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伊揚

摘 要:文章旨在通過對周衛油畫藝術創作歷程的論述,將周衛被動地接受蘇聯教學體系影響的階段,過渡到主動吸收印象派理論營養的自覺階段,直至最終他形成獨特、完善個人藝術體系的成熟階段依次進行分析,并以周衛各階段代表作品中所體現的創作形式的變化來彰顯他藝術創作中思想的演變。通過在繪畫內容、畫面構圖、色彩、造型特點等形式語言方面分析周衛藝術作品中的民族性,從而進一步探索周衛藝術創作背后所體現的深層精神文化內涵。周衛融合西方印象派藝術理論與中國傳統民間美術,最終以東方面貌走出一條獨具民族意蘊的本土油畫創作之路。
關鍵詞:油畫;民族性;地域性;周衛
一、周衛藝術創作歷程
(一)被動階段
在周衛的著作《本土情懷》中,他將走在永無止息的藝術之路上的人們與希臘神話中遭到上帝懲罰的西西弗斯作比,他終身為苦役,將巨石推上山頂,巨石自動滾落,周而復始,永無止息。也許藝術家們的命運隱藏在這殘酷與美麗的道路背后,只是他們選擇繼續頑強、堅韌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周衛自孩童時代便熱愛繪畫,大學時期學習文科,他在通讀西方美術史時初次對印象派及其藝術作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大學畢業后,他便開始了繪畫創作,彼時在中國改革開放前的藝術領域深受蘇聯寫實主義、批判現實主義以及契斯恰科夫教學體系的影響,這一時期受社會文化環境影響,他在藝術創作中尚處于被動階段。《寒江》《奔月》等都是他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晦澀的畫面語言、孤獨的意境,滿含了創作者對精神蘇醒的預兆。工作分配到了農村后,在那里他看到了郁郁蔥蔥的遠山,自由舒卷的白云。大自然的天光水色無不令他動容,那些在記憶中涌動的印象派色彩、跳躍的筆觸,被他第一次融入進了大自然的寫生中。陽光照射下的物象中蘊藏著印象派畫家們的全部情感體驗,對于瞬間光色變化的捕捉,見證了在生活現實中重構起的藝術。這一時期他受到印象派的影響,開始與傳統寫實主義產生差別,他不再描摹物象真實,而是試圖建立起畫面的新秩序。
(二)自覺階段
改革開放后的創作時期,周衛更為深入地對印象派的光色理論展開了研究,他吸收了印象派的空間混合原理(即色彩并不在調色盤上調制,而是呈現在觀者眼睛的視網膜上),如印象主義代表畫家修拉作品中對于繪畫語言的表現,以及對于光學和色彩、冷暖對比、補色運用、描繪對象輪廓的消失、色彩分解的把握,并對印象派進行了重讀。由現實主義代表畫家庫爾貝主張的“只畫眼中所見”的視覺寫實主義過渡到了著重色彩交映的科學寫實主義,這也標志著周衛正式進入了他藝術創作中的自覺階段。
在理念層面,周衛繼續追隨印象派的腳步,不斷吸收西方藝術作品養分以豐富自身繪畫認識。他對于后印象主義代表人物、現代藝術之父塞尚的“改變視覺常規,創造第二自然”的理念頗為認同,并把塞尚尊為他藝術創作道路上“一本看不完的書”。這一階段他完成了很多大膽的具有實驗性質的作品,例如他的作品《金秋》《雙葵》《燭光里的媽媽》等,這些作品都彰顯了他對印象派光色理論的真切認識。塞尚說:“我所畫的每一筆觸,就好像是從我的血液中流出的,和我的模特兒的血混合著,在太陽里、在光線里、在色彩里。我們在同一節拍里生活,我的模特兒,我的色彩和我。”在作品《燭光里的媽媽》中,朦朧搖曳的光線下,母親面龐溫暖,宛若圣母,繽紛的色彩交疊在她的臉上。畫面用色果斷、刀法嫻熟,背景中瑩瑩的暖黃色燭光沉靜而疏離,母親懷抱著她的孩子,籠罩在各色飽含情感的筆觸之中。這幅作品以飽含真誠與溫暖的方式,給了母愛最生動的詮釋。19世紀初,尼采等哲學家主張對于人的主觀世界的建構,以及呼吁關注人的心靈,塞尚提出了“對藝術進行解體重構,建立起藝術家秩序”,這一理念促使周衛意識到要想突破畫面,只有自覺加進主觀認識,藝術創作應由“追求客觀如實”轉為“追求主觀真實”。
(三)成熟階段
魯迅先生說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與傳統印象派畫家們頗為不同的是,隨著周衛藝術創作思考深度的持續加深,在技術層面,周衛提出了與吳冠中的“中國寫意”、羅工柳的“油畫民族化”異曲同工的理念,即“民族的東西必須站在世界的角度上”。藝術家的作品風貌必然與孕育了他的文化土壤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因而這一時期周衛的藝術創作在吸收了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元素后,藝術創作中的民族性與地域性引起了他的強烈關注。“民族性”成了這一階段周衛藝術創作中的關鍵詞,在之后的創作中他開始加入了豐富的中國元素,試圖以一種獨具民族情感的表達方式,牽引觀者踏入一片神秘而廣袤的東北境地。他吸收了大量木版年畫、泥塑玩具等民間美術的元素,而且在畫面構圖、題材內容、造型特點上也獨具“地域性”特點,畫面中的人物造型生動地表現出了當地人民自然與淳樸的精神面貌。他打破傳統印象派色彩的點狀色彩局限,使用大塊純色,繼續堅持追求民間色彩的“生硬”與原始,注重筆觸的力度與畫面的整體性。
他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歡樂吧·春風》(圖1)、《遼西燈會》等,在題材上表現的是如正月十五鬧龍燈、游春放風箏等傳統的中國故事,色彩上運用的是充滿觀念性、民俗性、地域性、裝飾性的民間色彩,形式上吸收的是獨具魅力、小筆觸交響的印象派風格。《歡樂吧·春風》即《歡騰吧·龍的傳人》是周衛第一幅較為正式的試驗性作品,以其超群的色彩表現力、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給觀者以強烈心靈震撼。畫面采用了一反常規的滿構圖,高純度紅、綠對比色,印象派式色彩交相呼應,使得畫面中的平面性與裝飾性相得益彰,而其中對獨具造型特點的人物面貌以及民間道具的塑造,將畫面整體烘托出一種更宏大、熱烈的民俗氣氛。這幅作品的成功飽含著周衛對于民族文化的真摯情感,謳歌了一個古老民族在春風拂過之后復蘇的偉大。滿天的風箏下,一群滿懷希望的人們,他們翹首祈望,是中華民族的強大生命力賦予了他們這一刻永恒的歡樂與凝聚。
周衛立足于本土、專注于民俗題材的創作激情促使他繼續創作出了《遼西燈會》這一作品。正月十五,花燈之夜,流光溢彩的各式花燈在聲聲喧鬧中搖曳擺動,節日中身披彩衣,手托花燈的歡鬧人群,那具有原始民族圖騰崇拜的臉譜舞者,生命的活力在周衛的畫筆下漾動開來。創作者在形式與色彩上有意識的歸納與整理,對于人物形象的理解與分析,標志著周衛已然進入了成熟階段。該作品參加了1987年上海首屆全國油畫展覽,并在正廳展出。
自此,周衛的民族色彩雖與印象派色彩建立了某種聯系,但較印象派色彩表現出了更為鮮明的個人風格。周衛在作品《京劇化妝室》中,對于京劇服裝的個性表現,他大面積使用了原色、間色,不用復色。純凈、透明的民族色彩的獨特運用,伴隨著形塊的變化,給畫面帶來既對比又統一的感覺。民間色彩作為中國民間獨有的特色,是中華民族經久不衰的藝術瑰寶,飽含古老人民的靈感與智慧。隨著時代變遷發展,它以東方形象出現在世界舞臺上,煥發著新時代的民俗文化魅力。
二、周衛藝術創作對當代東北
油畫創作的影響
周衛對本土文化的熱愛與濃厚的民族情感支撐起了周衛藝術創作過程中的強大精神內核,他主張“把生活品轉化成藝術品”,這也使得他的藝術風格更具獨特性,與傳統印象派形式漸行漸遠,并最終形成他較為完善的個人藝術體系。生命、民族、自然與愛是周衛藝術創作的永恒主題,周衛的油畫作品或是描繪母子之愛,或是表達鄉土情感,抑或是歌頌民族精神,但他始終堅持圍繞著對人性質樸情感的探討,對中國民族故事的傳述。
周衛主張建設本土油畫體系,他的藝術思想延續并影響了他的學生們,如張澎、劉勐、陳曉輝等。他們始終堅持本土題材創作、吸收了周衛藝術創作語言獨特性的理念引導,寓個人情感于藝術創作,堅持藝術創作中民族性精神內容的實踐。周衛曾赴日本、俄羅斯等地進行藝術交流活動,他的作品《歡樂吧·春風》獲評第6屆全國美展優秀作品,參與到中國赴美國的首屆油畫展中。他的作品及藝術觀點曾多次在《中國油畫》《人民畫報》《美苑》《美術大觀》等刊物發表。周衛作品中強烈民族色彩與地域文化相結合的風格成為東北地區本土油畫創作獨具特色的一頁,而在現當代的東北油畫創作歷史中,周衛也有其一席之地。
三、結語
通過對周衛藝術創作中民族性與地域性的探索,引發了筆者對于藝術創作中民族性形式內容的思考。研究周衛的藝術作品和創作經歷,希望能找到藝術創作與民族性的一個平衡點,當代創作者是應較為廣泛地借鑒國外藝術創作形式,堅持挖掘民族精神與本土文化的新時代內涵。周衛曾這樣評價自己:“我未必是本土油畫家中最具影響的一位,但我會是其中獨具個人風格的代表。”周衛對于西方藝術理論的有意識的吸納、對于強烈民族色彩的大膽運用、對于本土油畫探索的不懈堅持,這將為當今時代背景下的所有本土油畫創作者提供新的啟示。
作者單位:
魯迅美術學院油畫系