不欣,失位不恨,處逸樂而欲不放,居貧苦而志不倦?!备咭杂篮屯醭湟粯?,在官位、權位高度結合的封建時代,在“心存高官,志在巨富”的舊官場中,能這樣淡化“官本位”觀念,實在是難能可貴。我國私有制產生后,政治權力和物質利益成為權位者依靠權勢大肆攫取的首要選擇之物。奴隸社會時期,人已經出現了明顯的等級差異,以官、祿、爵表示所處的權位。進入三國曹魏時期,開創了“九品中正制”的官吏選拔制度,隨后又產生七品官階段。在我國整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形成了明顯的等級制度,人們“以官為尊,以官為貴”。因此,王充能夠道出“不欣”“不恨”“不放”“不倦”,高以永道出“不榮”“不辱”是何等的胸懷和本官為民的意識,這也正體現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賢達明君為官、為民之道,“品正行端,當官貧過為民日;心安理得,卸任榮于在職時”。
高以永到任之初,由于剛經歷戰亂,百廢待興,賦稅也收不起來,“地盡蕪廢,不足賦額十之有二”(同治《內鄉通考》)。而且還有大量兵丁屯集于該縣,使百姓生活更加困苦。當時墾荒以六年起賦,賦稅又分為五等,報墾者一定要家庭財產為中上階層,可這一階層畢竟人數較少,于是出現了“墾者遂少”的現象。高以永看到這種現象,為解決百姓的吃飯問題,首先請求朝廷放寬墾民的稅賦期限,鼓勵百姓墾荒,放寬墾荒者的條件限制,將原來的中上階層放寬至中下階層。并且對貧窮的農民發給牛、種子,規定除種糧食外,還可以種一些桑、麻、棗、栗等經濟作物,以增加收入。此舉一出,效果甚好,許多流亡者紛紛來歸,“彌數年,辟地二千頃”(光緒《嘉興縣志》)。高以永廣施仁政,縣內糧食豐盛,百姓安寧。他在內鄉任知縣9年,開了清代內鄉知縣任職9年的先河。
3 現存內鄉縣衙建筑營造者章炳燾
章炳燾,字厚甫,浙江會稽(今韶興)人,清光緒十八年(1892)攝內邑篆,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交卸時太平無事。縣志記載“炳燾歷任九年,得以專心土木工程”,如崇圣祠、黌宮、巫馬祠、縣署、考院、倉庫、明倫堂、奎星樓、城隍廟、建佛寺、奉仙觀等。一切修筑皆由炳燾擘畫經營,竣宇雕墻煥然一新。冬設粥廠以贍貧乏,倡辦區田以重農務,招募捕盜營以緝奸宄,擴張節孝祠以勵坤范,且秋澇而備渡船,豐稔而積倉谷,附城而增義塾,種種善政,綽然有古循良風。惟行刑過嚴,堂訊時往往一笞數千,甚而有立斃杖下者,揆之人道主義未免有憾!
章炳燾任職內鄉縣事時,縣衙已被捻軍焚毀達38年之久。他所營建的內鄉縣衙,房舍達280余間,至今保存完好。
1984年,中共內鄉縣委、縣人民政府,以改革為契機,利用這座封建社會遺留下來實物標本,建立了我國第一個衙門博物館——內鄉縣衙博物館。近年來,內鄉縣衙博物館在內鄉縣委、縣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支持下,縣衙古建筑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并在開發利用上做出了很大的成就,每年接待游客達百萬人次。真正做到了“使歷史活起來,讓文化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